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人物是讀者的向導,引導讀者進入作品的世界,探索人物的內心,展示作品的風格。視角人物也是作家的眼睛,代表作家觀察世界的角度,有時候還能代表作家說話,表達作家隱秘的思想和人生感悟。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通過尼克的視角,看到了蓋茨比夢想的不堪,又點出了這種了不起的精神追求,最後反觀自身,全身而退。對於尼克這個視角人物而言,講述蓋茨比悲劇的過程也是他自我學習的過程,一個反思自己人生道路的過程,同時也向讀者傳達了一種勸誡、一種醒悟。
詹姆斯則是把視角人物的作用運用到極致的作家。在他整個創作生涯中,塑造了一係列視角人物,與此同時,他也在探試、驗證、肯定自己的人生定位。作品中的視角人物是他的代言人。通過視角人物的變化和發展,作家塑造了自己在文學史中的形象。
視角人物運用得當,可以充當讀者的向導,引導讀者的判斷,豐富作品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揭示作品的多重主題。還可以充當作家的眼睛,展示作家對世界的觀察,披露作家內心的秘密。如果把對視角人物的理解與作家的人生故事相結合,我們還能夠發現作家如何從自己的人生體驗中提取素材,利用創作反觀自身,形成自己的創作特點,構建自己的個性形象。
尼克:反觀自身的警醒者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故事我們已經非常熟悉。它的重要主題是通過主人公體現出對夢想的追求、夢想的幻滅,以及夢想的可貴。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兩個:一個是蓋茨比,一個是他喜歡的黛西。除了這兩個主角之外,還有黛西的丈夫、她丈夫的情人,以及她丈夫的情人的丈夫。這幾個人都對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角色,對情節推動沒有什麼作用,但是對揭示作品的主題有作用。一個是蓋茨比的老父親,他在葬禮上帶來了蓋茨比的日記。通過蓋茨比的日記,我們知道了蓋茨比努力奮鬥的動力源泉和辛苦卓絕的奮鬥過程。另一個是蓋茨比的鄰居尼克。他是這個故事的講述人,即視角人物。所以,我們下麵的重點就放在尼克這個人物上。
首先要了解尼克到底是誰,為什麼由他來承擔這個故事的敘述者?我們不妨先通過假設,比較一下他的視角和其他人物的視角有何不同。
假設這個故事由蓋茨比來講,即通過蓋茨比的視角展開故事,那麼,他會講到小時候的夢想,他如何嚴格按照日記中的作息表鍛煉身體,怎樣自強不息、獲得財富、為了追求他的戀人鍥而不舍。這會是一個財富英雄自我奮鬥的勵誌人生,也會是個癡情戀人執迷不悟的愛情夢想。就在黛西開車撞死人的事發當晚,蓋茨比還在癡心守望著他戀人屋裏的燈光:
“我隻是在這兒等等,看他會不會因為今天下午那場爭執找她麻煩。她把自己鎖在自己屋子裏了,假如他有什麼野蠻的舉動,她就會把燈關掉然後再打開。”
“他不會碰她的,”我說,“他現在想的不是她。”
“我不信任他,老兄。”
“你準備等多久?”
“整整一夜,如果有必要的話。至少,等到他們都去睡覺。”菲茨傑拉德著、巫寧坤譯:《了不起的蓋茨比》,122頁。
上麵一段對話中的雙方是蓋茨比和尼克。尼克勸他離開,蓋茨比則因為擔心黛西的丈夫對她不善而要繼續守望。如果故事從蓋茨比這個視角來寫,讀者會覺得,他到死也沒明白,他的戀人到底值不值得他愛,雖然他自己覺得很值得。通俗地講,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然後替她頂罪,被人誤殺了。一條路走到頭,撞了南牆也不回頭,但是這樣寫很難升華出什麼道理和意義,而且故事本身也太單調了。
假如由黛西來講蓋茨比的故事,她會怎麼講呢?她會因為蓋茨比為了追求她所做的一切而感動得痛哭流涕嗎?她會因為她的情人替她死去而內疚得寢食難安嗎?在悲劇剛剛發生,蓋茨比被人打死之後,她和丈夫在窗戶底下幹什麼呢?是不是會像蓋茨比擔心的那樣,發生衝突呢?小說中,尼克看到的情景如下:
黛西和湯姆麵對麵坐在廚房的桌子兩邊,兩人中間放著一盤冷的炸雞,還有兩瓶啤酒。他正在隔著桌子聚精會神地跟她說話,說得那麼熱切,他用手蓋住了她的手。她不時抬起頭來看看他,並且點頭表示同意。
他們並不是快樂的,兩人都沒動雞和啤酒——然而他們也不是不快樂的。這幅圖畫清清楚楚有一種很自然的親密氣氛,任何人也都會說他們倆在一同陰謀策劃。菲茨傑拉德著、巫寧坤譯:《了不起的蓋茨比》,122~123頁。
夫妻二人吃完飯在聊天,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讓尼克感到徹心透骨的冰涼。正是這種感覺讓他下定決心,堅定自己的選擇。這就說明,黛西就是這麼一個人,她的情人死了,被人殺了,她一點反應都沒有。起碼從遙遠的窗戶看一個人的剪影,看不出來任何異常的舉動。尼克能夠感覺到,她和丈夫繼續談著自己的事。
如果從黛西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也許黛西會講,自己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有個年輕人多麼愛我,願意把他的生命、他所有的財富都給我,來獲得我的回眸一笑和垂青寵愛。她也許會把他當成一種回憶,也許會把他當成一個話題,或者一種炫耀,甚至會對她丈夫誇口。總之,我們很難想象,黛西會跟蓋茨比有一樣的感受。我們也很難想象,這種敘述會生發出什麼積極意義。
再做一個設想,如果讓黛西的丈夫湯姆來講蓋茨比這個故事,那就更簡單了。他代表富貴世家,以金錢衡量一切,完全蔑視世俗、蔑視法規、蔑視一般人的情感倫理,對誰都頤指氣使,幹什麼都滿不在乎。對於這件事,他會說:有個窮小子,突然暴富了,想來和他爭妻子,結果呢,命還是那麼不好,陰差陽錯,死掉了。他講出的故事也許就這麼簡單。小說中他用一次談判解決了問題。作者通過尼克之口對他的看法是:
我不能寬恕他,也不能喜歡他,但是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他自己看來完全是有理的。一切都是粗心大意、混亂不堪的。湯姆和黛西,他們是粗心大意的人——他們砸碎了東西,毀滅了人,然後就退縮到自己的金錢或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麼使他們留在一起的東西之中,讓別人去收拾他們的爛攤子……菲茨傑拉德著、巫寧坤譯:《了不起的蓋茨比》,150頁。
綜合以上的假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哪種視角,我們從現在小說中所看到的人物的豐富性、主題的深刻性,都不可能充分地展示出來。下麵我們就探討一下,尼克到底是個什麼人,為什麼他能把這個故事講得如此豐富。故事還是這個故事,但是講的角度不同,帶給我們的啟發就不一樣。
尼克的身份是中西部的富家子弟,隻身來到紐約,要來碰碰運氣,希望得到財富,收獲愛情。
我家三代以來都是這個中西部城市家道殷實的頭麵人物。姓卡羅威的也可算是個世家,據家裏傳說我們是布克婁奇公爵的後裔……中西部不再是世界溫暖的中心,而倒像是宇宙的荒涼的邊緣——於是我決定到東部去學債券生意。菲茨傑拉德著、巫寧坤譯:《了不起的蓋茨比》,4頁。
我們對美國中西部的印象是,相對安穩的生活、溫順平和的性格、非常密切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禮貌、友善,生活腳踏實地,平穩安逸,節奏稍微有點慢,人也較為保守。這和以紐約為代表的美國東北部的生活大不相同——紐約是發達城市,充滿了機遇。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一個來自中西部的青年,因為羨慕大城市的生活,來到了紐約,希望找到新的運氣。
他渴望財富、愛情和成功,帶著這樣的目標,他發現了一個已經實現了這些目標的人,一個實現了他所有願望的典範和榜樣,這個人就是蓋茨比。因為蓋茨比也是從中西部來的,他得到了命運的垂青,得到了財富,也得到了愛情。這是他對蓋茨比的第一印象。所以,他覺得應該向蓋茨比學習,把他當做自己的人生榜樣。尼克和蓋茨比之間構成了榜樣和崇拜者的關係。在蓋茨比的身上,他看到他所追求的一切都已得到實現的影子。這樣,蓋茨比的一切對於他就有了參照的意義。尼克很快交了一個女朋友,名叫喬丹,富家女,而且是運動員,美貌與財富俱備,和黛西屬同一個階層。
後來,隨著故事的展開,他見證了蓋茨比對夢想的追求和最終悲劇的發生。對於蓋茨比的悲劇以及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尼克看得很明白。蓋茨比的悲劇對他是個震動。這種事情不可能不引起他的反思,讓他反觀自身,想想自己到底會怎樣。如果他也按照這種目標奮鬥,是否值得,他是否應該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運用尼克這一視角的優勢在於:他能夠從這個悲劇的見證當中反省自己,從蓋茨比和黛西的關係來反思自己和喬丹之間關係的發展。在他的眼中,可以看出蓋茨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美國夢的實質是什麼,蓋茨比和美國夢之間有什麼聯係,偉大的美國夢如何和一個拜金的女子聯係在了一起。
蓋茨比的偉大在於他敢於追求,敢於犧牲,他的一生是為愛的一生、為夢想的一生,為愛癡狂,逐夢一生。然而他的悲劇的根源是他把對浪漫夢想的追求維係在一個愛慕虛榮和金錢的女子身上。這種夢想的維係太過脆弱,不堪一擊。如果從現實的、世俗的眼光看,蓋茨比倒黴在他發財的途徑上。他被暗示是靠販賣私酒這種途徑發財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反諷——實現夢想,但不擇手段。透過蓋茨比的悲劇,尼克既看到了夢想的可貴和偉大,又看到了夢想的墮落和易碎。
通過對蓋茨比的夢想和悲劇的見證,尼克得以反觀自己。這樣,他領悟了兩種人生:一個是蓋茨比實踐自己夢想的人生,另一個是反思和虛擬的人生。尼克親眼看著實踐這個夢想的人最後發生了悲劇,而自己正在按照這種途徑規劃自己的人生。所以,他正在走的路有一種可以預見的危險,他必須清醒。在故事中,尼克一直保有純真的夢想,所以他才能看到蓋茨比夢想的偉大;同時還保有自己原來那種質樸的品質,所以他的追求更加穩妥和保守,就像中西部傳統的精神一樣,也和他的家庭給他的教誨一致。
這是由敘述者講出來的兩種人生故事。一種是主人公蓋茨比的,非常絢麗,這是一種現實的、悲劇的人生。另一種是敘述者尼克的,非常冷靜,這是一種思想中的、虛擬的人生。他在平衡這兩種人生,同時也展示給讀者不同的選擇:一方麵可以隨著蓋茨比前進。很多人都是這樣的,類似蓋茨比的故事不斷發生,為夢而生,為愛癡狂,在世界各地都有這種故事。另一方麵是跟隨尼克進行反思。在小說中,尼克非常清醒,他寫了一個了不起的人,同時又知道,這個了不起的人的夢想不應該這樣追求。他關於財富和愛情的幻想被打碎了。蓋茨比的悲劇對他是一個有力的警示和有益的教訓。
在小說中,與蓋茨比的故事相輔相成的是尼克的戀愛。他的戀愛對象喬丹·貝克與黛西同屬上流社會,在他眼裏,她的不誠實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隨著尼克對黛西認識的深化,尤其在蓋茨比的毀滅之後,兩人中斷了戀愛關係。最後他離開紐約,回到中西部,重新過一種腳踏實地的生活。
所以,這個視角對於敘述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反思、反觀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傳達給讀者一種勸誡、一種醒悟。他從羨慕到見證、從反思到清醒,最後反觀自身,全身而退,清醒而理性。
讀者如果能領會到這個敘述者領會的一切,對這部小說的閱讀很有益處。如果讀了作家的傳記,我們就會感慨:作家要是能像他小說中的敘述者一樣清醒就好了。財富是可以追求的,但是不可以揮霍到極致;愛情是可以追求的,但是不可以癡情到付出生命的代價。這部小說的作者是菲茨傑拉德。作家去世時隻有四十多歲,死因是酗酒過度,並且伴有精神崩潰。他一生因為追求奢華,浪費了很多才華。
菲茨傑拉德的大部分小說都是關於財富的,寫財富對人的影響。現實生活中,作家本人並不出身於富豪世家。菲茨傑拉德生於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州一個商人家庭,幼時家境不佳,但靠母親方麵親戚的資助,從小到大都在專為富人與貴族子弟辦的學校上學。作家天性敏感,一直自認為是個“富人中的局外人”,通常“因自慚形穢而痛苦萬狀”。這種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矛盾心態是金錢造成的。對金錢充滿著羨慕又因它受盡了無可名狀的痛苦,這對作家未來的人生與文學創作影響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像當時許多美國青年一樣,菲茨傑拉德應征入伍,駐紮在阿拉巴馬州,授少尉軍銜。在這裏,他與當地最漂亮的女郎珊爾達·賽瑞相愛,並成功地說服她與自己訂婚。珊爾達出身名門,其父是州高等法院的法官,她向往奢華生活,渴望出人頭地。而這也正是年輕英俊的菲茨傑拉德所夢寐以求的。
像黛西在蓋茨比心目中一樣,菲茨傑拉德非常了解珊爾達的內心及她向往的生活。他是把珊爾達及她所屬的社會階層看做一體,作為自己的至上理想來追求的。菲茨傑拉德為滿足珊爾達未來的物質生活需要有充分準備。戰後他曾到紐約謀職,但收入不能令他滿意,他決定靠寫作贏得他們未來生活的保障,然而他的書稿接連被出版商退還。珊爾達不滿於他不能很快取得成功,遂與他解除婚約。菲茨傑拉德失望之餘,把120餘份退稿單貼在牆上布置自己的小屋,同時閉門謝客,潛心寫作。1920年3月,小說《人間天堂》出版,菲茨傑拉德聲名鵲起。珊爾達馬上與他重修舊好。4月3日,兩人完婚。口袋裏裝滿了金元的青年作家贏回了自己的“金姑娘”。這使菲茨傑拉德對財富的認識又多了一次感性經驗。小說中,尼克接受蓋茨比的教訓,與貝克結束了戀愛關係。而有充足理由感到幸運的作家卻大膽地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