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產風俗概(1)(3 / 3)

退後原來是向前。

最後一天插秧叫“關秧門”,插秧結束時要帶幾把秧苗回家,拋到自家瓦背上。家家戶戶買魚肉設宴,給種田人吃,謂之“關閉門酒”。浙江東陽縣關秧門口,鄉親鄰裏要幫插一陣,以示祝賀。晚上主人擺酒相請,席問要食麻撈和一種紅色的米團,稱為“楊梅”。若有應請而未到者,則要將麻掘和“楊梅”送上門去。夏至時節,早稻收割季節到來了。有些地方的農民在早稻飄香之時,便聚集在一起,手舉彩旗,誹成長隊,敲鑼打鼓,放統放炮,在田間巡遊一周,謂之“稻花會”。在浙江鎮海的長石;帶有一個感人的傳說,相傳古時候長石地區田薄土瘓,人們年年過著攝菜半年糧的苦日子。有一年禍不單行,大早之後又遇到蝗災,眼看活不下去了,卻見海上開來了一隊裝滿糧食的船隊。原來是福建一個米行的老板,乘此饑荒之時,來高價拋售糧食的。但是,押船的帳房何先生,見家家斷炊,餓好遍野,於心不忍,便將幾船大米全部服濟災民,二船稻穀盡數分贈農民作春耕播種之用。轉眼到了第二年春上,何帳房眼看稻穀已生根發芽,不久又吐穗揚花,再過一個月就可以吃到新米飯了;這時,農民們都萬分感激何帳房,沒有他的販濟,伯人都要餓死光了。隻見他因交不了帳,遲遲不能回家,便商量著一結新穀登場,就歸還糧款。但是,當他們找何帳房相告此事時,想不到他巳投河自盡。他留信說:“幾船糧食服災民,再難回去複成命,幸喜如今稻花香,九泉之下目能螟。”於是人們為了紀念伺先生,便在每年新稻揚花時節舉行廟會,遂演為“稻花會”。

早稻開鐮時,有的地方要先從田裏摘五個稻頭,蒸熟後插在飯上,再配以菜和茶到田頭祭五穀神,然後才可開鐮。有的用酒飯、香火等祭品在田頭燒一下,以請五穀神。有的盛備酒看,特別燒一碗用桂圓、荔枝、蓮子、胡桃、紅棗燒成的“五虎散”,飽餐後開鐮。俗規割稻時,腳不準擱在稻桶上,人不可坐在稻桶沿上,不準打口哨,認為這樣做都是對五穀神不敬,要影響豐收。

早稻收割之時,穀地還興“嚐新”之俗。有的地方將早稻米磨成米粉,拌以早稻草灰汁,加搞,捏成團狀蒸熟,稱“灰汁團”,先供灶君、祖先。有的地方將剛熟的穀持下來,曬操春米,煮成熟米飯,在中庭擺一張小桌,以一盤茄子,一盤帶豆和一碗新米飯作祭品,點香燭插在新米飯上,先散天地,然後嚐新酒。食茄子寓意茄子開花必結果;帶豆在豆榮中最長,且成對生,寓意並蒂綿長。在四川東部,相傳嚐新既標誌從即日起進入收割期,人們可以用手模動田裏的穀物了,又表示讓天老爺和先祖們先吃,以保佑年年豐收,還為了紀念最早栽種稻穀的神農。所以,川東農民祭把完畢後,全家才圍桌聚餐,由年輩份大的人先舉筷吃一點新米飯,然後從大到小,依次嚐新。

“一年耕種長辛苦,田熟家家將賽神”。秋收之後,各地又展開了慶豐收的娛樂活動,浙江東陽縣南部山區的“拜鬥會”特別有趣。傳說穀神降腦,是附於打稻用的稻桶上的。所以這裏各村在祭把時就把稻捅扳紅掛綠地裝扮一番,置於壇上複祭。稻桶俗稱“金珠鬥”,因此賽神稱為“拜鬥”。拜鬥大都在農曆七月中旬,擇吉日在曬穀場舉行,祭壇由數張八仙桌拚合而成,上置彩鬥六尊,一大五小,大考代表五穀之神,小者各代表穀、程、麥、黍、獲各神。參加祭招儀式的大多數是壯年婦女,男人不準參加;隻能在一邊做雜差,故爆竹、敲鑼鼓t呐喊助興。壇前放供桌,供品為百穀、百果、百花,祭壇左右,分別栽兩枝“搖錢樹”,再左栽柏樹,右種竹子,寓意“百樣富足”。儀式開始時,婦女們結隊在燃著的稻草堆上跨過,i俗謂“熏火浴”,以除身上穢氣。主持者點燃第一根蠟燭,男人們便放爆竹,敲鑼打鼓。達時,一壯年婦女扮為穀神,在壇前盡情跳舞,其餘的婦女列隊持香跪拜。然後唱《四季調》,《十二花名》等民歌。接著善舞者雙手持插有鮮花的桔子和梨,成雙成對地跳舞,作插秧、收獲之狀,粗獷而純樸i舞畢就串戲文,由愛好者自告奮勇,一直歡騰到半夜。最後,燃燒彩樹,人們齊聲喝彩,歡送穀神回天庭,拜鬥方告結束。

北方旱地農作風俗古樸,從耕地到收割,許多生產環節都有古樸農俗的遺風。

牛耕的曆史最早就是從北方開始的。據《國語·晉語》說:“宗廟之犧,為歐畝之勤。”這就是說過去用於宗廟祭把的牲牛,現在用來拚圖了。所以,從此以後,牛又叫為“耕牛”。當時,地處山西的晉國有一個大力士叫牛子餅;山東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司馬耕,字子:牛,另一個學生冉耕,字伯牛。耕牛成了農家的寶貝,北方農村的“春牛圖”獨具神韻,其成雙配對,同春聯、門神、掛箋等相呼應,春節時貼在門扉上。陝西民間有一幅50年代農民自到自印的“春牛固”,兩幅左右對稱,畫麵上是一牧童身佩緩帶,招手欲呼;另一牧童持旗溫視,連草帽被風吹走也不在乎。而春牛則引頸健步,正向座飾有“萬字流水”花紋的糧倉走去,整個畫麵洋溢著淳樸的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