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產風俗概(1)(2 / 3)

火把揩得高,

三石六鬥穩牢牢;

火把擄到東,

家裏堆個大米因;

火把指到南,國泰民安人心歡;大把授到西,風調雨順笑嘻嘻;火把得到北,五穀豐登全家樂。與此同時,還行“燒田蠶”,即用稻草紮成大草把,係幾根紅綠飄帶,放置田中,黃昏時敲鑼打鼓,周圍點燈,用火焚燒。相傳此俗源出隋代,隋場帝即位後,硬要把他父親的兩個把子作為自己的紀子。於是兩把子提出,必須在正月十五夜裏天地不分,到處布滿星星,方可從婚。陷場帝就下聖旨,要城市鬧花燈,農村甩火把、燒草地,遂霸占了那兩個紀於。而農民則發現饒過的田地,次年收成普遍提高,便相沿成俗。江蘇南通農村又興正月初一“種田”之俗,即清晨,戶主早早起床,拿起鋤頭,到田頭地角鋤幾下。一則象征勤勞,二則給兒孫們示範。據說,明清之時,南通的州官老爺們每年正月初一,也要到東門外龍王橋法輪寺東邊的土地灑前,手拿鋤頭,在田裏示意性地鋤幾下。

立春之後,江南農村開始了春耕大忙,台灣農村有一首民謠《牛犁歌》唱道:

頭載竹獎遮日頭啊,

手牽掣兄唉行到水田頭,

奈哎啃犁兄唉日曝扡愈流,

大家合力啊來打拚哎啃,

奈哎啃犁兄唉B曝汗愈流,

大家合力來打拚。有些地方把立春後第一次耕田叫“開犁”。開犁日農活安排輕鬆。舊俗耕者要祭牛欄神和舉行拜犁儀式,用三佐香、兩張紙錢,焚之三拜即可,以求耕地順當。有的地方養牛戶給耕牛喂馬料豆,豬油,有的甚至給牛喝酒,俗謂“敬牛”。水田翻種,一般都雙犁雙耙,田灌寸水,犁後耙平,稱“頭犁頭耙”。接著“壓田”,讓田擱置數天,以便禾秸雜草發酵腐爛。耕第二遍為“翻田”,翻後耙平,才可播種、插秧。

清明前後下穀種之俗有許多講究。浸種,俗稱“秧子落缸”,上麵要放一張紅紙,壓一把鐮刀,謂之“催芽”,以示鎮邪。下穀種俗規在下午,侶諺說:“太陽下山不再走,穀粒下田不會漂。”以避秧出毛病。下穀種由男人進行,播種的人要把肚皮吃飽,俗信肚子吃得飽,穀子下得勻,秧才長得好,稻子才能豐收。有的地區下穀種這天早晨,戶主要吃一碗發糕,三個雞蛋,以示種子芽壯根發;有的要吃豆芽菜,寓意穀種下地有根有芽。穀種挑出習慣淺籮頭,討“淺出滿進”的口彩。男的挑出門時,女的要念:“一擔出,萬但進”的吉利話。過去,有的地方舊俗穀種挑出,路上不能碰見女人,見後須挑回家重新開始,以避不吉。下種時,在種子籮內插一枝新柳,播好後將新柳插入秧田進水口,直到秧苗可移植時才可放去。有的地方則用三住香,三根黃荊柴,外包黃按紙,雲鶴,插在口缺邊,俗倍這樣五穀神會保護秧苗長得好。有的則在田膛上插桃枝、柳枝,俗謂桃樹有壽能驅邪,柳樹有芽苞發芽。有不少地方在秧田前豎一稻草人,以驅趕鳥雀食穀種。過去,穀種播好後,有的農村在三叉路口設天燈照明,全村挨戶輪流加燈油,有的則使用蠟燭燈籠,以免行人誤入秧田。

立夏插秧,在一些地方俗稱“種田”,一般都有“開秧門”和“關秧門”之俗。第一天插秧為之“開秧門”,其時主婦備好點心、飯菜、酒肉,供家人會餐,每人要吃一隻雞蛋,謂之彩頭。開秧門吃的食品都有一定的寓意,有的吃筍,以示稻像筍一樣快長;有的吃棕子和年糕,以示粒粒種,年年高。有的地方要備酒吃萌田飯,請至親鄉鄰,互賀吉利,來客不拒,認為多請一個客,下半年多打一擔穀。吃酒時要猜拳,但忌叫“猜拳”,而稱“發叢”。有的地方插秧時一天吃六餐(三餐酒飯、三餐點心),故有“小孩望過年,大人望種田”之俗語。在另一些地方則稱插秧為“萌秧”。江蘇農村在萌秧時,很早以來就有“合伴”的風俗。合伴自願,三五人一夥,七八人一幫,一般以“伴無大小一桌人正好”。伴工秩序用“拔柴”的方法確定,長者在先,短者在後。民間俗稱“合得來,伴得來,亦省工功亦省飯”的為“尖子伴”;而稱“合仔伴勿來,七嘴八舌就拆散”的為“鱉腳伴”。拔秧時,有的戶主繞秧田走一圈後,拔一把秧帶間家,扔在門牆上,謂之秧苗認得家門,豐收由此入門。有的下秧田後雙手向後甩三下,用秧根撩手背,或先撥一叢;秧壓在田中,謂之可防手瘋病;有的規定左腳先下田,右手先撥秧。在插秧中,許多地區要進行有趣的賽插秧,凡插得慢的人,有的戲稱為“穿長布衫”,有的則戲稱為“包麥團”,或受人嘲笑,或被圍在秧田裏出醜。有江蘇歌謠唱道:動秧把,要賽秋。

鳥叫一聲六棵秋,

舒得好的頭手師傅吃肉圓。

眼紅氣漲,

爭而末勝的卻要挨“包麥團”。插秧巧手多為姑娘,廣西歌謠唱道:

手巧姑娘趕括團,

兩手分秧密連連;

一秧曲步步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