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產風俗概(3)(2 / 3)

為得灌溉之利,漢族農民過去使用的灌溉工具種類繁多,富有鄉土氣息。

桔棒,又叫“渴烏”,民間俗稱“挑竿子”,其在提取水桶時,隨著以墜石為原重點之轉換為力點,提桶汲水,可一按而就。

輾妒,是利用起重機使用的輻護,使之成為深井中的汲水工具。現在在北方農村還流行的圓軸帶搖把的輻護汲水器,多裝有兩個水桶,空桶下,盈桶上。

水鬥,又叫庫鬥,其用柳宵或木踞,由二人用繩索拉製雙經,自下而上地兜水上岸。這種簡陋的工具,至今仍流傳在各地農村。

筒車,又稱“高轉筒車”或“高車”,其上下架木,各豎一輪;下輪半在水中,用人踏或牛拽轉上輪,筒索自下兜水循槽至上輪將水倒出,再空筒而下,如此循環不已。,

井車,是利用高轉筒車的原理,用於井中汲水的水車,因其木鬥的鏈帶很像龍骨水車朗刮水板鏈帶,故又稱為“龍骨木鬥”。現在,在河南洛陽等地還流傳著畜轉井車汲水灌田。

水輪筒車,是一種吸收了高轉筒車和井車優點,以水力為動力的灌溉工具,其憑河水衝擊,使輪轉動,眾筒兜水而上,可日夜不息。至今,仍是甘肅蘭州以及四川、湖南b江西等地方民間常用的灌溉工具。

踏車,又稱“龍骨水車”,其吸取高轉筒車的優點,製成長板式的車身,斜放於矮岸渠塘之邊緣,環板槽中間托板圈裝一串龍骨板葉,在上端立齒輪兩側左右各置兩個腳踏,人踏腳踏,龍骨板葉便會自下而上地刮水上岸。這種踏車在漢族農村廣泛流傳,現在杭州開辦的民俗旅遊中,這種人踏的龍骨水車,常常使外國遊客樂而忘返。此外,有些地方還有一人或二人手搖的輕型龍骨水車,俗稱“拔車”;還有以風力為動力的風轉龍骨水車,俗稱“風水車”;有的用牛曳引的午轉龍骨水車,俗稱“牛轉水車”等。

六、工匠風俗

漢族傳統的工匠號稱三百六十行,雖然行行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但三百六十行卻都有一個共同的風俗現象,即對祖師爺的崇拜,主要有:

木匠——魯班

石匠——魯班

泥匠——魯班妻

漆匠——魯班妻

陶匠——範蠢

鐵匠——李老君

酒匠——杜康

紙匠——蔡倫

筆匠——蒙恬

鹽匠——葛洪

酷匠——帝予

蔑匠——張班

染匠——悔、葛二仙

鞋匠——孫膠

畫匠——吳道子

梳蓖匠——張、魯二班

理發匠——羅祖

補鍋匠——女蝸、老君和娥佛

豆腐匠——孫胺、龐涓

屠宰匠——劉、關、張

鞭炮匠——火神視融所有這些祖師爺的來曆,都有一些胺炙人口的傳說。但魯班的妻子怎麼成為泥水匠和油漆匠的祖師爺的呢?相傳有一年魯班領著幾個徒弟給人家蓋房,房主是個愛美的仔細人,嫌房子不好看,就去找魯班要求修飾好一點,他一進門就喊著:“魯班師,你給我蓋的房子又粗又糙,若不給我修飾好,我就不給工錢2”不巧當時魯班不在家,其妻聽後對一個小徒弟說:“你去用水和稀泥把石頭縫糊住,再抹抹幹淨就行了。”小徒弟剛想走,又站住說:“師娘,我伯弄不直。”魯班妻想了一下說:“把我的納鞋底繩兒拿去,吊上線就行啦!”接著她又對另一個徒弟說:“你去把他家的木什梁螟再修一下。”這個徒弟說:“師娘,怎麼修才好看呢?師父沒教過,你教教我。”魯班妻說:“這有什麼難,你用水和點膠泥紅土抹到木頭上就行啦。”徒弟說:“木頭不粘水怎麼辦?”魯班妻又說:“那就把我打格借用的漿糊拿去抹上就可以了。”於是兩個小徒弟照去幹,把牆抹得又光又平,把梁擅塗得通紅通紅。房主看了非常滿意,重賞了兩個小徒弟。魯班回來知道了此事,十分高興,就讓兩個小徒弟正式拜師娘為師,這就有了泥水匠和油漆匠,魯班妻也就成了他們的祖師爺了。那麼,戰國的軍事家孫胺又怎麼成了鞋匠的祖師爺呢?相傳孫胺在鬼穀山學成了半仙之體,一日下山半路遇見被毒蛇咬了雙腳的憔夫,眼看要不行了,他果斷地一劍把椎夫的雙腳砍了。榜夫雖然昏死過去了,但蛇毒攻不到身上可以得救了。過了一會,礁夫醒來,見自己的雙腳沒有了,不但不謝孫胺的救命之恩,反而埋怨說:“你這樣還不如讓我死了好!”原來,橫夫沒有了雙腳,如何去打柴維持全家老小的生活呢?孫胺一想,可也是呀!決心救人救到底,便橫下心,把自己的雙腳砍了下來,接到被夫的腿上,憔夫馬上站立了起來。這時,憔夫感恩不盡,孫眩卻隻要檢夫把原來自已腳上的鞋子脫下來安在自己的腿上,於是孫胺也站了起來,並撿起寶劍下山了。但是糊塗的椎夫卻沒有問孫胺的大名和住處,回到家後被老婆和孩子直埋怨,椎大十分難過。這時,憔夫的老婆提出:“為了報答思人,我們多做幾雙鞋子想法送去,以免他的鞋磨破了又要受罪。”於是,椎夫拿著鞋子到處打聽,其實,孫腔下山以後,就被龐涓坑害了。後來,燃夫找不到孫胺,就把鞋子送給人們穿,以此來了卻自己的感恩之情。礁夫夫妻一直不停做鞋、送鞋,代代相傳。天長日久,穿了他家做的鞋的人常常送些錢糧給他們。有的人受其影響也幫著為大家做鞋。從此,鞋匠這一行當就興起來了。後來,鞋匠們知道了孫胺救椎夫的事,就把他敬奉為鞋匠的祖師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