厄休拉喜歡學校監察員盧伯特·伯金。兩個人都在學校裏任職,卻都痛恨學校的體製,一邊痛恨社會的壓抑,發泄自己的不滿,一邊又不得不在其中生存。兩個人的關係敞開、平等、相互尊敬。他們在一起無話不談,即便一起乘坐電車時,也在表達著對人類的看法和對未來的暢想。用伯金的話說就是:“我們將在地球上恣意遊蕩”,“我們會看到比這遠得多的世界”勞倫斯著、黑馬譯:《戀愛中的女人》,350頁。這種談戀愛的方式真正是“談”出來的戀愛。談的內容非常有意思,不是什麼柴米油鹽、房子車子、工作薪水等物質需求,而是對礦山、教育、愛情、婚姻,以及對人性、社會、世界的看法。兩個人不斷地交流,不斷地爭執,探索現代人所遇到的各種處境。厄休拉提出問題,伯金回答問題,然後兩個人辯論。所以勞倫斯想說的話、想提出的問題都通過這兩個人表達了出來。
厄休拉作為一個現代女性,她的角色和父輩、祖輩相比有了徹底的改變。首先,她作為獨立的女性,經濟上獨立,社會身份上獨立。她作為女教師,有自己的收入,有自己的社會地位,而不是依附於丈夫的妻子、依附於孩子的母親。她就是她自己,思想開放,暢所欲言。現代社會的所有問題,她都遇到了,並且和她的戀人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溝通。最後兩個人結婚了,雖然還會有不斷的爭執和無窮無盡的問題,但是可以相處下去。
厄休拉的妹妹戈珍具有藝術氣質,更加自我,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個人的幸福,為了自己的自由。戈珍先跟煤礦主傑拉德談戀愛。傑拉德是個現代礦井的管理者、工業資本家,幹什麼都喜歡完全掌控、井然有序。
他把民主——平等的問題斥之為愚蠢的問題,對他來說重要的是社會生產這架機器,讓機器工作得更完美吧,生產足夠的產品,給每個人分得合理的一份——多少根據他作用的大小與重要性而定,每個人隻關心自己的樂趣與趣味,與他人無關。
傑拉德就是這樣賦予大工業以秩序……他要與物質世界鬥爭,與土地和煤礦鬥。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讓地下無生命的物質屬從於他的意誌。勞倫斯著、黑馬譯:《戀愛中的女人》,220頁。
戈珍覺得傑拉德身上有一種可怕的、凶悍的、令人生畏的美的力量。兩個人都覺得對方有致命的吸引力。
他們雙方都覺得有一種強烈的放鬆欲望,要把一切都甩開,沉入一種野性的放縱中。戈珍隻覺得渾身蕩著一股強壯的激情。她感到自己很強壯,她的雙手如此強壯,她似乎可以把整個世界撕碎。同上,278頁。
這是一種肉體和激情的愛情。為了激情的吸引力而投身對方懷抱,這種結合隻能是短暫的,兩個人身體上的吸引力和感情上的激蕩難以持久。結果傑拉德在他們外出滑雪度假時,凍死在了冰山裏。戈珍跟一個德國雕塑師跑掉,繼續她的精神和戀愛冒險。
勞倫斯描寫了兩種不同的愛情。對人物結局的處理,表達了他的褒貶。此外,他還探索了男人與男人之間、女人與女人之間建立和諧關係的各種可能。
兩部小說讀下來,我們發現,每一代人都要麵對和經曆共同的事情,比如出生成長,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子女長大,安頓下來。然後,下一代依然如此。這是小說的基本結構,它呈波浪形,每一代人都遇到出生成長、戀愛結婚這樣一個循環周期,但是他們的反應各不相同。在社會背景的改變之下,每一代人的角色、家庭生活都有所改變。每一代人的變化趨勢都不是平穩的,而是波浪越來越大,變化和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大,也就是麵向的世界越來越開闊,與外麵的接觸越來越多,社會給人的壓力越來越大,麵對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同時,人物的性格越來越獨立,心態越來越開放,人物的角色越來越多樣化。
對作家來說,這是他盛年時期的探索,一切都在路上,一切都在探索之中,但這並不是他的收山之作。作家的最後一部作品往往都能夠濃縮他一生探索的精華,濃縮他想要表達的思想和人生體驗。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莊園與樹林的對峙
勞倫斯最後的作品是寫於1928年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還是一個愛情故事,帶有情色,帶著精神追求,主人公非常勇敢、不計後果,同時表達了勞倫斯一向關注的社會變化對人命運的影響。我們先來看這部小說的開篇:
我們這個時代根本是場悲劇,所以我們就不拿它當悲劇了。大災大難已經發生,我們身陷廢墟,開始在瓦礫中搭建自己的小窩兒,給自己一點小小的期盼。這可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沒有坦途通向未來,但我們還是摸索著蹣跚前行,不管天塌下幾重,我們還得活下去才是。
康斯坦絲·查泰萊的處境大致如此。勞倫斯著、黑馬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頁。
勞倫斯寫的是處於這種大背景下的人,他關注的是在這種背景下人如何有意義地生存。按照通俗的說法,《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講的是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的故事。或者換一種說法,一個女人離開了她的丈夫,跟隨了另外一個男人。再簡單講,就是一個女人紅杏出牆的故事。作家的寫法也很簡單,平鋪直敘,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來寫:一個女人戀愛、結婚,結婚之後對丈夫失望,失望之後遇到了另外一個人。情節簡單,故事老套,人物關係一目了然。這樣能寫出深刻的內容嗎?關鍵就看作家對故事背後相關背景的揭示與把握,以及對人物關係所體現出來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探索和傳達。
下麵我們按照人物、情節、主題等逐一進行分析。查泰萊夫人的丈夫克裏福德·查泰萊繼承了祖宅和父親的男爵爵位,屬貴族階層,住在一所美麗但淒涼的莊園裏,家產有森林,還有礦井。不幸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身受重傷,失去了生育能力。從戰場回來之後,經過了短暫的絕望,他把滿腔熱忱投入到大量閱讀書籍和寫小說中,贏得了名聲和不錯的收入。然後他請了一個很能幹的看護伯頓太太,伯頓太太把他的視野從書房轉移到他的產業上。由於他對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打算改造他的礦井,提高勞動效率:
現在克裏福德正朝著工業活動的古怪方向遊離而去。他突然間變了,變成了一個有著堅強、高效的外表但內心卻軟弱的人,成了現代工業和金融界裏一隻奇特的螃蟹或龍蝦,屬於無脊椎的甲殼類動物,鋼鐵的外殼如同機器,內心卻是稀爛的一灘。勞倫斯著、黑馬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12頁。
除了不能給妻子一個孩子之外,他是個生機勃勃的人,但外強中幹。他外在的強大依附於工業文明,他內心的軟弱則是他的本質——仿佛被現代工業抽去了靈魂。
查泰萊夫人的名字叫康妮。她一開始竭盡全力做一個本分的妻子,給丈夫抄書、查資料,全天候陪著他。隨著女看護的到來,她丈夫把注意力轉移到礦產經營和技術的改進上,她可做的事情就不多了,她對丈夫熱衷的事一點也不感興趣。她看見鏡子裏自己的容顏一天天枯萎和老去,卻得不到任何安慰。於是,她獨自出門,信步走到了他們家那片古老的樹林裏,走著走著,就感覺血液流淌,麵色紅潤,好像身體的某一部分在複蘇,和原來的自己截然不同。
康斯坦絲背靠著一顆小鬆樹坐了下來,那鬆樹搖晃著,讓她感到一種奇特的生命正衝撞著自己,富有彈性和力度,在向上挺著身子。這挺直的活生生的東西,樹梢沐浴在陽光中!她看著水仙花在陽光下光鮮奪目,令她的手和腿都感到溫暖。她甚至聞到了略帶柏油味道的花香。她是那麼孤寂,似乎陷入了自己命運的湍流中。她一直都被拴住的船顛簸著,但逃不出繩子的圈套。現在她則解了套,開始自由漂流了。勞倫斯著、黑馬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87頁。
她就這樣朝森林裏走,走得越深,越感覺到身體內自然力量的複蘇。她一直走到了密林深處,看到了有小雞活蹦亂跳,又看到了看林人。這個人體魄健碩,目光犀利,就像他養的小動物一樣,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這樣我們就發現兩種對比:一個是她丈夫和他所在的莊園與礦井等所代表的現代的機器工業,另一個是看林人和他所在的森林與林中小屋。莊園死氣沉沉,令人窒息。她丈夫必須依賴輪椅才能活動,必須依賴礦井、財富、名聲才能體現他的身份,證明他的存在。而看林人和森林融為一體,周圍的環境生機盎然。他在生活上自給自足,不依賴於社會的地位、財富等各方麵的名頭。這個看林人名叫麥勒斯。他在村裏也有妻子,他打過仗,妻子脾氣很壞,把他吵得煩的不得了,所以他才躲在這個地方當看林人。他選擇逃離社會、逃離現代文明、逃離喧囂,過一種自然人的生活。
在康妮眼裏,這是個真正的男人,她喜歡上了他。康妮在樹林裏重新找回了自己,喚回了生命的活力,也找到了心意所屬的情人。勞倫斯把康妮和看林人麥勒斯的約會描寫得激情蕩漾,如詩如歌,兩人共同經曆了身體的結合到生命力的張揚,由自我意識的喚醒到精神的交流、融合與升華的過程。
康妮的丈夫克裏福德曾經默許康妮,可以找個人生一個孩子,因為他們家的產業需要繼承。不管是誰,隻要這個人血統純正,配得上他們家的地位,這樣的孩子她丈夫就予以承認,可以讓他繼承家裏的產業和家族稱號。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妻子會找他的看林人。這件事即使在康妮的姐姐看來也是無法容忍,“妹妹和一個獵場看守鬧出公開的醜聞來,簡直是太掉身價了。”勞倫斯著、黑馬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295頁。
小說的結尾寫得很現實。有三個問題懸而未決:一是康妮要等她丈夫同意離婚,但是克裏福德堅決不同意。二是麥勒斯要等他妻子同意分手,但他的妻子很難纏。三是看他們將來能否有足夠的錢買一個小農場作為安身之處。小說以麥勒斯寫給康妮的信結束,一切都在懸而未決的期待中。
勞倫斯塑造了三個人以代表三種不同的類型:康妮的丈夫克裏福德,他是一個現代的男人,對社會充滿了參與感,充滿了領導和控製的欲望,但是,他的生命力枯竭;麥勒斯是一個自然狀態的人,自給自足,充滿活力;康妮介於二者之間,被現代文明壓榨得奄奄一息,但是她投身自然的懷抱,還有複蘇的可能和勇氣。通過小說,勞倫斯給現代人提供了一種選擇:張揚人的生命力,構建身心交融、靈與肉達到平衡統一的、和諧的兩性關係,以對抗現代社會對人的壓榨,以免把人壓抑得了無生機。
勞倫斯以自己的方式給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途徑。每一個現代人都像康妮一樣,麵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接受社會的各種束縛和製約,另一種是呈現人生命本能的自然狀態。康妮其實替現代人在這兩種生活之間做出了選擇。她選擇聽從於自己的內心,聽從於自己作為一個自然人對生命的渴望,而放棄她丈夫所代表的財富、地位與名聲,當然這也等於辱沒了自己的名聲。一個已婚的貴族女人和自己家的看林人跑掉了,這是一件名譽掃地的事。這一選擇顯得特別尖銳。勞倫斯以一種極端的形式展示了這兩種生活方式的對立,並讓他的人物不得不作出抉擇。
小說一出版就被禁掉了。出版商一開始要求勞倫斯必須改書名,說這個書名出版不了。書名“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是什麼意思?“夫人”當然指已經結婚的女人,結了婚的女人的情人,一看書名就會讓人覺得內容不道德,傷風敗俗。但勞倫斯堅決不改,他就是要寫這樣一個女人。
那麼勞倫斯到底想說什麼呢?我們的一般理解都覺得小說的主人公是查泰萊夫人,即康妮。應該說主人公毫無疑問就是她,因為小說主要描寫了她的覺醒和她麵臨的兩種生活選擇。她體現了現代人的一種困境,承擔著替現代人尋找出路的重任。但是,小說的題目叫“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是不是指她的情人是主人公?她的情人就是那個看林人麥勒斯。他為什麼重要?如果說康妮啟發了現代人的一種抉擇:拒絕在工業文明的氛圍中窒息枯萎。那麼,麥勒斯則代表了現代人的一種出路和方向,勞倫斯希望大家朝這個方向走,即作為自然人的存在,保持生命的活力。在他的最後一部作品中,勞倫斯肯定要竭盡全力把他理解到的智慧、把他所有情感的體驗都表達出來。他最後一部作品指向了這個男性人物,這一點值得我們重視。
為了理解這個人物,我們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勞倫斯的主要作品中的男性角色都是什麼樣的人。把他們串到一起,會發現勞倫斯塑造的男性角色在不同的作品中變化很大。《兒子與情人》裏的父親是個礦工,一開始生機勃勃,後來越來越走下坡路,最後在家裏一句話也沒有,被母親和孩子排除在了家庭生活之外。在《虹》這部小說裏,第一代的湯姆和第二代的威廉雖然社會性越來越強,但是最後都老老實實地安頓了下來,做了居家好男人。到了《戀愛中的女人》,伯金在和厄休拉的戀愛中,發表了對社會方方麵麵的見解,指出了現代社會的弊病,但是他的生活方式並沒有什麼改變,他是學校的督學,雖然他也痛恨學校,但並不擺脫社會,他仍然身在其中,和大多數人一樣。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裏的麥勒斯是一個生活狀態非常獨立、性格比較自我的男人,他和康妮之間是相互吸引、相互啟發、相互引導的關係。康妮去找他的時候,奄奄一息,有點像童話中的睡美人,身體、心理、生活各方麵都死氣沉沉。而他好像是童話中的王子一樣,對睡美人一吻,把她吻醒了,喚醒了她對生活的希望,像太陽一樣點燃了她的激情,像一個森林之王一樣,恢複了她的活力。
如此可以發現,勞倫斯筆下的男人形象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充盈、越來越豐滿,也越來越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探索勇氣,而且日漸能夠照亮別人。這是勞倫斯筆下一係列男人形象的發展軌跡和特點。在康妮身上,體現了現代人選擇的勇氣;在麥勒斯身上,寄托了勞倫斯對人類出路的一種希望。這部作品是他留給現代人的遺言。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勞倫斯讓他筆下的愛情承擔了更多的內容。如果我們能夠正麵理解勞倫斯,而不是誤解他、曲解他、中傷他,我們應該能從他的作品中讀到更多的內涵。勞倫斯以和諧的情愛作為人類擺脫現代困境的出路,以自然生命力的張揚作為對機器文明的反抗,當然有他的局限。但是,一個作家隻有一次生命,他給人類的精神遺產隻能是他結合自己的際遇描繪出的人類處境,隻能夠提供他從自己那個時代出發理解的一種出路。
勞倫斯作品中對愛情的探索和對社會的批判相輔相成,因為對社會的批判,他的愛情才那麼沉重;因為愛情,他才為現代人找到了出路。所以,即使像勞倫斯這樣被公認的愛情小說家,他的作品中也表現出了非常廣闊、深刻的社會背景,對現代社會的批判甚至成為他作品的主題。
背景是作品的底色,能夠使主題和內容更加厚重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