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產風俗概(2)(1 / 3)

輻耕在西周已普遍采用了。有意思的是盡管曆史已過去了2肋o多年,但稅耕之俗在北方仍遺存,在陝西鹹陽市三原縣膠西鄉,有一個叫雁張村的古老村莊,該村呼田地為“納地”,即像針納鞋底一樣的翻地。清末民韌,直到解放以後,納地之風久盛不衰,納地的方法就是滿耕,即兩人合執一招並耕,俗稱為“抬”。過去該村有人以納地謀生,他們多兩兩結合,配偶並耕,雇主請納地短工時也是雇雙不雇單。一般是正手與“左撇”相配,以便協調一致,俗稱配對於,有許多農民能左右開弓,倒換手腳。合作化初期,這裏的農民兩人成雙,數對成排,一組數排,一村數組,正是踏板聲聲,稻耕者隊隊;活現出《詩經,周頌》中“十千維鍋”,“千鍋其耕的農作風俗景觀。

北方旱地農作栽培習慣因地而異,陝西延安地區流行“山地水平溝種植法”,俗規從墳地上部耕起,沿等高線開溝,肥料集中施於溝內,適量播種,覆土壓實,外高成壟,內低成溝,形成水平溝條帶狀。為了適應山坡地的耕作,他們的犁、鋤、鍁、綴等工具,柄都做得很短。有的則在山溝裏砌起石壩,利用雨季流失下來的泥土,淤積成平整的溝田。山東黃縣等地流行的“窩麥法”,俗規將種子播在帶狀溝或小方形坑內,集中使用水肥,以防旱保墒。河北、河南、甘肅、陝西等省部分地區流行的“代田法”,俗規按地力確定壟幅,水肥條件好的用寬壟雙行種植,劃線開溝,壟正溝齊,加深耕作層,集中施5巴蓄墒抗旱。有的地方在玉米拔節期時,還用山地犁或中耕器倒壟,變溝為壟,變壟為溝。更具有特色的是,在青海、甘肅的砂田地區流行的“砂田法”,俗規在耕地鋪砂前先進行深耕,施足底肥,耙乎,墩實,然後在地麵上鋪一層矽礫,厚6一10公分左右,以提高地溫,保持水分,抑製雜草。為了使砂不與下層土壤混淆,一般用樓疏鬆砂質,播種時,樓鋅不翻開土壤,但種子一定要播在土壤中,收獲後要及時滅茬鬆砂。砂石老化後要更新,但更新一次可用20——30年。

北方農作風俗還保留有許多有趣的習俗。陝西巴山地區在包穀地裏躊草時,盛行一種特殊的唱歌形式——鑼鼓草,唱者腳前掛一麵小鼓或飼鑼,一手提鑼,一手握錘,一邊在地頭田邊巡視,一邊唱兩句或四句歌,並用鑼鼓伴奏。高明的歌手,既會唱傳統的歌詞,也可見景生情,即興編詞。當他發現某人沒有把草根刨到地麵上,便唱道:

蒲草莫蕩連根草噸,

一場雨過又活下喂;

烈日下邊流大汗哪,

竹籃提水白費勞喲哎!以引起不講菇草質量之人的注意。邊,便唱道:

大雁飛翔不離群嗆,

幹活就要多鼓動哪;

莫學那地角的懶蛤螟咳,

一步三停急煞人喲哎1若有人落在了大夥的後逗樂了眾人,也激起了落後的人加勁趕上去。

三、山林風俗

植樹造林,各地都因時因地不同,傳承著許多相映成趣的風俗。

浙江不少地方民間有傳統的植樹日,義烏東陽有“正月十八,俸撻栽得話”的俗諺。浦江有“正月二十植樹苗,棒檢入土也發芽”的傷諺,以正月十八前後為植樹節。有的地方曆來有新春插柳的習慣,每戶人家要在塘邊、路邊、溪沿或房前屋後插一二根柳枝,俗謂“標春”。有的地方種樹有些奇特的俗規,衙州一帶插杉木時要由小孩呼叫:“千種千活,百種百活”。種棕樹時,無論大小孩都要跪著種,因為棕樹長大後,每月剝一次皮,每次都要挨一刀,跪種表示還情。過去有些地方上山植樹,要先用豬頭、雞、鵝、魚等祭山神,請山公山婆,然後再由族長分發樹苗種植。

不少地方的造林風俗富有濃鬱的鄉土人情味。

新婚夫婦造“子孫林”,以供日後維護生活、贍養老人或辦白喜事之需。按俗規,造林前,婚家要整好山場。造林時,婚家邀請親朋好友,鄉鄰村人,上十人或上百人,自備工具擇日一齊上山植樹。此間,婚家要把米飯以及豬肉和豆腐用籮挑上山,招待造林的客人,俗謂“挑飯籮栽子孫樹”。有的在婚前造林,因此造林結束,舉行婚劄,吃喜酒、鬧新房,謂“鬧快活林”。有的在婚後造林,可備“完工酒”以謝眾人。

生孩子造“落地林”,以供小孩長大成人後討親或出嫁之用,故生男孩的人家造樹,又為造“新郎林”。嬰兒生下後的第三日或滿月前,父母要邀請親友鄰鄉幾十人或上百人,自帶鋤頭為孩子造林,親友賀生以栽樹助工為禮。若栽杉樹,由主家劈好浸在水裏備用;若栽竹,“竹娘”由客人送三根連珠竹。栽樹的山場,一般要先放火燒過,再種一季玉米和蘿F菜,然後整好而成。造完林後,請眾人吃“三旦酒”,祝賀嬰兒落地成長,並封山18年,“樹成材,人出山”,便可伐用。孩子上學造“讀書林”,以供日後讀書之用。孩子上學前,由主家邀請村人造林,僅供飯食,不須討酬資。

村前村後造“風景林”,以保護村莊風水,故又稱“風水樹”。在村口以及靠村的山上,多種樟樹、楓樹、銀杏等,往往與溪流、池塘、涼亭、橋梁等融為一體。舊俗為了保護這些風景林,有認最大的樹為樹娘娘之俗,並指某地或某石塊為土地公公,逢年過節要貼紅紙擺祭。有的地區還規定:襯中若有人上風景林采一草,揀一柴,要罰用缸9K炊飯,豆腐桶盛肉,宴請全族一餐;苦有人砍一樹,拔一樹苗,罰問堂開宴,村中若遇大災,此人要投入火堆,外村人冒犯風景林,則全村每戶出一強壯勞力,上門牽牛、端鍋、撬板壁,抄盡其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