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活風俗概(3 / 3)

黃河下遊的農家多喜食麵條,他們天天吃麵條,花樣不斷變化,風俗也十分多彩多姿。凡妻子送丈夫或兒子出門辦事、工作時,總要為他們祝福,全家人一起吃加入瓜果和調料的麵條,俗稱“團麵”;凡青年人定婚或結婚後女婿去文母娘家,為了表示對女婿的喜歡,丈母娘就要煮雞蛋麵給他吃,俗稱“蛋麵”;幾村裏姑娘出嫁,為祝願姑娘結婚後豐衣足食,村人常常把拚成長短、粗細一樣的麵條,加上芥菜,放在花盤裏送去,俗稱“喜麵”;凡鄰居或村裏死了人,人們為了悼念亡者,也把長短、粗細一樣的麵條放在方盤裏獻到死者的靈前,俗稱“獻麵”或“祭麵”;幾臘月初八為慶豐收、預祝新的一年豐收,人們把麵條放入臘八粥內煮吃,俗稱“弦麵”。

餃子是北方人最愛吃的麵食之一。據說餃子是妻子疼愛丈夫,丈夫感激妻子的產物呢!相傳唐代有一位姓盂的秀才準備赴考,在家日夜攻讀,緊張得常常忘記吃飯。有一天,其妻王秀校特地燭了一隻雞給他吃,沒想到被一塊小雞骨頭卡了喉頭,弄了半天,才算了事,孟秀才直覺得耽誤了時間可惜。後來,妻子想了個新花樣,把菜和肉切得砷碎的,拌上各種調料,再包入小麵片中,煮好後端給秀才吃。秀才覺得既清香可口,又省時省事,很快吃了一碗,連叫:“好吃,真好吃!”於是,秀才以旺盛的精力準備好了功課,一舉中第。當人們紛紛祝賀,求問中第的秘訣時,他競說是“吃得好矣!”後來,秀才覺得紀念屈原吃的東西叫“棕子”,妻子給我吃的東西是不是也可以叫什麼“子”呢?對,就取妻子姓名最後的一個字,去掉女字旁,加上食字旁,就成了一個“餃,字,於是這種美食也就以“餃子”為名而流傳了下來。

副食的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其風俗洋洋大觀。漢族副食的特點是“葷素結合,以素為主”,平常多以青菜、蘿卜瓜果、豆製品為當家菜,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待客接友、農忙季節則剖肉殺雞,加湯添萊,俗稱“打牙祭”或“加餐”。各種蔬菜肉類,經過炒、爆、炮、炸、烹、煎、煽、貼、釀、燒、煙、焊、娟、扒、燴、烤、熏、泥烤b係、噸、熬、煮、拔絲、蜜汁、糖水、火鍋等方法的烹調,幾千年來,從山村農家到王府宮廷,以及道觀寺院,形成了許許多多有著優美神話、典故和傳說的名菜譜,什麼北京的“烤鴨”、廣州的“龍虎鬥”、杭州的“東技肉”、福建的“佛跳牆”、湖北的“清蒸武昌魚”、四川的“麻婆豆腐”、山東的“德州扒雞”、江蘇的“鎮江看肉”、安徽的“符離集燒雞”、湖南的“冰糖湘蓮”、陝西的“金邊白菜”、東北的“紅扒熊掌”、雲南的“過橋米線”、河南的“扒猴頭”等等,不勝枚舉。這裏僅舉“八仙過海闌羅漢”以窺一斑,此萊是山東孔府喜慶壽宴的一道名萊。其取用魚翅、海參、鮑魚、魚明骨、魚肚、蝦、蘆筍、火腿等八種主料為“八仙”,以雞作“羅漢”,選科講究,製作精致,口味豐富,盛器別致,故稱“八仙過海鬧羅漢”。從漢到清,不知宴請過多少皇帝王紀、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俗規此菜一上席隨即開鑼唱戲,一麵品美味,一麵聽戲,既飽了口福,又飽了眼福。

由於漢族“基本吃素”,於是大豆這個微型“奶牛”便成了主要的副食品。把大豆加工成各式各樣的豆製品,有豆腐、豆漿、素雞、香幹、腐皮、千張、油豆腐、腐乳、豆芽萊等等,其中尤以豆腐為代表。做豆腐的風俗南北有異,北方以鹽鹵加入製成的豆腐為“北豆腐”,南方以石膏末加入製成的豆腐為“南豆腐”。相傳為豆腐起源地方的安徽八公山,至今其所做的豆腐仍白如純玉、紉若凝脂,清淡中藏有鮮美,適口清爽,久食不膩。因豆腐營養豐富、價廉物美,故成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