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主題:包羅萬象的思想(3 / 3)

蓋茨比的悲劇在於黛西對他的背叛,在於他被自己理想的化身所遺棄,而最終死於自己孜孜以求的夢想。他被射死在自己家裏那個大遊泳池裏,這個遊泳池一次也沒有使用過。人死在遊泳池裏,水一衝,一點痕跡都留不下。水流無痕,逝者無蹤,死得非常徹底。

他了不起在什麼地方呢?其實,他的一生很簡單,真心喜歡一個女孩,在那個女孩背叛了他的情況下,他替她死了。在一個物質的社會中,大家都喜歡財富。他喜歡財富嗎?也許喜歡,但是財富不是他的目的。他將財富作為一種手段,來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麵的目標。所以小說的作者說:

這個人身上就有一種瑰麗的異彩,他對於人生的希望具有一種高度的敏感……它是一種異乎尋常的永葆希望的天賦,一種富於浪漫色彩的敏捷,這是我在別人身上從未發現過的,也是我今後不大可能再發現的。菲茨傑拉德著、巫寧坤譯:《了不起的蓋茨比》,4頁。

這就是小說敘述人對蓋茨比的印象。在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喧囂中,在對香檳、汽車、爵士樂如醉如癡的沉溺和迷戀當中,能夠夜夜守望著情人的燈光,癡情地執著於自己超乎物欲之上的愛情的夢想,這樣的蓋茨比,具有一種非常真摯的、單純的品質。這一點是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所以小說的最後,作者把癡心守望自己夢想的蓋茨比比作是當初發現了新世界的荷蘭水手,把蓋茨比的夢想提升到人類最後也是最偉大的夢想的高度。

……當明月上升的時候,那些微不足道的房屋慢慢消逝,直到我逐漸意識到當年為荷蘭水手的眼睛放出異彩的這個古島——新世界的一片清新碧綠的地方。它那些消失了的樹木,那些為蓋茨比的別墅讓路而被砍伐的樹木,曾經一度迎風飄拂,低聲響應人類最後的也是最偉大的夢想……

當我坐在那裏緬懷那個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時,我也想到了蓋茨比第一次認出來黛西的碼頭盡頭的那盞綠燈時所感到的驚奇。他經曆了漫長的道路才來到這片藍色的草坪上,他的夢一定似乎近在眼前,他幾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個夢已經丟在他背後了,丟在這個城市那邊那一片無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麼地方了。菲茨傑拉德著、巫寧坤譯:《了不起的蓋茨比》,152頁。

這樣,作者把蓋茨比個人的悲劇、他對夢想的追求,提升到了一個高度,和當初到美國的那些荷蘭水手對新世界的向往一樣,把個人境遇和對美國夢的追求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蓋茨比的了不起在於他心裏有一個夢想,然後孜孜以求,向著夢想奮鬥,並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這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另一個主題:夢想。主人公小時候的夢想是要出人頭地,他的信念在於:隻要按照自己相信的美國夢的教誨來做,他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人人機會均等,都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就是美國夢,是美國的精神傳統。一旦確立了夢想,他就會為這種夢想努力。長大之後該戀愛了,他找到一個能夠體現他所有夢想的女孩。他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得到這個女孩。小說作者把蓋茨比的理想和美國夢聯係在一起。為了實現這種夢想而孜孜以求的年輕人很多,所以,作者認為蓋茨比受到由一代代美國人傳下來的夢想的鼓勵,他的成功也同樣能鼓勵許多年輕人。

我們每個人是否也都有自己的夢想呢?這個夢想也許是對愛情的追求,也許是對一份好工作的向往、對美好人生的熱望。夢想人人都有,它如何顯得了不起呢?不管這個社會如何物欲橫流、金錢至上,不管這個世界如何喧囂浮躁,在自己心中,保有那一份夢想,而且能夠為那份夢想鍥而不舍,就是一個人極為可貴的品質。無論蓋茨比還是我們每個人,無論在喧囂的20世紀二十年代還是在眼下的生活中,相信自己的夢想,堅守自己最初的執著與愛,都是一種難得的品質。這是作者讚賞蓋茨比的地方,也是認為蓋茨比了不起的地方。

這裏也有我們可以吸取的教訓。那就是,夢想一方麵要落到實處,另一方麵要值得我們為之奮鬥,全力付出。蓋茨比為了追求一個女孩,做了那麼多的努力,最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寄托他夢想的對象可能不值得他投入那麼大的力量,乃至獻出自己的生命。所以,要保有夢想,同時這個夢想又要值得追求,值得投入。找到這樣一種夢想,一個人的努力才有意義。

這就是蓋茨比給我們的啟發。人要有夢想,要有一種宏大的、不管可不可以實現,但是能夠讓你有所寄托,而且有所收獲的事業,或者生活的方式。蓋茨比是一個非常單純的人,這是說他的性格,不是說他做事的手段。他的性格中有一種對事情的堅持,單純而執著,願意不計代價地投入,這是他可貴的地方,也是人應該有的一種操守和品質。

這部小說的主題是愛的追求與愛的背叛,也是夢想的追求與夢想的幻滅。小說一方麵要讀者相信愛和夢想,推崇為之而努力;另一方麵也寫出了愛與夢想的脆弱和不可避免的破碎。

這個故事是由誰講的?不是蓋茨比自己,而是通過他的一個鄰居尼克講出來的。作者通過這個講故事的人,講出了愛情的主題、美國夢的主題,也講出了一個財富的主題。財富給人的影響是什麼?為什麼財富影響了蓋茨比的一生,也影響了黛西的判斷與選擇?財富也影響了黛西的丈夫,他在關鍵時刻那麼有底氣,因為財富的來源不同。黛西的丈夫是世家,財富是祖輩留下來的。蓋茨比是新貴。在兩個人的對比中,用一句通俗的話講,是老錢戰勝了新錢。對於黛西,財富是她判斷人的標準,是選擇愛情和婚姻的主導,是她價值觀的基石。對於黛西的丈夫,財富是他驕傲的資本,可以讓他傲慢無禮,目空一切。對於蓋茨比,財富是一種途徑和手段,財富之上,是他的夢想。財富和夢想的關係過於密切,甚至等同,就會是財富和夢想的雙重墮落。

除了愛情、財富與夢想,小說還有另外一個主題,就是青年人的成長,尤其是財富觀的養成,和在戀愛方麵經驗的增長。這個成長主要體現在講故事的那個人身上,他一邊看著蓋茨比的故事,一邊反省自己的人生,反省自己的戀愛,反省自己對財富的態度,以及對夢想的追求。所以,講故事的這個人也一定能從中受益。人的成長是小說的主題之一,這與故事的敘述視角有關。我們下一章專門討論它。

《未走之路》:路如人生

羅伯特·弗羅斯特有一首短詩《未走之路》,大家都很熟悉。

金色的樹林中有兩條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著兩條路行走;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

直到它轉彎,消失在樹林深處。

然後我毅然踏上了另一條路,

這條路也許更值得我向往,

因為它荒草叢生,人跡罕至;

不過說到其冷清與荒涼,

兩條路幾乎是一模一樣。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鋪滿落葉,

落葉上都沒有被踩踏的痕跡。

唉,我把第一條路留給將來!

但我知道人世間阡陌縱橫,

我不知將來能否再回到那裏。

我將會一邊歎息一邊敘說,

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弗羅斯特著、曹明倫譯:《未走之路》,見《弗羅斯特集》(上),142頁,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詩人回憶自己的一次林中漫步,描寫他來到一個岔路口,隻能選擇其一而舍棄另一個。他遺憾不能同時踏上兩條路,在良久佇立、極目遠眺之後,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就是詩的內容。在說到自己的選擇時,詩人說,自己的選擇是,走一條“荒草叢生、人跡罕至”的路。但是,在作出選擇的同時,他布了一個迷魂陣,他是完全自由的,兩條路在他腳下,他走哪一條路都可以。然後,他就想到,在未來,很久以後,他會一邊歎息,一邊訴說自己當年的選擇,因為“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也就是說,年輕的時候有兩條路,自己走了其中一條。他說也許,我老年的時候會想到,我走了這條路,結果我的人生很不一樣。

這首詩到底是寫他自己對現有人生道路的選擇及其後果,還是寫他沒有選擇的那條道路呢?詩的標題是《未走之路》,不是說他走的這條路,而是講他沒有選擇的那條路,是對那條路的反思、想象和留戀。已經走著的路,和沒有選擇的路,哪一個意義更大呢?從文學的角度來講,作品有更大的思想容量、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大的可能性、更大的啟發,這樣才更有意義。所以,這首詩的題目《未走之路》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思和可能性。

我們看一看詩人自己的人生選擇。弗羅斯特把這首詩放在他在美國出版的第一本詩集的首篇,也就是題詩的位置。他認為,這首詩應該在他自己祖國出版的詩集中占據首要位置,說明他非常看重這一首詩。

寫這首詩之前,他走的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呢?弗羅斯特上大學之後,得了家族遺傳的肺病。醫生說他住在鄉間對他的身體有好處,於是他大學沒上完就回到了鄉下,經營自家的農場,同時寫詩不倦。他寫了很多著名的詩篇,一直到八十歲高齡,還應邀在肯尼迪總統就職典禮上朗誦詩篇。弗羅斯特的創作持續那麼久,勤奮高產,精品不斷,非常難得。

從他整個人生看,他的人生道路是選擇對了。他如何選擇他的人生呢?先從大學回到農場,經營了十年,寫了很多詩,但全部被出版商退回來,沒有出版過一本詩集。他覺得,在美國他不可能被人承認了。當時,他的妻子也抱怨他,家庭壓力很大,內外交困,他甚至還想過告別塵世。萬般無奈之下,他大膽決定,舉家搬到英國倫敦,看看那裏有沒有人能夠承認他的詩。到了倫敦之後,他的詩集順利出版,好評如潮。很多批評家,包括大詩人龐德都特別喜歡,覺得他為大都市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他的詩質樸、自然,清晰如畫,而且富於哲理。他接連出版了兩本詩集,可謂名滿英倫。

這時候,他麵臨兩種選擇。第一,在英國繼續待下去,一勞永逸,因為大家非常認可他的創作,他已經功成名就,在倫敦留下來順理成章。另外一個選擇是,回到他的農場去。麵對一片讚揚聲,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寫作素材、靈感來源都出自故鄉的農場。如果他在大都市裏住得太久,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背井離鄉的漂泊者,作為詩人,他將失去屬於自己創作天地的新英格蘭農場。回去是為了尋找自己,守住寫詩的靈感源泉。

回農場去是一個重大抉擇。當初之所以離開美國,是因為他覺得花了十年的時間,他的美國同胞都不承認他的創作,沒有出版過他的詩集。所以,作為一個成名的詩人,放棄自己的名聲,回到不接受自己的祖國重新開始,是一個很大的冒險。

《未走之路》講的就是這個選擇帶來的可能性。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回來之後會怎麼樣。這首詩出現在他回國之後的第一本詩集,也就是他創作生涯的第三本詩集中,是詩集的第一首詩。通過這首詩,他要表達一種多重選擇的可能性,以及對選擇後果的思考。

這首詩言辭樸素,清新雋永,如一幅飽含哲理的風景畫,越讀越覺其意味深長,特別能夠體現弗羅斯特詩作的特點:始於情趣,終於智慧。始於情趣,就是開頭很有情致:一個人早上到了森林裏,腳下有兩條路要走,常見卻也有趣;終於智慧,就是兩條路我走了其中一條,但是我不知道如果當年走了那條沒走的路,現在會怎麼樣。就是這樣一種感悟,掩卷深思,讓人有很多體會;仔細回味,能夠生發出很多感慨。比如對一個人來說,讀小學、升初中、上高中、考大學、參加工作,按部就班,這是現在很多人的道路。另外一條道路是,我從小喜歡寫作,想當作家,我寧願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所有想讀的書,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可是我沒有那樣做。心裏是不是會想:如果我那樣做了,那樣的人生是不是也很值得向往?再比如,有兩個結婚人選都很不錯,看起來沒什麼差別,都一樣有前途,跟哪一位都合得來。但我選擇了和其中一個人結婚生子,拒絕了另一個人。過了多少年之後,我會不會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個人,我的人生和現在會不會有所不同?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這首詩帶給我們的回味。

路如人生,路的選擇如同挑選我們的學業、職業、人生伴侶和生活方式。路連著路,一個選擇接著一個選擇,做出一種選擇,必然意味著舍棄另一種選擇。哪一條路更值得選擇?哪一種選擇更值得留戀?是專心走已經選定的道路,還是不斷感慨沒有選擇的那一條路呢?這是《未走之路》引發的思考。

從對作品主題的不同理解中,我們能夠領略包羅萬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