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活風俗概(2 / 3)

漢族古訓:民以食為天。幾千年來所形成的魅力獨特的漢族飲食風俗根深葉茂,獨占世界飲食文化之整頭,人們在大飽口福之餘,還有美的享受,乃至產生思鄉戀鄉之情。

漢族平常飲食,南方多一日三餐,二幹一稀;北方一些地方卻有一日兩餐之俗。農忙時則多為一日四餐,在早、中、晚舀之外,下午還有一次點心。有趣的是河南人稱晚飯為“喝湯”,相傳有一年,皇帝向各地攤派皇糧,命各州州官帶本州最好的作物入朝禮拜。這下可忙壞了州官老爺,認為討好皇帝升官的機會到了,但卻愁壞了河南當時稱為豫州的州官,因為豫州連年受災,百姓生活已很困難,怎堪再攤派皇糧?後來,他終於想出了辦法。給皇帝送禮的日子一到,他就把半筐小紅薯遞了上去。皇帝一見大為不滿,斥道:“大膽州宮,你獻這麼大點兒的紅薯蛋蛋兒給寡人,卻是何意?”豫州州官奏道:“豫州連年災荒,五穀不收,眾百姓一天才能吃兩頓飯,晚上隻能喝點稀湯,這點紅薯,還是小臣費盡心礎b選出來的呀!”皇帝又道:“若欺君則滿門沙斬!”州官答道:“請陛下明察,若有半點虛假,小臣全家共赴陰曹。”於是。皇帝派人去暗中查訪。其實,豫州州官早有準備,進京前已密命百姓一律把吃晚飯改叫“喝湯”。暗探進到豫州地界,一到晚上,隻聽見家家戶戶喊人回來喝湯,便信以為真,票報了皇帝,獲準減輕了皇糧。從此,相襲為俗,吃晚飯叫“喝湯”成了習慣。

吃飯之時,要請上輩、老人坐上首,全家人到齊後才能開飯。斟酒盛飯,先給長輩和老人,好菜要讓老人開頭筷,要讓老人先吃飽吃好。有些地方吃飯忌照鏡子,忌用筷子敲碗,忌把筷子的大頭含在嘴裏,忌用一隻手吃飯,俗規剩飯要吃完,否則要犯餓肚皮的厄運;飯粒掉在桌上、地下要拾起來弄於淨吃,否則會遭雷公打。舊俗有的地方開飯時要把頭婉飯供灶神。

主食,南方多以大米為主,山區則以玉米為主,均鋪以麥麵、善薯等雜糧。農家煮飯,有早上煮粥撈飯之俗,粥供早餐食用,飯供中、午餐食用。有的農家農忙吃米飯,農閑多吃雜糧,常吃的有善薯稀飯、玉米羹、蓄著菇頭羹、米粉羹、菜稀飯、玉米餅、麵條、麵片等。浙江湖州的一些農家舊習喜吃黃米。黃米是將白米囤起來,用枯桑葉、米糠、浮萍摻和在一起,放進鍋內邊燒邊攪拌,然後用稻草裹紮,做成囤心,放在米囤中央,灌滿白米,上鋪麻布,再堆放一層幹薈糠來吸收米中的潮氣。待潮氣全部吸幹,米色變黃就成黃米。黃米脹性大,又鬆脆不粘,清香爽口,夏天煮粥更是別有風味。太湖一帶有食“熟米”之俗,即將稻穀用蒸籠菇熟後再曬幹,苔、善後食用。相傳春秋之時,吳越相爭,吳國要越國獻優良稻種,範茲獻計,將穀種蒸熟後再送給吳國,結果吳國因缺秧苗而受荒。人們見熟米脹性好,易保藏,遂相襲成俗。江南農村還有吃烏米飯之俗,即將糯米浸入烏樹葉內數小時煮熟,就成烏黑油亮、清香可口的烏米飯。相傳烏米飯的來曆與孫胺受害有關,當孫胺知道龐涓要騙他的兵書,便故意裝瘋賣傻,哭笑無常,把已寫好的兵書燒毀了。龐涓生疑,令人把他拖進豬圈,不料孫胺競在裏麵睡著了。從此以後孫胺不吃不喝,瘋瘋額額,人也一天天消瘦下去。同情孫胺的老獄卒在其老伴的幫助下,用烏樹葉子浸拌糯米,煮成飯後捏成小團子,跟豬糞一樣,既救了孫胺的性命,又麻痹了龐涓,結果孫胺被齊田忌派人救出,報了血仇。這樣吃烏米飯之俗在江南農家就傳承了下來。由於孫胺第一次吃烏米飯正是農曆立夏日,所以江南農家就有了立夏吃烏米飯的風習。山西傳統麵鎂北方多以麥麵為主食,輔以高粱、玉米、小米等雜糧,大米則多用米煮成很稀的飯,俗稱為“湯”。麥麵多作成饅頭食用。饅頭的名稱很多,河南叫“摸膜”,河北叫“悖悖”,吉林叫“饅首”,這裏麵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古時皇宮裏有一個管皇帝禦車的太仆頗得人們的好感。有一天,王子外出遊玩,硬要一雕刻老藝人趴下給他當馬騎,老藝人不肯,王子就拔劍刺去,不科在老藝人躲避之中,王子失足膚入井中而死。這一切被好心的太仆看見,一麵叫老藝人趕快逃走,一麵啟奏皇帝,說是自己不願給王子當馬騎,王子發怒,拔劍刺奴,失足落井。皇帝大怒,將太仆推出斬首。為了救出太仆,老藝人與看押太仆的郎中令商議後,連夜雕塑了一個跟太仆一模一樣的頭型,又用豬尿泡裝滿了血水,做了一個替身代斬。皇帝見血淋淋的人頭,信以為真。後來太仆和老藝人逃跑到很遠的地方,開了一個小館,用白麵蒸了各種各樣的人頭,祭把慶賀,取名饅首。為了招引生意,他們現身說法,購者如雲,紛紛將饅首作祭品。後來,不知什麼人帶頭,把祭過的饅首拿來食用,並簡化了做法,改人頭型為半球型,點上七個紅點,算是七竅的標誌,遂成雪白的大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