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飼養風俗什麼出世耐霜寒,什麼離土竄上天,什麼雪裏不怕死,什麼風雨站山前?
青鬆出世耐霜寒,
毛竹離土竄上天,
梅花雪裏不怕死,
牧童風雨站山前。
這是一首在民間流傳的牧童山歌。幹百年來,牧童或放牛、或放羊、或放豬,天晴日曬,刮風下雨,牧童們都要出牧,他們頭戴簽幅,身穿短褲小褂,赤著雙腳,有的還吹著牧笛,放牧在河灘山野,構成一幅鄉情味濃鬱的放牧風俗畫。南宋楊萬裏的《安樂壇牧童》更是給我們繪聲繪色地描繪了一幅群牧圖,他寫道:
前兒牽牛渡溪水,
後兒騎牛回問事。
一兒吹笛簽答花,
一牛載兒行引子。
春溪嫩水清元滓,
春州細草碧無理。
五牛遠去莫管他,
隔溪便是群兒家。
忽然頭上數點雨,
三獎四蓑趕將去。
牛是漢族的農家之寶,元代農學家王鎖在《農書》中就說:“牛為農本”“有功於世”。因此,人們愛牛、敬牛,形成了許多風情異趣的風俗。
除夕先敬牛,這是在江蘇南京棲霞山一帶的農村至今還盛行的風俗。除夕之夜,農家用五穀飯敬牛,並看牛先吃哪種糧食。據說牛先吃哪種糧食哪種糧食就豐收,這一年就多種哪種莊稼。此俗的來曆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明代之初,棲霞山上出現了一種怪獸,每逢除夕前後,就出來傷害人育,塗炭鄉民。有一年,有一個青年叫餘俊,他決心要治服怪獸。先選了9頭壯牛,塗上9種不同顏色,成為“九色牛”。又選了81名小夥子,每頭牛跟9人,擊鼓敲鑼,苦練了49天。於是當除夕來臨,怪獸複出之時,鑼鼓齊鳴,“九色牛”猛衝過去,嚇得怪獸掉頭就跑。餘俊帶領81名小夥子趕著“九色牛”窮追不舍,最後“九色牛”用角把怪獸挑下了長江。於是,除夕之夜,為了歡慶怪獸被除,家家戶戶做五穀飯,去敬“九色牛”。以後,年年如此,遂成風俗。所不同的是原來意義的敬牛,傳承為請牛吃五穀飯以定豐收了。
為了敬牛,不少地方農曆四月初八的浴佛節傳承為浴牛節。相傳遠古時候,人們刀耕火種,甚為艱辛,佛發慈悲,派天牛於四月初八日下凡,以草為食,肩犁耕作,從此留在人間。於是,浙江地區的農民為了感謝天牛,以此日為牛生日,給牛放耕一天,將其牽到河邊,用毛刷給它撩洗、林浴全身,然後牽回家待如“上賓”,用鳥飯飼牛,灌以黃酒,喂以雞蛋,讓其歡度生辰。
由於敬牛,農家買回耕牛,如同家中又添了一個成員,有隆重的進門禮。在湖南湘鄉,耕牛買回家時,全家喜氣洋洋放爆竹迎接,牛要從正門大大方方地進去。舊俗要一直走到立三神憲的香火堂裏,方解下花紅線或長命線放在神完內例的牛皇大帝的神位下,再將俗稱“牛袍”事先畫有牛裏大帝和耕牛的黃紙貼在牛皇大帝的神位下,並燒紙錢,焚香祈求保佑。然後在香火堂中央,放一個圓形的竹簸箕,口要向下,牽著牛左右各轉三圈。最後,用右手掛牛繩,左手拿水壺,用清水淋牛頭、牛腰、牛腳和牛尾。邊沿邊說:
左手淋頭,
自去自回;
左手淋腰,
十個兔子起個膘;
左手淋腳,
四腳端正;
左手淋尾,
釘鐵毛不起。
禮畢,才牽牛進牛欄尾。
敬牛必愛牛,農家對牛的飼養、看護像對待爹娘一樣。熱天牧牛要在清晨和黃昏時讓牛吃露水草。雨天犁田,要給午穿牛蓑衣。過冬和春耕下力,要做酒給牛吃,有的每天早上喂以雞蛋。舊俗有的地方春耕大忙前,還舉行“打牛會”,祭把牛皇大帝,祈求保佑。家境富的單獨祭,貧寒人家串合“打會”,以雞、色、肉“三牲”和黃花、南粉、木耳“三齋”供祭。這種“牛會”一般由8人或16人組成,並推選“頓首”或“經理”負責會穀的借貸、歸還和祭招等事物。
由於敬牛b愛牛,所以一般人是不殺牛的,即使是殺殘牛,也多是請老單身漢去殺。牛主一般都回避,圍觀的人須把手放背後,以免被牛責怪見死不救。舊俗有的地方牛老死後,主家要焚香燒紙錢,悼瞎說:“你這一世在凡間受了苦,打發你盤纏錢,下世莫再變牛,變人到諸子貴人家去享清福。”井燒香請神,求牛皇大帝保佑它下世轉人身。
豬是漢族農家的“聚寶盆”,人們對建豬欄、買小豬、喂肉豬、飼母豬、養公豬等都有許多風俗方麵的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