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簡·愛一段最經典的話,“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樣充實!”她以此表明了自己人格的獨立、靈魂的高貴,和對平等的渴望。她還希望能夠有辦法使羅徹斯特同她一樣對對方難舍難分,但是做到這一點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是上帝再賜予她一點姿色。在簡的意識中,女人要長得漂亮一點,這實際上反映了性別對長相的不同要求,也是一種不平等。第二要賜予她充足的財富,這樣她才有自信。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簡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要擁有一點姿色;要有充足的財富;要求兩個人能夠超越習俗、常規,甚至血肉之軀,進行靈魂的對話。換一種角度看,這些都是橫亙在他們之間的障礙。
在小說最後,簡回來了。意味深長的是,在回到羅徹斯特身邊之前,她一一實現了與羅徹斯特在財富和社會地位上的平等,她甚至改善了自己在羅徹斯特心目中的姿色!兩人實現了角色的轉換。我們來看簡回來之後兩人之間的對白:
“是你——是簡嗎,那麼你回到我這兒來啦?”
“是的。”
“你沒有死在溝裏,淹死在溪水底下嗎?你沒有憔悴不堪,流落在異鄉人中間嗎?”
“沒有,先生。我現在完全獨立了。”
“獨立!這話怎麼講,簡?”
“我馬德拉的叔叔去世了,留給了我五千英鎊。”
“嗬,這可是實在的——是真的!”他喊道:“我決不會做這樣的夢。而且,還是她獨特的嗓子,那麼活潑、調皮,又那麼溫柔,複活了那顆枯竭的心,給了它生命。什麼,簡,你成了獨立的女人了?有錢的女人了?”
“很有錢了,先生。要是你不讓我同你一起生活,我可以緊靠你的門建造一幢房子,晚上你要人作伴的時候,你可以過來,坐在我的客廳裏。”
“可是你有錢了,簡,不用說,如今你有朋友會照顧你,不會容許你忠實於一個像我這樣的瞎眼、瘸子?”
“我同你說過我獨立了,先生,而且很有錢,我自己可以作主。”
“那你願意同我呆在一起?”
“當然——除非你反對。我願當你的鄰居,你的護士,你的管家。我發覺你很孤獨,我願陪伴你——讀書給你聽,同你一起散步,同你坐在一起,侍候你,成為你的眼睛和雙手。別再那麼鬱鬱寡歡了,我的親愛的主人,隻要我還活著,你就不會孤寂了。”夏洛蒂·勃朗特著、黃源深譯:《簡·愛》,437~438頁。
羅徹斯特的第一句問話當然是先確定簡回來了,因為他此時雙目失明,所以他這樣發問。簡順勢作答。在羅徹斯特表明了自己對簡的關心之後,簡主動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現在完全獨立了。”
她見麵正式說的第一句話,不是“我愛你”,而是說我現在完全獨立了,我想愛你就能愛你,你要接受我的愛。羅徹斯特說的第一句話也不是我愛你,我需要你,而依然是探試,因為現在他主動說愛,底氣不足。
下麵兩人的對話依然不是關於愛情,而是簡如何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有錢的女人:“獨立!這話怎麼講,簡?”“我馬德拉的叔叔去世了,留給我五千英鎊。”“哦,這可是實在的——是真的!”他喊道。
然後他表示了對她“獨特的嗓子”的欣賞。緊接著又連連發問,“你成了獨立的女人了?有錢的女人了?”什麼叫獨立?她本來性格就很獨立,從小就敢於反對她的舅媽,還有她的校長,後來又敢於拒絕她的表兄,所以這個“獨立”的潛台詞就是——你有錢了,你成為有錢的女人了。這兩句是連在一起的:有錢了才叫獨立。
簡表達了自己有錢之後的打算,羅徹斯特表達了對她有錢的擔憂。有錢意味著和沒有錢的人有了地位和財富上的隔閡,就像當初他有錢時對簡的影響一樣。他說,“可是你有錢了,簡,不用說,如今你有朋友會照顧你,不會容許你忠實於一個像我這樣的瞎眼、瘸子?”他的條件句是,因為你有錢了,所以你的朋友不會允許你照顧我這樣一個人。條件在前邊。
這樣分析是不是有點削弱了愛情的浪漫?是否有點殘酷?我們要知道,即使最浪漫的愛情小說,也要看它的背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更能感覺到簡的可貴。她有錢了,可以用來實現自己的意誌。簡對錢的態度是,“我同你說過我獨立了,先生,而且很有錢,我自己可以作主。”也就是說,不需要聽朋友的勸解,不需要顧忌社會的習俗,不需要顧忌階層的差別。這樣才達到了真正的平等。在財富上,她有錢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前提。在社會地位上,她是一個女繼承人,有了自己的身份,找到了自己的親戚,不再是一個一貧如洗、無依無靠的孤兒。
除了克服財富和社會地位差距,還剩下最後一個天然的障礙,那就是她的長相。簡一直自認為“長相平庸”,而此時的羅徹斯特已雙目失明,她的長相平庸根本就不再重要,讓羅徹斯特迷戀的是她的聲音,而對自己的聲音,簡一向自信。羅徹斯特一下就能辨別出“她獨特的嗓子,那麼活潑、調皮,又那麼溫柔”。
此時,兩個人的處境顛倒過來了。羅徹斯特失去了財富,桑菲爾德莊園已經在大火中化為灰燼。他孑然一身住在森林深處的芬丁莊園。地位上,羅徹斯特不再是主人,簡亦不受雇於他。就血肉之軀而論,簡健康活潑如初,羅徹斯特已然殘疾。她成了(女)主人,他需要她的引導,而她願當他的護士、管家,成為他的眼睛和雙手。這時的羅徹斯特是個身心疲憊的殘疾人,而簡像一個救世聖母。
這時,簡實現了她心目中理想愛情的所有條件:社會地位,財富,家庭角色,甚至改變了她在愛人心目中的姿色。盡管這最後一點改變的方式很殘酷:羅徹斯特的失明。從創作上講,即使最浪漫的愛情小說,作家有時候也需要很殘忍。
這部小說的愛情之所以令人刻骨銘心,不僅因為它克服社會地位的隔閡,跨越財富的鴻溝,破除世俗的偏見,更在於女主人公在這些壓力下產生的精神品質,以及在這種束縛中彰顯的個性獨立。小說不僅揭示了階級、財富、社會、地位、習俗的差別,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勇於跨越這種差別,勇於和這種習俗做抗爭,這是她可貴的地方。壓力越大,這個精神力量就越強大。這就是背景對人物塑造所產生的影響。
背景提供了人物活動的場所,但是人物在背景下表現出來的品質,是一個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精氣神所在。
《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與美國夢
我們來看另外一個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時代背景。作家菲茨傑拉德被譽為爵士時代的代言人,這部作品能夠濃縮那個時代的重要元素,提煉出那個時代的重要特征。
爵士時代指的是20世紀20年代。這個時代具有幾個鮮明的特征。第一個特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戰爭擊垮了一代人。所謂正義、信仰這些發動戰爭的托詞,都因為戰爭本身的殘酷和赤裸裸的利益爭奪使人們不再相信。西方傳統的宗教信仰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音樂領域中爵士樂大行其道,社會狀態被描述為“喧囂的20年代”,人們嚐試各種途徑尋找新的精神寄托,出現了很多有悖傳統道德和社會常規的生活方式。
第二個特征是,戰爭讓美國發財了。由於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美國一邊參戰,一邊加快軍火生產。它龐大的軍事工業在戰後轉產民用,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汽車、留聲機進入家庭,許多家庭把舊時的馬廄改為時尚的車庫。
伴隨著精神生活迷茫和物質生活改善的,是大規模的社會腐敗和私欲膨脹。當時,美國頒布了禁酒令。在利益的驅動下,私酒買賣猖獗,團夥犯罪橫行。喝酒駕車,險情不斷,在瘋狂地駕車飛馳中,年輕人發泄著他們的憤懣和不平。汽車成了財富的象征,也是災難和毀滅的根源。這是這個時代的第三個特征。
第四個特征:這是夢想的時代。美國夢得到了大肆宣揚和狂熱追捧。隨著經濟發展,很多大型工廠、公司都在那個年代繁榮起來。描寫美國夢的小說十分暢銷,內容充斥著這樣的說教:隻要誠實、忍耐、自立自強,人人機會均等。每個人都有可能從布衣平民變成百萬富翁,一夜暴富絕非神話,實現夢想可遇可求。這種神話般的夢想正是鼓勵小說主人公蓋茨比自我奮鬥的動力源泉。
小說特別提到,蓋茨比的父親一直精心保存著少年蓋茨比讀過的這類小說中的一本:《牛仔卡西迪》。在書的最後一頁上,端端正正地寫著一張精確的作息時間表,上麵列著“啞鈴體操及爬牆、學習電學、工作、棒球及其他運動,練習演說、儀態和學習有用的新發明”等各項活動的具體時間安排。多年來蓋茨比一直堅持不懈,嚴格遵守。緊接著這張表的是“個人決心”:
不要浪費時間去沙夫特家或(另一姓,字跡不清)
不要吸煙或嚼煙
每隔一天洗澡
每周讀有益的書或雜誌一冊
每周儲蓄五元(塗去)三元
對父母更加體貼菲茨傑拉德著、巫寧坤譯:《了不起的蓋茨比》,145頁。
從這張表上,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靠自強不息成才的富蘭克林及愛迪生們的榜樣是多麼深刻地影響著一個少年的未來,這樣的激勵讓每個美國孩子都覺得自己有望成為百萬富翁或當上總統。正是這樣的背景孕育了小說主人公的夢想,激勵他開始了自己了不起的追求。
一般的美國文學選讀都會選取該書的第三章,即蓋茨比大宴賓客的那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