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令人歎為觀止的“寶庫”——大英博物館(1)(1 / 3)

大英博物館太有名了,但它的名聲,又確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與其極為豐富的收藏密切相關。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它成立於1753年。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製,至今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麵的大羅素廣場。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大英博物館包括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其中以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藏品最引人注目,所收藏的古羅馬遺跡、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聞名於世。

它的現有建築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一百多個陳列室,麵積有六七萬平方米。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每根圓柱上端是一個三角頂,上麵刻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個建築氣勢雄偉,蔚為壯觀。除了欣賞展品外,遊客還可以領略英國人在博物館設計方麵的過人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曆史上,大英博物館除了1972年的幾個月外,一直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2002年博物館麵臨了嚴重的財政危機,由於館員抗議裁員,博物館甚至被迫關閉了幾天。幾個星期後,一個希臘雕像失竊,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員缺乏責任心所致。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中世紀及近代歐洲館、東方館、史前及早期歐洲、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

大英博物館大中庭(Great Court)位於大英博物館中心,於2000年12月建成並對外開放,也是目前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廣場的頂部是用1656塊形狀奇特的玻璃片組成的。廣場中央為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同樣對公眾開放。

回顧過去,大英博物館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漢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是當時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去世後,遺留下來的個人藏品達到了近八萬件,還有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根據他的遺囑,所有藏品都捐贈給國家。這些藏品最後被交給了英國國會。在通過公眾募款籌集建築博物館的資金後,大英博物館最終於1759在倫敦市區附近的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對公眾開放。

博物館在開放後,通過英國人在各地的冒險活動得到了大批珍貴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館傾向於收集自然曆史標本,但也有大量文物、書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到了19世紀初,蒙塔古大樓已經顯得不敷使用了。於是1824年博物館決定在蒙塔古大樓北麵建造一座新館,並在1840年完成,舊蒙塔古大樓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館建成後不久,又在院子裏建了對公眾開放的圓形閱覽室。

由於空間的限製,1880年大英博物館將自然曆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離,大英博物館專門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館再次重新劃分,將書籍、手稿等內容分離,組成新的大英圖書館。另外,大英博物館除了參觀免費之外,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允許參觀者攝影。這是在眾多博物館中不多見的,而這裏很多藏品的照片都相當值得留作紀念。

●稀世珍藏背後,鎮館之寶的故事

大英博物館中有眾多著名的藏品,古埃及藝術品是大英博物館最富盛名的收藏,其數量僅次於埃及博物館,擁有大量精品,如著名的羅賽塔石碑、亞尼的死亡之書、拉美西斯二世胸像等等,都是古埃及藝術中傑出的作品。

古埃及人是最早步入文明社會的民族,所以世界文明社會的曆史多從古埃及開始談起。一提埃及,難免令人想起它那兩個幾乎無人不曉的不朽象征:巍峨的金字塔和靜靜流淌的尼羅河。但金字塔和尼羅河不會講述曆史,恢複古埃及的概貌主要靠人類活動的記錄——文字史料。

可惜的是,由於曆經劫難,古埃及文字的讀法早已失傳,盡管古埃及人的文字史料遺留下不少,但後人卻無法讀懂。因此,18世紀以前埃及的曆史,就如同人糲起源史一樣,被籠罩在一片濃霧之中,人們隻能憑晚期希臘、羅馬作家的個別記載,拚湊成殘缺不全的輪廓,期待著有朝一日揭開象形文字的秘密,再補上它的五官全貌。

然而,這一天總算來到了。1799年,拿破侖率軍遠片埃及時,他手下的一名軍官布夏爾帶領士兵在羅塞塔城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時,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斷碑。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體刻著同一篇碑文。最上麵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的草書體象形言語字,下麵是希臘文字。這就是後來被世人稱之為“羅塞塔碑”的著名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