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收徒,舊俗都要先拜祖師。拜師時,設香案燃燭焚香,上設祖師牌位,先向祖師行三跪九叩禮,再一跪三叩拜師並奉上紅包,然後三揖參見眾師兄。與此同時,要請行會的人到場作證,書寫“師徒契約”,並向行會交納“入會金”。拜師後,應備酒宴笆請師傅、師母以及師祖、師伯、師叔、師兄等,謂之“進師酒”。行業議訂行規,定工價等事項,均在祖師殿進行。如本業成員有犯行規,損害行業聲譽和利益者,由行會會長召集行業會議議處,被革除會籍者用祖師堂名義張貼革條。
各行各業還有辦祖師會的風俗。過去,每年辦祖師會時,師兄弟、師徒等工匠聚集在一起,三、五人不等,湊些零錢,或在營造公所,或在家中掛起祖師像,吃些家常便飯,說古道今,講工匠祖師的故事,研究技術,俗謂“講手藝經”。有的地方將七月初七定為辦祖師會的日子,因為七月七是個乞巧日,工匠做活講究巧氣,所以七月七往往成了工匠們的節日。
各行各業,依其工種不同之特點,其風俗各有奇趣。
石匠打石找石場特別謹慎。他們找到石場後,先暗地裏在石岩上用墨鬥彈三根線作記號,過兩天後,又暗地裏一人去看墨線。若墨線清晰如初,主吉,可以動工;若墨線變暗、模糊不清,甚至線條錯亂,則主凶,要另找石場。采石放炮前,舊俗要殺豬、羊、雞來祭祖師魯班,謂之“三斬”。有的地方視石場大小,工程的難易和主家經濟情況,或殺豬、或殺羊、或殺雞。“三斬”時,還要焚香烷紙,把豬、羊、雞血灑於岩上,渭之“退煞”。
陶匠在裝窯時特別嚴肅,俗規不能隨意講話,更不能亂開玩笑。俗謂這時候講不正經的話,會招煞引鬼,觸怒窯神,燒窯就不吉利,燒出來的陶器不是開裂,就是歪嘴癟肚。舊俗饒窯點火前要燒紙焚香,若是頭窯,要殺一隻公雞祭窯神。迷信認為:“鬼看火,人看燈”。如不請窯神把守,鬼來看火,火就燒不旺,甚至會冒水。有趣的是遇此情況,窯工就要在深夜扮作乞丐,穿破衣、提爛籃,拄一根討飯棍,繞窯一圈,就可以把鬼趕走。有的地方新窯建成後,還要立窯土地的牌位,神寶上用紅紙寫“鳥泥變寶玉,窯門出黃金”。入窯要擇吉日,忌過路婦女進窯鋪。燒窯時,若聽到虎吼或遇虎路過,被視為大吉,俗謂虎是窯神的舅舅。
酒匠的風俗讓我們以貴州茅台酒房為例,俗規婦女不得往酒房送飯,以免榮味竄了酒昧。灑房忌說“酸”字,以免酒酸變成酯。過去,每當烤出初酒時,酒房主要在酒房貼有“杜康先師之神位”的神競下焚香點燭,祭上一隻公雞,一塊豬肉,祈求這一年釀酒順利。敬畢,供品維工人們吃。每年正月,各家酒廠還要舉行“杜康會”,讓烤酒工人聚餐、聽戲、娛樂幾天。
理發匠最有情趣的是剃頭扭。相傳,理發是三百六十行中第一種行業。過去剃頭擔一頭一張椅子,一頭一麵鏡子,上麵一根杆子,叫“旗杆”,鏡下的四方盒叫“旗杆盒”,俗謂這裏麵是擺皇帝聖旨的。傳說皇帝的頭也要理發匠剃,所以被封為舉人。理發匠的行話很多,別光頭叫“木龍”;理西發叫“西草”;剃平頭叫“平草”;洗頭叫“漿草”;剃刀叫“親子”;體麵叫“蓋盒子”;圍布叫“大欄”;毛巾叫“小欄”。並用獅、象、腆、磷、稅、虎、豹、鹿、狙、狐十個字代替十個數目字,在顧客麵前用暗語講價格。理發匠最高興剁結婚頭和小兒頭,前者俗稱“新郎頭”,後者俗稱“滿月頭”。因為剃這兩個頭不但有紅紙包,而且還可以吃喜酒。
裁縫匠的工具特殊,量衣尺稱“三元尺”,貿鬥形如龍頭,纏絲線的棍子一頭也雕有龍頭,相傳達幾樣東西是給皇帝做龍袍時封的。裁縫匠到顧客家中做衣服,都要把桌子擺在上首,因為纏絲線的棍子要擺在上首,此桌即謂之“龍頭桌”。從前如果有當官的人來,其他行業的人都要站起來,隻有裁縫匠可以不站起來。民間的裁縫匠多上門做活,特別是給辦喜事的人家做衣服,一般去四人,寓“四季發財”;第一件活要做棉被或蚊帳,以及長袍、長衫,窩“長福長壽”;做衣服時,要在袖口上接一塊布,寓“添福(幅)添壽(袖)”;第一根線要一針縫出頭,寓“順順流流”。
鐵匠的風俗以劍匠最為講究。出產龍泉寶劍的劍匠過去每年端午節時,部攜爐到劍池湖畔,先祭拜祖師爺歐冶將軍廟,接著到秦溪山麓挖泥,以作修爐灶之用,並取劍池水於池畔煉、打劍坯。晚上回家時要挑一擔劍池水回鋪,以備淬火之用。當天,劍匠要另請泥匠修爐,由家人把鋪內打掃幹淨。俗謂端午在劍池畔煉劍可以煉及一把削鐵如泥、能驅鬼除妖的寶劍。俗規,煉創之時,若家中妻、嫂生小孩,開頭三天不能回家,迷信認為若回家會將穢氣帶進劍鋪而觸犯祖師爺,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