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視角(二):作家的眼睛(3 / 3)

觀察作者身世及其創作史,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視角人物與作者的氣質和精神狀態有內在一致性。小說的視角人物溫特伯恩猶疑不定的性格與作家當時的狀態相似。溫特伯恩將自己不能理解黛茜的原因歸結於自己長期的異鄉生活,並且為此產生了一種隱隱的憂慮。這多少也代表了詹姆斯這一時期的思想。這時,他定居英國剛剛兩年,對國際性主題信心不足,對黛茜形象的塑造並無把握。然而小說的成功證明了他這一選擇的正確。憑借溫特伯恩的觀察視角,他刻畫出了美國姑娘黛茜·密勒的鮮明性格,兩種不同社會行為準則的衝突得到生動的展示。“前者象征無辜、誠實和對生活的熱愛,後者代表一個充滿神秘和矛盾的複雜社會。”G。Markow-Totevy,Henry James,New York:Minerva Press,1969,p。26.歐美衝突這一主題隨著詹姆斯寫作技藝的日臻完善,逐漸得到了深刻動人的表達。

第二,視角人物和作者人生經曆有外在一致性。視角人物為小說帶來豐富的素材、深刻的主題、新穎的敘述角度,不僅成就了作家的文學創作,也成就了作家作為藝術家的人生。溫特伯恩是作家筆下的一個類型人物。這種視角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屢次出現,他對這種視角人物的塑造和相關技巧的運用亦不斷發展。詹姆斯與其作品中的視角人物具有明顯的同步發展的軌跡。創作《黛茜·密勒》這一時期的視角人物為塑造女主人公服務,而在作家後期的代表作《使節》中,視角人物直接成為作品主角。對視角人物的運用是一種很常見的寫作手法,但是,主角作為視角人物的情況就不常見了。詹姆斯就是這樣一個把視角人物的運用推到極致的作家。這些視角人物反映了不同時期的作家狀態,契合了不同時期的作家形象。

這部小說為詹姆斯贏得了國際聲譽,也增強了他的信心。如果說年輕的溫特伯恩還為自己久居海外感到隱隱不安的話,那麼,三年以後,詹姆斯另一部作品中的視角人物則心安理得、興趣盎然地欣賞“一位女士的畫像”了。

拉爾夫:興趣盎然的欣賞者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詹姆斯的心愛之作,也是所謂“國際性主題”的代表作。女主人公伊莎貝爾·阿切爾同樣是一位受到歐洲背景影響的“受害者”。小說中引人關注的旁觀者是伊莎貝爾的表兄拉爾夫·杜歇。他既是“畫像”的欣賞者,也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完成了“畫像”。

拉爾夫是小說中和藹可親、令人愉快的人物。雖然他自始至終頑症纏身,但是這不影響他從容地扮演著一個視角人物的角色,以極大的耐心和無限的興趣關注自己的表妹。他最大的願望便是看著她經曆人生、實現抱負。雖然他愛戀著她,但是並不聲張,始終滿足於做她忠實的觀眾與可靠的朋友。為了幫助她實現追求自由的理想,他說服了父親將給自己的一半遺產轉到了她的名下。拉爾夫是一個興趣盎然的旁觀者,他觀察,他愛,他奉獻。他見證了“畫像”的整個描繪過程,他的病逝為“畫像”塗上了濃重的最後一筆。小說從伊莎貝爾被帶入拉爾夫的視野開始,至拉爾夫死去結束。

通過視角人物形象的設置,詹姆斯既寫出了新女性的性格發展,也隱藏了作為作家的身份。有人說,詹姆斯不會寫真正的愛情小說。若果真如此,那麼,事實應該是,他從來不打算寫所謂的愛情小說。卿卿我我、纏綿悱惻的才子佳人永遠不會出現在詹姆斯的筆下。他年輕時愛戀過自己的表妹明妮·坦普爾。兩人曾經相約1869年在歐洲會麵。當時,詹姆斯去國已一年有餘,正忙於遊曆歐洲,收集素材,磨煉自己的寫作藝術。而明妮在家鄉卻肺病纏身,次年病逝。這對詹姆斯是個沉重的打擊,令他終生難忘。經過作家的感情沉澱,九年之後,明妮化作了《一位女士的畫像》中的女主人公,她“如約”從美國來到了英國,又到了意大利,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人生。小說男主人公拉爾夫死於肺病,其表妹守在他的病榻前,伴他經曆了人生的最後時刻。而在現實中,表妹受盡疾病痛苦告別人世時,詹姆斯卻遠在異域。詹姆斯巧妙地將不治之症轉移到了小說中視角人物的身上,讓無私的拉爾夫患上了明妮的病症,而使伊莎貝爾避免了明妮的命運。這樣的角色互換可以說是伊莎貝爾幫助詹姆斯了卻了他的宿願,彌補了一份遺憾。

明妮的不幸早逝成了詹姆斯小說創作最重要的靈感源泉。在作家的思想中,一位擁有夢想、渴望盡情生活卻被剝奪了一切機會的女子成了一種文學的原型,促使他對人生、道德和命運有了更深切的認識,並使他終生思考其真正的含義。明妮性格奔放熱烈,激情洋溢,是詹姆斯筆下的許多美國女性(包括黛茜·密勒)都具有的明顯性格特征。

通過創作這樣一部小說,詹姆斯了卻了表妹要看世界的夢想,同時也永久地在自己的想象中擁有了她。而拉爾夫這位“畫像”欣賞者形象的塑造也為詹姆斯本人在現世人生中找到了適宜的位置。《一位女士的畫像》是一本滿足作家興趣與想象的書,也是一部了解作家性格與青春記憶的令人回味的作品。

斯特雷澤:由視角到主角

《使節》是詹姆斯晚年的一部巨著。小說通過中年人的視角寫出了年輕人的故事,寫出了作家的中年意識與他對視角人物角色的反省。美國人斯特雷澤接受家資豐厚的寡婦紐瑟姆夫人的委托,奉命到巴黎召她兒子查德·紐瑟姆回美國。小說開始,他代表著責任與原則。到達巴黎後,他發現查德這個昔日莽撞的小鎮少年已變成一位性情平和的都市青年。查德交往的朋友中包括一個青年藝術家和一個法國貴婦人。顯然,國外生活對他有益。斯特雷澤對他的使命並不急就,他逐漸對巴黎產生了興趣,他的思想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在他看來,查德不再是一個誤入歧途需要挽救的青年;相反,一個絢爛多姿的世界正展現在這個年輕人麵前,不知他能否把握這種機會,充分領略生活的魅力。這樣,斯特雷澤不僅無意完成使命,反而試圖說服查德繼續留在巴黎。由於他有辱使命,紐瑟姆夫人不得不又派其女兒、女婿前往,繼續勸說兒子。小說的結局是查德意欲返回,履行自己對家庭的責任。

小說最打動人心之處在於斯特雷澤在青年藝術家的花園裏對年輕人的忠告:“要生活,盡量地生活;不要重複我的錯誤,對我來說,現在生活已為時太晚。”Henry James,The Ambassadors,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1983,p。140.他所要表達的內心願望是:在年輕人的自由中,他得到了一種分享自由的精神享受。這是他為查德感到欣慰之處,亦是他勸其留下的初衷。小說中寫過,有一天,他放鬆了自己來體驗自由。他隨意乘車到鄉下,尋找他在拉賓繪畫中看到的法國景象,聊以逃避如列車時刻表一般規範的刻板生活,並體會對自由的感悟。他甚至連火車把他帶到哪裏都不甚在意。作為奉命到來之人,在對其使命的態度轉變中,他領略了巴黎生活,體驗了自由,感悟到了人生真諦。他從一個隻是感興趣的視角人物轉化為積極的參與者。他以自己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生活”了一把。

小說反映了詹姆斯作品的一貫主題,即天真純潔的美國觀念與複雜世故的歐洲價值觀之間的衝突。小說是通過斯特雷澤的觀察展開並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視角人物也成了這部書的主角。斯特雷澤對其使命的背叛緣於他對自由的理解及其生活觀念的改變,這是全書的中心內容。它隻存在於斯特雷澤本人與他意念中的外部世界之間,隻能通過他的意識活動來完成。整部小說是斯特雷澤這一個天真封閉的美國人在新環境下發生轉變,並對生活、對自由有所感悟的心理發展史。他所體會到的兩種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衝突使他經曆了一場精神上的啟蒙。

斯特雷澤作為視角人物,書中的其他人物與場景都是通過他的眼睛和思想呈現出來的。經由他的觀察,全書如一幅幅流動變幻的畫麵,漸次展示在讀者麵前,我們在不知不覺間身臨其境,見其所見,聞其所聞,完全覺察不出這是作家高超精湛的描寫技藝使然。我們理解他思想的素材,理解書中他身邊的其他人物形象,同時,我們又具有比他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處於比斯特雷澤本人更為有利的觀察角度。斯特雷澤是個站在窗口的人,他觀看窗口裏的巴黎,而透過這扇窗,讀者不僅看到了窗口裏的巴黎,也看清楚了站在窗口觀看巴黎的人。

《使節》是一部關於視角人物的傑作。作者放棄了全知全能的敘述特權,而樂意放手讓斯特雷澤探索,這也使讀者得以與主人公共同探索。《使節》是詹姆斯本人認為自己創作中最為完美的藝術精品,他對自己的創作方法也非常滿意:“至關緊要的是主人公的視野、他所關心的事物以及他對這些事物所作的解釋……其他人物的經驗隻有在跟他發生接觸以後才和我們有關——隻有在得到他的辨認、感知和預見的前提下才進入我們的視野。”Henry James,“Preface to The American”,in Henry James,Literary Criticism,ed。,Leon Edel,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p。1065.

除此之外,已過中年的斯特雷澤和晚年將至的作家對生活的感悟亦有相似之處。斯特雷澤言語之中殷切希望年輕人把握生活、抓住機會的期待,誰又能說這不是作家對自己的鞭策與激勵呢?20世紀初的四年間,他寫出了三本巨著。他的戲劇嚐試豐富了他的寫作技巧,然而也浪費了他寶貴的時間,誰又能說這不是他試圖追回逝去的歲月的努力呢?寫作《使節》時,詹姆斯應該是在審視總結著自己的人生。此時他已在倫敦定居多年,喜愛自由地遊曆歐洲大陸,並享有很高的藝術聲望。他無意返回故園。他想要說服讀者、也說服自己的是,他的移居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這使他把握住了人生真諦,從而得以盡情地生活,而且使他成就了一個藝術家的夢想,成為一個能夠寫出《使節》這樣小說的藝術家。

《使節》的成功是詹姆斯敏銳觀察力與移居生活的至高報償。成熟時期的詹姆斯注定是會寫出這樣一部書的:用視角人物為主角敘述故事,因其精湛的藝術而傳世。就像崇尚孤獨英雄的海明威注定會寫出一部《老人與海》,就像致力探索情愛與人性複活的勞倫斯注定會寫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對以作視角人物為樂的詹姆斯來說,這部書是隻屬於他的。

小說中有兩個有趣的現象:歐洲背景在這裏不再是天真的美國人受傷害的遺憾之地,而成了催人醒悟之所在。這表明詹姆斯肯定了自己的移居生活。再就是,如果斯特雷澤不辱使命,將查德勸回美國,他則有望與紐瑟姆夫人結婚,進而頤養晚年,安度餘生。然而,詹姆斯揮筆斬斷了這可能的姻緣。寫到半途,斯特雷澤改變了對使命的看法,因而也徹底了斷了晚年享受婚姻生活的可能。詹姆斯習慣於把他的視角人物寫成單身漢。

作家的創作是有連續性的,而且有明顯可循的發展軌跡和線索。《使節》與《黛茜·密勒》、《一位女士的畫像》的不同在於這種連續性的不斷深化。從溫特伯恩到拉爾夫,再到斯特雷瑟,可以說,作家在塑造這些視角人物的同時,也在調整自己的人生經驗,探試、驗證、肯定自己的人生選擇,通過作家與視角人物的關係,探試這個世界,尋找自己的定位。

文學創作是一種人生體驗和自我完善,文學作品是作家自我形象的確立與延伸。詹姆斯通過作品中的視角人物,不但刻畫了人物,而且交代了人物的刻畫視角和刻畫過程,以及如此描寫的前因後果。在作品中,他作為中心意識,是他的行為和意識引導著讀者,在觀察描摹人物的同時,他也試圖刻畫和理解自己。他的作品主題也可以理解為視角人物對自身經驗的學習和思考。通過視角人物,他寫出了他對國際性主題的發掘與思考。詹姆斯作為一個追求完美的藝術家和一個生活中的視角人物,有意識地按照自己的個性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創作實踐與理論思考之中,創造了承前啟後的藝術風格,將國際性主題小說寫到了至深、至精處。

從敘述視角開始,接下來我們將對文學作品作比較深入的批評性閱讀與欣賞。在平時看書的時候,我們可能不會想到這些方麵,隻覺得這個作品很好看,這個故事講得很吸引人,而不大管它為什麼好看。事實上,一個作品為什麼好看、為什麼有意思、怎麼寫才讓它更有意思,這才是作家在進行創作時要用心設置和著力運筆之處,也是一個具有欣賞力的讀者值得用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