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學作品都是特定背景下的產物。即使是兩情相悅、至真至純的愛情也難以脫離特定的時代痕跡。以勞倫斯為例,他作品中的社會批判意識為愛情描寫增添了濃重的底色。
在《兒子與情人》中,他描寫了礦井村的困境;在《虹》中,農場、城鎮、礦井與學校都是他愛情發生的背景,也是他審視和批判的對象;在《戀愛中的女人》中,浪漫戀人既“恣意遊蕩”,亦對所遇所感的種種醜陋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通過《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他再次揭露了工業文明對自然人性的壓榨,並對兩性關係做出了勇敢的探索。
一切文學都屬於特定的時代,一切文學作品又都帶有超越時代的追求和努力。深刻揭示時代屬性的作品反映了人類認識的深度,超越時代表征的努力使作品顯得崇高。
如果有哪種可能超越時代的作品,或者較少帶有時代的痕跡,那可能是關於愛情的。提到有關愛情的作品,勞倫斯的小說無疑是最著名的之一。《兒子與情人》、《虹》、《戀愛中的女人》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是他流傳最廣的幾部作品。單從標題看,其描寫的內容都確切無疑是愛情。
讀勞倫斯的作品,我們一開始覺得他的主題好像很簡單,就是寫愛情的。但是,他的愛情絕對不是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他的小說裏沒有那種浪漫的東西。勞倫斯的愛情故事和我們現在讀到的很多愛情小說都不一樣。他的作品寫了很多的夫妻之間、戀人之間的爭執,同時提出很多問題。到小說的結尾,也很難說找到一個解決辦法。他的愛情小說很沉重,負載著很多內容,一方麵是因為兩個人的內心衝突、感情和欲望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另一方麵因為矛盾衝突也來源於外在的因素,由社會對現代人的壓迫所產生。
愛情隻是勞倫斯表達的一種內容,或者說是他思想的載體。他內心感到的是社會的壓迫,男女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社會壓榨下變得異常脆弱。所以,他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寫出了愛的矛盾與困境。他相信有一種真愛的存在,這種愛是現代人很多矛盾、很多衝突的解決之道。然而一直到他探索、追尋到最後一部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時候,他找到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解決辦法,但是,他花了一生去尋找。理解勞倫斯小說的背景,才能理解他筆下的愛情為什麼與眾不同。
勞倫斯生活在西方國家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時期。到了他晚年的時候,現代社會已經確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渡已經完成。工業社會帶來了和農業社會不同的生活處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要麵對的是整個社會,而不是家庭成員;要遵守的是外在的社會行為準則,而不是家庭固有的觀念。在工業社會的整個社會結構中,農村人口越來越少,人際關係、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發生著很大的改變。在這種大背景下,社會力量對個體的人是不友善的。那個年代還處於大規模采用機器挖煤礦的初始階段,環境汙染非常嚴重。工業文明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財富的集中,資本的力量越來越強盛,社會矛盾加劇,政治衝突不斷,最大的衝突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勞倫斯親身經曆了這些事情。他是個具有詩人氣質的作家,他寫詩、作畫,還非常勤奮地寫信。他是個有激情的人,當他遭遇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一個處於巨大變革中的時代,就像兩種激情的力量碰撞到了一起。作為一個天才,他一定能夠捕捉到外在社會的動蕩和自己內心無處發泄的激情之間的矛盾。他必須要找到一個出口,找到一個理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也就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素材,找到能夠表達自己思想的主題。他內心騷動不寧,一定要找到這種碰撞的根源。外在的社會動蕩、生活結構的變化、政治的衝突究竟如何影響到他的內心、他的生活,他必然會對此做深入的思考。
作家的寫作是他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和他個人生活際遇相結合促成的,他的寫作素材和主題由內心的激情和外在的社會矛盾相互碰撞而產生。勞倫斯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曆使他對時代的變化有更痛切的體驗。下麵就以他的作品為例,詳細審視背景如何影響作家的創作。
《兒子與情人》:礦井村的困境
我們來看一下《兒子與情人》的開頭部分:
“河窪地”隨後取“地獄街”而代之了。地獄街這一帶全是些茅草屋頂、鼓鼓凸凸的村舍,坐落在青山小巷的小河邊。住在那裏的礦工都在兩塊莊稼地以外的一些礦坑裏幹活……這鄉下遍地都是這種小礦坑,有的於查爾斯二世時代就已開采,當時礦工和驢子都為數甚少,像螞蟻似地往地裏打穴挖坑,致使麥田間或草地間的奇怪土墩子和黑黢黢的小塊地比比皆是……
大約在六十年前,情況聚變。小礦井紛紛被金融家們的大礦山擠垮。在諾丁漢郡和德比郡都發現了煤田和鐵礦。卡斯頓威特公司開張。勞倫斯著、張禹九譯:《兒子與情人》,3頁。
小說在一開始,就是對當地采礦業的一個曆史性回顧,描寫在這個有礦井的鄉村,由於當時新煤礦公司成立和挖礦技術改進所帶來的變化。這樣的開篇根本不像我們通常熟悉的愛情小說,因為它寫的隻是作為現代工業的煤礦開采對大自然和對礦工生活的影響。我們上麵提到的勞倫斯的幾部主要作品的開篇都是從大處落筆,對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做全景式的深刻描寫,以對愛情的尋找、困惑與出路為結局。由此可以看出,現代社會背景下愛情困境產生的原因與出路探索,才是他關注的重點。
勞倫斯所描寫的都是飽受現代社會壓抑的愛情。對社會困境的揭示和批判構成了他作品的主題,愛情是他應對社會困境提出的解決之道。所以,他的愛情表現為相愛雙方對社會問題的探索、應對和思考。他描寫的愛情也不止於男女之情,還有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調整,包括母子關係、父子關係、男人與男人之間的關係、女人與女人之間的關係。他試圖通過揭示兩性關係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和諧說明現代人的困境,並以對這種關係的調整尋找現代社會的出路。
在《兒子與情人》中,我們將看到各種衝突:夫妻之間、戀人之間,以及個人期待和現實矛盾之間的衝突。
首先是夫妻之間在家庭中的衝突。莫雷爾到礦上帶著自己的工友幹活特別有信心,因為他力氣大,又有領導才能。但是回到家裏就覺得格格不入,因為妻子看不上他。莫雷爾太太的父親是工程師,家境很好,她早已形成自己的生活準則和要求,而她丈夫有些地方不能跟她進行充分的心靈交流和溝通。小說中的丈夫是個典型的礦工,但妻子卻不是個典型的礦工妻子,不像一般的礦工妻子那樣以自己的礦工丈夫為榮並感到滿足;相反,妻子對他有很多超出了一般礦工的期待。
妻子希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所以,有了兒子之後,妻子就覺得兒子死活也不能像他父親一樣,再下礦井。她把全部的熱情都放在培養大兒子威廉身上,讓他接受好的教育。在那個年代,這種態度在一般礦工的兒子身上是不多見的。威廉長大之後,也非常有出息,到了倫敦,供職於一家律師事務所,過上了他媽媽一心希望的白領生活。同時他對媽媽也難舍難離,盡量多回家,甚至放棄了去地中海度假的機會而選擇回家過節。後來他有了女朋友,當他帶女朋友回家,母親卻看不上他的女朋友,他很難過,但是又想和女朋友結婚,於是一方麵削減給母親的費用,另一方麵更拚命地掙錢。內外交困,威廉後來死掉了。
一方麵勞倫斯描寫的是家庭故事,是夫妻、父子、母子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麵,其實寫的是社會故事,即社會對人的影響。兒子威廉身上典型地反映出這雙重影響。一個來自礦井小村莊的煤礦工人的兒子,要成為大都市的白領,這種工作環境、生活方式上的改變,跨度很大。在新的環境下,他要應付新的東西,而舊的束縛又沒有擺脫掉。小說中的威廉沒有辦法處理好這種關係。造成他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身體勞累加上精神緊張,家庭與社會的雙重壓力讓他身心疲憊。
下麵我們來看看小說中的其他幾個人物,他們各自的困境也都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關。莫雷爾麵臨的困境有兩方麵,一是礦井上,一是家庭裏。這是兩個不同的生活軌跡,有不同的衝突。礦井的工作他沒法改變,他隻能老板讓怎麼做就怎麼做。回到家裏,他被需要的地方越來越少,一開始作為丈夫,後來作為父親,這兩種角色都越來越被妻子剝奪。最後隻剩下做個“掙麵包的人”,就是把工資交過來就完事,家人都不理他。妻子對他越來越冷淡,最後徹底不理,將他排除在家庭情感生活之外。兒子繼承了母親對父親的憎惡,視他為敵,從來沒有對他露過笑臉。莫雷爾本來是一個立體豐滿、有血有肉的人,卻越活越平麵,越活越單調。上班時,是老板挖煤的機器;在家裏,是他妻子掙麵包的工具。這就是他與妻子、與家庭的關係,以及與礦井的關係。所以莫雷爾無論在家裏還是在礦井上,都隻作為一種工具存在著。這種工具沒有自由、沒有樂趣,處於被動的、被奴役的狀態中。這個人越活越不舒服,越活越感到生命逐漸枯萎。這是勞倫斯捕捉到的社會環境和不和諧的家庭環境對人的生命力的壓抑和窒息。
小說中的母親很有誌氣,她不滿足於現狀。但是作為一個女性,能力的施展隻能局限在家裏,所以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這就很容易對孩子要求過多。有的孩子能夠承擔得起,有的則承擔不起這種過重的希望。大兒子威廉沒有承擔好,過早地去世了。她又將全部的心血傾注在了二兒子保羅身上,比她對大兒子的感情強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兒子保羅很爭氣,學習很好,還在繪畫比賽中得過獎。母親很愛他,他也很愛母親。這種愛壓倒一切。這是一種潛在的影響,隻是在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他還沒有意識到。隨著一天天長大,他開始接觸除了母親之外的其他女性。然而這種對母親過於強烈的愛和依賴,直接影響他與同齡女孩的交往。具體的表現就是他談戀愛的時候會感覺到心理空間的內存不夠,容不下別人,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時候,總對母親有愧疚感。
這種強烈的母子之愛連他的女朋友米麗亞姆都能感受到:
“你瞧,”他說,“說到我——我認為沒有人能獨占我——成為我的一切——我認為永遠也不會。”
這是她沒想到的。
“是的,”她喃喃地說。她躊躇片刻後望著他,那對黑眼睛一亮。
“是你母親,”她說,“我知道她根本不喜歡我。”勞倫斯著、張禹九譯:《兒子與情人》,220頁。
這是一種情感上的獨占帶來的緊張。他的母親把他的女朋友當作潛在的對手,因為她要和她爭奪兒子的感情。一見麵,她就感覺兒子的女朋友是個精神力量非常強大、聰明能幹的人,所以,作為母親,她馬上感覺到很大的威脅。最後保羅隻好和米麗亞姆分手。保羅後來又找了一個女朋友克拉拉。克拉拉是個結了婚的女人,和保羅相處時她正在和丈夫分居。保羅覺得克拉拉對他有肉體上的吸引力。她母親對克拉拉的感覺在心理上要稍微放鬆一些,覺得這個女人奪不走她兒子的心。
作為一個年輕人,保羅還麵臨更多的困難。他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無法處理好跟父親的關係。一個兒子跟父親處不好很麻煩,這是個失敗的父子關係。他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對父親的需要。於是,這種天然的父子關係的紐帶——對一個男孩成長必不可少的紐帶,在沒有萌芽時就被斬斷了。所以當他有很多困惑,在他的小肩膀比較脆弱的時候,他需要獲得人生的指點,沒有人給他指點。他希望他母親能夠給他所需要的全部人生指導。但是按照保羅母親的困境,她能給他指導嗎?在麵對人生的職業選擇時也許可以,即無論如何都要擺脫礦工生活。那麼,在如何挑選女朋友方麵能指導他嗎?顯然不能。她隻能夠在很深的心理層麵,影響他的無意識。這樣的話,保羅隻能寄希望於在他女朋友那裏得到一種精神的放鬆、情緒的交流或宣泄,或者渴望的訴求與聆聽。
那麼他的女朋友米麗亞姆能不能幫助他,能在什麼層麵上幫助他呢?米麗亞姆健康、活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喜歡新知識。她家的宗教氣息特別濃厚,非常看重精神上的需求。她繼承了母親對家庭的責任感,任勞任怨地照料家人,有虔誠的信仰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和母親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她熱愛學習,熱愛讀書。那個年代,像她這樣的女孩很少到學校裏上學讀書。保羅放學之後喜歡去她家。談戀愛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這個家庭能夠帶給他輕鬆愉快的感覺,和自己家裏那種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的氣氛完全不同。
米麗亞姆的家是個農場,漂亮、開闊,無拘無束,可以光著腳來回走。保羅到了她家,把自行車往地上隨手一扔,就跑到屋子裏去了。農場上長著很多鮮花,兩個人隨興所至,盡情留戀漫步。他喜歡這種感覺,他來這裏享受自由、放鬆。愛情對於他是一種朦朦朧朧的需要。
米麗亞姆也有自己的困境。她喜歡讀書,喜歡看外邊的世界,她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心氣很高,希望自己走得更遠,走出這個農場,看到外邊更精彩的世界,但是她不能夠。所以,她把這個男朋友看成與外界世界的一種紐帶。她每天等他放學,迫不及待地看他學過的課本,迫不及待地問他今天學了什麼,拉丁文、文學、繪畫等各個方麵都跟他探討,她像海綿吸水一樣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保羅覺得她有無窮無盡的問題要向自己提問——他來是想讓別人聽他說話的,想讓別人來接納他。他本身還有很多困惑,他自己都搞不明白。這兩個戀愛中的人,一個是有所要求的人,一個是還沒有準備好付出,沒有成熟、長大、堅強到能夠幫對方解決困惑的地步。也就是說,這是兩個充滿困惑的年輕人在戀愛,各有訴求,但都難以滿足對方的訴求。
在此我們來解讀一個細節。《兒子與情人》第八章的標題是“米麗亞姆的失敗”,寫的是保羅和米麗亞姆散步時,看到一叢水仙花,米麗亞姆跪在花前:
兩手捧著一朵怒放的水仙,掬起金色的花蕾,彎下腰,用嘴、臉、額撫愛它。他站在一旁,兩手插在口袋裏,望著她。她深情地將一朵又一朵金黃、綻開的花蕾朝他掬去,百般撫愛,一直不停。勞倫斯著、張禹九譯:《兒子與情人》,213頁。
保羅對她這種行為很不理解。
“你喜歡就喜歡唄,就不能不攥住它們,像要把它們的心都掏出來不可?為什麼就不能更加克製一點兒,更有分寸一點兒,或者什麼的?”
她心中充滿苦楚,抬頭看看他,然後用嘴唇又輕又慢地去愛撫一朵起了皺的花朵。她聞花時,那芳香比他更富有柔情;這幾乎使她哭泣。勞倫斯著、張禹九譯:《兒子與情人》,213頁。
米麗亞姆對花的這種態度,表達了她心裏的糾結。保羅不理解她。作為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到了這個年齡,麵對身邊自己喜歡的人,想表達出來。男朋友卻聽不懂,不願意從那方麵理解。她隻好抱著鮮花,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叫移情,轉移一下表達的對象。但保羅不解風情,反倒說她“像個乞求愛情的叫花子”,“你吸啊吸啊,好像你一定要用愛來填補你自己,因為你缺愛”。同上,214頁。他不明白,她所缺少的正是等待他填充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