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風格的要素是句子和構詞,也就是作家遣詞造句的特征,分開講就是詞法與句法的應用特色。詞法是作家對詞語的選擇和應用,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人物語言要符合他的身份特征和時代背景。
大作家的用詞往往不限於詞典所列示的意思;相反,一個作家真正厲害的地方常在於對詞典詞義的引申和拓展。在特定語境中,作家能將常用詞用出新意。這個新意的表達是作家風格的體現和他對詞法的貢獻。所以,在閱讀中,我們重點要關注的是,作家為什麼能把尋常的詞用得不同尋常。這關涉當時特定的社會風尚、時代背景和上下文語境等。
句法主要是作家組詞成句的特點,包括對長句、短句、簡單句、複雜句等的不同應用,使不同句子達到不同的效果。有些作家寫的句子特別簡單,有些則特別長;有的句子邏輯性強,有的則前言不搭後語。這跟作家筆下的人物性格和敘事意圖有關。
還有一個考察風格的標準,就是語氣。語氣是作家通過詞語的用法,對人物、事件所展示出來的態度。作品中的人物是可敬可愛還是可憎可惡的,是頑皮機敏還是愚笨乏味的,都可以通過特定的用詞與語氣表達出來。對於一件事,是冷眼旁觀還是痛心疾首,是振臂呼號還是諷刺慫恿,字裏行間都傳達著作家的態度和立場。
作家不像評論家那樣,直接對人物進行褒貶。作家往往把他的意思隱含在他所選的詞和他所表達的語氣上。作家比較痛恨人們問他這一類問題: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你寫的小說想要說明什麼?他喜歡的說法是:一切的作品都有多義性,希望你通過自己的閱讀去探索。他隻是把這件事情通過他的角度展示出來,具體是好人壞人、有何主題意義,他希望由讀者來做結論。作家對人對事的潛在態度,可以從他的語言風格、遣詞造句、語氣口吻中看出來。
對一般讀者來說,讀不同的故事會有不同的感觸。比如讀《湯姆·索亞曆險記》,會感覺輕鬆愉快,心情舒暢,當然也有些地方讓人緊張得透不過氣來。如果讀《紅字》,用不了幾頁,你就會被迫思考一些問題,直到你能夠和裏麵的人物一起體會悲歡沉浮。這就是不同的作品風格產生的效果。
總的來說,風格首先是一種感覺,然後需要我們具體分析它的詞法、句法和語氣,再對詞法、句法和語氣產生的效果作出基本判斷。此時再把作品風格和作品的人物刻畫、主題意義,以及作品人物所處的背景和故事的語境聯係到一起,就能對作品形成比較全麵的理解。
風格與人
風格最能顯示作家的個性,風格之於作家就像一個人的性格一樣。他是熱情還是憂鬱,是孤獨還是外向——不同的性格就好比作品的風格。好的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大作家胸懷天下,體察世態人心,關注民族命運和蒼生百姓的狀況與未來。由於立意高遠,大作家寫書著文往往能道出萬千氣象。我們想到魯迅先生,仿佛就能感受到他的目光如炬,看什麼事都深刻冷峻,語言凝練,思想深邃,一眼就能把事情看穿。他寫的往往不是一個個體的人,想的往往不是某個具體的問題,而是一個類型、一個現象。他是從一個人、一件事上,看到無數同樣的人和同樣的事。他把民族性格很凝練地放在一個人身上,把對民族命運的觀察放在一個故事的描述上。這說明他關注的東西很多,他的目光很遠大。比如《阿Q正傳》、《孔乙己》、《故鄉》、《祝福》,都是一個人反映一類人、一種性格,一個故事反映一個大背景、大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