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令人歎為觀止的“寶庫”——大英博物館(2)(3 / 3)

“太陽因她而升起。”

“我,已經是埃及的法老,我可以給你想要的一切。如果是合理的,那麼你要一,我給你二。即使是不合理的,我一樣可以做一個不明事理的君主,滿足你。”

如此,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他人性化的一麵,他的感情世界,他樹立自身形象的過人本領,以及他如永恒史詩般的遺體。在他所統治的七十多年裏,埃及成就了它顛覆前的最後繁榮。拉美西斯二世擁有著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這位法老是一位強大的國王、一位戰無不勝的將軍,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設者。頭頂著這些光環的他,直至今日,他依然享有這些盛譽。敵人懼怕他,臣民愛戴他,神靈保佑他。生活在古埃及第19王朝的他,在人類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博物館的閱覽室,“馬克思的足印”

倫敦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除收藏許多珍貴文物以外,還有一座藏有大量書籍和文獻資料的圖書館。

許多名人與圖書館都有很深的淵源,甚至有許多名人的學說就誕生在圖書館。馬列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與列寧就是這樣的典型。很多人都熟知馬克思的故事,其中很有名的一段,是說馬克思當年在大英圖書館裏寫作《資本論》。據說,他由於習慣固定坐在同樣的座位上,數年下來,桌子下麵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腳印。

按照博物館的介紹,150年來,在這個閱覽室裏,無數的學者、革命家、作家、詩人、音樂家、學生和抄寫員都曾來到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在一圈的說明牌中,就有一塊牌子是介紹馬克思的。這塊以“閱覽室與革命”為題的牌子上寫道:

這間閱覽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築為眾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學生提供了避難所和精神的源泉。

卡爾?馬克思,生於德國萊茵省特裏爾城的一個猶太律師家庭,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始人。馬克思17歲入波恩大學學習希臘羅馬神話和藝術史,後又轉入柏林大學攻讀法律,最後在耶拿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馬克思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在科倫當過一個時期的《萊茵報》編輯。後在遷居巴黎時遇到恩格斯並結下終生友誼。

馬克思被驅逐出德國之後,便居住到布魯塞爾。他於1847年發表第一部重要著作《哲學的貧困》。翌年,他又與恩格斯共同起草了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同年晚些時候,馬克思返回德國科倫,數月後又遭驅逐,於1849年遷居倫敦,在那裏度過後半生。

馬克思一生中大量的時間在倫敦搞研究,撰寫有關政治學和經濟學的著作,他和他的家人主要依靠恩格斯的資助維持生計。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第一卷於1867年問世。1883年馬克思去世時,另兩卷還沒有寫完,後來是恩格斯根據馬克思留下來的筆記和手稿編輯整理出版而最終完成。在我們的心目中,馬克思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方麵的終極榜樣,比如愛情:馬克思與燕妮;比如友誼:馬克思與恩格斯;比如學習和寫作: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

圖書館閱覽室是一個寬敞明亮的圓型建築,四周有環形的大書架,正中是環形的圖書目錄櫃,從目錄櫃向四周伸展出一排排長桌和座椅。馬克思在倫敦住了30多年,在大約10多年的時間裏,大英博物館圖書館是他每天都要光顧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