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產風俗概(2)(2 / 3)

有些地方造林植樹還伴生出了一些傳說故事。

東南沿海的農村,喜歡在宅夯屋的後麵栽種竹子,建成一座座竹園。這種種竹風俗的形成,相傳是明代戚家軍抗屆時傳承下來的。據說戚繼光在領兵與侄寇作戰中,使用了用粗細稱手、長三四文的竹子做成的長槍大獲全勝。為此,戚繼光向官兵發出“戚家軍餓死不吃竹筍”的命令,為了防止侯寇再來侵3巴,又號召家家戶戶種竹子,於是東南沿海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竹園林,並相襲成俗,傳承至今。

遼寧蓋縣盛產蘋果,又甜又脆,俗稱“洋蘋果”。相傳元朝之時r不少商人到西亞的裏海沿岸去微生意。在那裏,他們特別喜歡吃一種又紅又綠又甜又脆的果子,並運回國販賣,很受人們歡迎。當時益縣有一個叫楊乎的人給這些商人當馬俠,見中國沒有這種果,便處處留心這種果樹的栽培方法。有一年他又跟商人到西亞一帶去販果,其就在開春之時,悄悄買了幾十棵樹苗,裝在兩個大甕裏,藏在裝草料的麻袋裏,悄悄地帶回了京城,交給一個農民試種,結果失敗了。第二年春天他又悄悄地帶回了兩大甕樹苗回來。不幸的事發生了,他的主人發現他帶了賺不了錢的樹苗,把楊平打昏死過去。於是楊平流落異國。但他邊給當地人於雜活物口,邊找機會向果農學栽甜果樹的技術,下決心要把這種甜果種到中國去。曆經12年的艱辛,61歲的楊平將自己的血汗換來的錢買了兩匹馬和幾百棵樹苗,越嶺跨河,闖戈壁穿草原,用了兩個月的功夫,終於回到了家鄉,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在他侄兒的地裏種下了樹苗,經過精心的培育護理,春去秋來,6年後果樹成林,結出了甜果,鄉親們品嚐後稱絕,問楊叫什麼果,楊平說:“西亞一帶叫呀勃拉卡果。”鄉親們說外國名字太古怪,都說既然是楊乎千辛萬苦從外國帶回來的,就叫“楊平果”吧!久而久之,“楊平果被叫成了“洋蘋果”。

龍井茶鄉有“多霧兆豐年”之俗,每年春分以後,隻要早晚間山中多霧,中午日照亮足,春茶必定豐收。相傳此俗與南宋的康王逃難有關當年康王趙構受金幾術的追殺,單身達到龍井襯夾竹嶺北麵的虎溪亭。金兵見離康王僅一箭之遺,便策馬急追。不料,剛到一座石橋邊,忽見龍井村的山巒中,突然大霧彌漫,把整個夾竹峽都遮住了。金兵首領便命令金兵沿山搜捕,正當康王嚇得要命之時,隻見一老者用仙拂指示其躲入土坑裏,並用落地竹葉蓋在他身上,不露一點痕跡。結果康王死裏逃生。紹興八年(U38年),趙構以臨安(今杭州)為行在,正式定都後,遂下旨將仙人降霧的那座石橋賜名為“遮霧橋”,將夾竹峽賜名為“封皇嶺”,即現在從雙峰進入龍井村的“風望嶺”。奇怪的是,自從仙人降霧後,龍井周圍的茶樹長得格外茂盛,茶葉特別鮮嫩厚實。從此以後,凡春霧多的年份,龍井茶就豐收,故傳承下了“看霧識豐歉”的風俗。正如明代文人孫一元《龍井寺》詩日:

眼底閉雲亂不開,

偶隨糜鹿入雲來。

平生於物原無數,

消受山中水一杯。

與山林風俗有密切關係的奇風異俗,北有采參風俗,南有菇民風俗。

長白山的采參人多三五人或五七人結伴,由把頭率領進山。入山時每人手持一根比鋤頭把粗長一些的木棍,稱為“索羅棍”,供尋參時壓草用。進入深山老林,看見人參要大聲呼叫:“捧錘!”謂之“喊山”,這時,把頭要問,“什麼貨?”發現的回答說:“得了幾品葉的大貨”。然後向大夥祝賀道:“快當:快當:”,謂之“接山”。這一喊一叫,俗謂之這樣人參會被嚇住,不會跑掉,以便挖掘。挖參時,要用兩根樹枝插在距參秧一尺遠的地方,再把人參秧棵用紅繩係在樹枝上,紅繩兩頭係上大銅錢,俗謂可以把人參捆綁住。在采參過程中,把抽煙叫“拿火”,做飯叫“端鍋”,都諧“大貨之音,象征采得“大貨”。舊俗采參人還信奉山神老把頭,進山後,要先隻石板依山蓋起老爺府,即“三塊瓦,蓋小廟”之俗。相傳老扣頭是第一個進山犧牲的放山人孫良,死後成神,保護參農。

浙江龍泉、慶元、景寧三縣稱種香菇的人為菇民。菇民進香菇山,先建造香菇案。這是用大小均勻的木頭疊成,陌隙處用泥巴糊實的小木屋,以供居住、燒飯、烤菇、藏菇之用。有趣的是建奈上梁時,兩個菇民手拿斧頭,邊敲邊罵道:“死山魁,殺山蛆”。原來相傳山眩是一個獨腳鬼怪,其專於偷香菇的勾當,故菇民十分痛恨。俗謂建宏時罵它,山燭台逃走。窯房建好後,在門上必須貼上“門對菇山有菇樹,菇構裏外生香菇”的對聯。香菇富內正中要放一張木桌立師傅榜,供吳三公、劉伯溫兩人。相傳宋代之時,慶元縣龍岩村有個吳三公,一天,他為了一個哭啼的嬰兒到深潭邊摘桃子,樹枝搖動,躍落潭下,得五顯神授予製菇術,印發明了種菇。故菇民尊拜吳三公為祖師爺。師傅榜用紅紙豎寫:“西洋祖殿吳三相公之位”。而青田縣人國師劉伯溫在朱元埠稱帝之初,因求雨而吃素,並進獻處州(今麗水)香菇,得到朱元漳的青睞。劉伯溫乘機奏難,使龍泉、慶元、景寧三縣獲香菇專利權。因此菇民又拜劉伯溫為師傅之一,師傅榜上又豎寫:“青田劉伯溫先生之位”。菇民禁忌很多,許多物品講“黑話”,如“香菇案”稱“香老案”;“香菇”稱“香老”;“老酒稱“黃河”;“吃飯”稱“添”;“豬肉”稱“歪老”;“稀飯稱“平碗”;“回家”稱“落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