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能從一件具體的事情舉一反三,能夠從一滴水中看出汪洋大海。相反,平庸的作家則會把一個大的東西越寫越小,或寫故事就僅限於那個故事本身。
看莎士比亞的作品,我們差不多通過幾句話、幾行字,就能認出他的風格。他的作品給人一種極盡華麗、極盡鋪張的感覺,而有時候又簡約至極。其中的思想不隻是深邃,而是像宇宙星空一般浩瀚無邊。這個世界有多大、人類思想的容量有多大,他就能夠用多麼肆意汪洋的語言來書寫,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莎士比亞充分運用了英語的詞彙和修辭,這是一種濃抹重彩的風格,他把這種語言用到了極致。
泰戈爾的散文詩風格獨特,讓我們一看就知道是泰戈爾的,因為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人能寫出類似的風格。泰戈爾是什麼風格?讀他的《吉檀伽利》,清新如早晨的空氣,透徹似露珠的舞蹈,真摯、細膩、靈動,充滿著智慧的靈性,又充滿著靈性的智慧。他的智慧與胸懷極大,但是用語言表達出來又特別清晰細致,有種輕輕撥動心弦、妙不可言的感覺。一個擁有不可思議的智慧的人,用細膩的筆觸和具體的形象表現輕柔曼妙的情感,讀來讓人驚歎不已。那種感覺可以讓你不斷地回過頭來看,年輕的時候可以讀,中年的時候可以讀,老年的時候也可以讀他的作品。他不僅對人生、對宇宙理解得那麼透徹,還能將細膩情感和深邃智慧完美地融為一體。
紀伯倫的散文詩也很美,但和泰戈爾不一樣。泰戈爾描寫飛鳥、果園、渡口,紀伯倫描寫大海、沙子,他的作品取名《沙與沫》。兩個人都以語言唯美、啟迪思想著稱,但是借由語言特征體現出來的作品風格不一樣。
這些作家的風格都是大家有共識的。在我們的閱讀中,除了文學史中有定論的作家,除了大家都公認的作家風格之外,有的時候還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去領悟,去品味。隨著閱讀量的增多,這種自己發現、品味的機會會越來越多。這樣才說明你的閱讀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有自己獨特的發現,越來越有自己獨到的眼光。
風格與閱讀的境界
閱讀大概有兩種境界。第一種是找適合自己的書看,而不是聽說哪一本書很暢銷,大家都在看,所以自己也去看,但看了很多頁也不明白它為什麼暢銷。我們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書,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家風格,這有助於塑造人的性格。就像作家都有不同的風格一樣,我們也會在挑書的過程中,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找到和自己心靈最貼近的作品,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風格和表達方式,找到自己喜歡的觀察世界的角度和人生態度。這種境界和閱讀方式,就是通過作品更好地認識自己。閱讀適合自己的書籍就是尋找自己心靈的朋友、靈魂的旅伴。
還有另外一種境界。到了一定階段,隻要是好的作品,都可以讀;隻要是優秀的作品,都有必要看。這個好和優秀不是根據我們個人的好惡決定的,因為我們閱讀的品位、判斷好惡的標準會改變。優秀的作品可以讓我們拓展視野,帶我們到達未知的領域、未知的思想高度和情感深度,讓我們變得更加澄明、更有勇氣、更有包容心,更加無所畏懼。這樣的作品能夠擴充我們的心理容量,幫助我們的心靈走得更遠。
這兩種境界或者兩個閱讀階段,都是我們應該經曆的。它們是交叉的、相容的、可以共存的。兩種閱讀方式缺一不可。閱讀自己喜歡風格的作品能讓我們的個性更加明朗,對不同風格作品的欣賞會使我們的心靈有更大的容量。善於接受不同的東西,汲取不同風格的作家帶給我們的啟發,有助於養成我們獨到的品位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