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令人歎為觀止的“寶庫”——大英博物館(3)(1 / 3)

他早上9點鍾就到閱覽室裏借閱書籍,作摘錄,寫筆記,一直到晚上7點鍾才回家。而且,他還習慣於隻專門坐在某一個固定的座位上。馬克思的閱讀興趣非常廣泛,除研究哲學、政治、經濟、曆史、法律等社會學科之外,他還研究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農學、實用工藝學等學科中的很多問題。當時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裏還有英國議會出版的一種“藍皮書”,是專門發給議員們看的資料。但是,很少有議員認真去看這些枯燥的文件,據說竟有議員把它當作手槍射擊的靶子,根據子彈穿透的頁數來測量槍的威力。但是馬克思卻對館裏所有的“藍皮書”都進行了認真的閱讀和研究。

曾經有一位圖書館管理人員問馬克思:“博士先生,一個人可以同時研究50種科學嗎?”

“親愛的朋友,人不應該隻在一塊草地上賞花。”馬克思則這樣回答他。

但是,最能表現馬克思與這座圖書館密切關係的故事是“馬克思的足印”。據說馬克思在圖書館裏看書時,雙腳經常情不自禁地來回摩擦,日複一日,竟把堅硬的水泥地磨出了坑,形成了兩道足印,就是著名的“馬克思的足印”。於是,說最深地植根於這間閱覽室的政治體係就是共產主義也不為過。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但故事多少有些誇張的成分。其實,現實中並沒有所謂的“馬克思的足印”。馬克思在將近30年的時間中每天來到這裏。1850年6月,馬克思最先被舊的閱覽室接待。從1857年起,他在這裏從事包括《資本論》在內的數項計劃的研究。馬克思隻是很有可能使用著離他所需要的參考書不遠處的L、M、N、O、P幾排的座位。因為故事發端於李卜克內西的回憶錄,所以便在很多國家裏廣泛流傳。

就像一位工作人員說的那樣:“我告訴你一個故事,某年前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來這裏參觀時,也問過同樣的問題,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他們隻好告訴戈爾巴喬夫說,馬克思當年就坐在某某排某某號,因為那裏是離參考書比較近的一個座位。結果戈爾巴喬夫聽了之後非常高興。”不過,這位工作人員又補充說,“在那麼多年裏,至少馬克思應該在那個位置上坐過一次吧。”所以,他的意思也是說,他們回答戈爾巴喬夫的話不能算完全騙人。

“馬克思的足印”的確結結實實地印在了人們的頭腦中。有意思的是,在倫敦大英博物館,仍經常不斷有人去求訪馬克思曾經的座位和這個足印。而大英博物館的圖書管理員一般就向來訪者這樣回答:“當年是有一位叫卡爾?馬克思的德國學者經常來這裏查閱資料,但座位是不固定的。來這裏讀書的人不可隨意發出聲音。即使不自覺地發出了聲響,時間一長,管理員也會幹預的。”

今天,足印是否真實存在似乎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裏出了《資本論》,出了《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出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及《中國和歐洲革命》《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等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大英博物館圖書館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地。

馬克思是一個以寫作創立學說的人,圖書館對於他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他下麵這段話中得到印證:

“我已經大約兩個星期沒寫東西了,因為,當我不在圖書館的時候……無論有多麼好的願望,也總是不能動筆。”

1973年,依照《1972年英國圖書館法案》規定,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的全部館藏納入當年新建的大英圖書館管轄。我們經常聽到的說法大多是一種“神話式”的傳說,而馬克思也並不是固定地坐在某個訂好的座位上。

在科學史的傳統研究理論中,就有對所謂科學家傳記中的“傳奇”與“神話”的問題進行的討論。其實,在日常流傳的說法中,“傳奇”和“神話”是很常見的。不過,如果從曆史的嚴肅性來說,能夠破除一些神話也是很重要的,盡管它的代價可能是讓傳記的故事不再那麼吸引人和激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