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勿忘曆史”的決心(1)(3 / 3)

●丹尼爾·列別斯基——“在頭腦中持續下去”

丹尼爾·列別斯基的故鄉在波蘭,他從6歲起學彈鋼琴,後來移居以色列,成為精通鋼琴的音樂名人。曾經贏得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會舉辦的著名的音樂競賽,後來其音樂天才移向了建築設計。

耗時7年完工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公認是他生涯的轉折點和代表作品,而他的其他作品還有丹麥猶太博物館、洛杉磯當代猶太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湖博物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等。

激發列別斯基構思的是猶太人與柏林互相交織在一起的曆史。據說,柏林市政府還給他送去了兩大捆檔案,裏麵有柏林猶太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驅逐日期及地址。他親自考察了這些曆史遺跡,並在城市圖上描繪出來,相互之間還連上線,得到了他那為之特別的“原型”:一係列三角形,看上去有點像納粹時期強迫猶太人帶上的六角的大衛之星的標誌。他的另一靈感來源於現代音樂史上一位著名作曲家阿諾德·施昂拜格。

當年,由於希特勒的上台,這位作曲家未能完成自己創作的唯一一部歌劇。他的前兩個樂章“華麗輝煌”,第三樂章隻是重複演奏,然後是持續的停頓。這部歌劇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未完成”,裏柏斯金深深地為這種“空缺”所打動。

列別斯基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柏林猶太人的悲慘曆史遠非藝術所能容納,這便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他決心將這些令人沉重的東西轉變成一座曆史性的建築。如此一來,建築平麵呈曲折蜿蜒狀,走勢則極具爆炸性,牆體傾斜,就像是把“六角星”立體化後又破開的樣子。

另外,建築外牆上不規則的裂縫,將猶太人在柏林所受的痛苦、曲折,表現於這種重組後的效果。而展現在建築上,就使建築形體呈現極度乖張、扭曲而卷伏的線條。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建築折疊多次、連貫的鋸齒形平麵線條被一組排列成直線的空白空間打斷,航空俯視的照片更讓人清楚地看到鋸齒狀的建築平麵和與之交切的、由空白空間組成的直線,這些空白空間代表了真空,不僅僅是在隱喻大屠殺中消失的不計其數的猶太生命,也在意喻猶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國和歐洲被摧殘後留下的、永遠無法消亡的空白。

陳列著猶太人檔案的展廊沿著像鋸齒型的建築展開下去,而穿過展廊的空空的、混凝土原色的空間則沒有任何裝飾,隻能從裂縫似的窗戶和天窗中透出模糊的光亮。

博物館外牆以鍍鋅鐵皮構成不規則的形狀,帶有棱角尖的透光縫,由表及裏,所有的線條、麵和空間都是破碎而不規則的,人一走進去,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個扭曲的時空,館內幾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結構,所有通道、牆壁、窗戶都帶有一定的角度,可以說沒有一處是平直的。

設計者以此隱喻出猶太人在德國不同尋常的曆史和所遭受的苦難,展品中雖然沒有直觀的猶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場景,但館內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調和燈光無不給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靈上的撞擊。

當然,那些穿過展廊的裂縫似的玻璃窗、狹窄的通道及銳角的房間,就增加了陳列上的複雜性。但該館館長布魯門塔爾這樣表示道:“這個建築本身對一個新博物館來說,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許多博物館要費很多功夫發展參觀者,我們卻立馬有了很多。因為這座建築是那樣的不同尋常,沒有一天人們不是懇求著要進來看一眼。”

以參觀者的角度,從外來看,普通的舊門庭似乎與一邊的新現代派建築毫無關聯,事實上,兩者通過設計巧妙的通道相連。列別斯基讓觀眾隻有通過建於1735年,前身為柏林博物館舊館的地下室方可進入。

於是,在地下一層中,參觀者將在岔口處作出選擇,三條走廊將通往不同的場所,也隱喻猶太人最初的選擇,通往死難、逃亡或者艱難共存,而在作出選擇的時候前途尚未卜。

其中,一條走廊通向一個沉重的金屬門,打開後是一個黑暗的、有回聲的塔的基層,列別斯基為塔取名“大屠殺塔”,以紀念成千上萬被屠殺的人。沉重鐵門,陰冷黑暗的狹長空間,微弱的光線,使參觀者無不感受大屠殺受害者臨終前的絕望與無助,藉此混亂的圖形表達出歐洲集體意識中最痛苦回憶之可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