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的風俗也是豐富多彩。眾所周知,中國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期大林說過:“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本質上的特點,都有隻屬於該民族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在風俗方麵表現得尤為突出,試想50多個民族要在農業畜牧、衣食住行、婚嫁喪葬、節日歲時i信仰巫術等方麵表現出自己的特殊性,其森羅萬象、琳琅滿目的風俗豈不蔚然大觀。
請看:
在生產風俗上,少數民族或狩獵、或采集、或遊牧、或刀耕、或火蔣、或水田、或旱地,形形色色,可謂豐富多彩。
在生活風俗上,僅以服飾為例,赫哲族約魚皮衣衫和套褲,鄂倫春族的獸皮長袍和抱頭帽,蒙古族的滾迫長袍,維吾爾族的“拾拌”和花帽,藏族的寬領開右襟的大袍和氈帽,苗族婦女的百招長裙,朝鮮族婦女的短衣長裙,傣族婦女的無領農和長筒裙,黎族婦女的開胸無紐衣和短筒諾,哈尼族葉車姑娘的龜式衣和短褲,烏孜別克族婦女的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京族婦女的窄袖果身淡色長衣,獨龍族的獨尤氈等等,美不勝收。
在禮儀風俗上,拿情趣最濃的婚俗中的談戀愛來說,其花樣、形式之多不勝枚舉,如苗族的“遊方”,哈尼族葉車人的“丟鬆毛”,壯族的“唱風流”和“碰蛋”,侗族的?行歌坐月”,低族的“串姑娘”,布依族的“趕表”,京族的“踢沙”,傣族的“賣雞肉”和“裹毛毯”,白族的“吹葉”,瑤族的“談婚洞”,各族的“吃飯心”,景頗族的“樹葉情書”,黎族的“察房”,滿族的贈荷包,哈薩克族的“姑娘追”等等,五花八門。
在節日風俗上,除了一般人熟悉的年節、火把節、潑水節、三月三等節日外,還省藏族的驅鬼節、射箭節、祭龍王節、沫浴節、望果節等;苗族的跳花節、蘆絲節、殺魚節、姊妹節、吃新節、問魚節、爬坡節、吃醜節、趕秋節、祭鼓節、滅鼠節等;彝族的插花節、祭竹節、剽羊節、剪羊毛節、密枝節等;壯族的吃立節;拜山節、牛魂節、煩拜節、汪達節、百靈節、五穀廟節、花婆節等;布佑族的仙歌節、趕幹洞節、牛王節、趕查白節等;朝鮮族的祭五穀節、回甲節、老人節等;侗族的花炮節、摔跋節、插種節、土王節、祭牛神節、姑娘節、洗牛節、林王爺、趕坪節、姑婆節等;瑤族的盤王節、趕烏節、祭穀節、達努節等;土家族的曬龍袍節、洗神節等;哈尼族納祭龍節、捉螞炸節、磨秋節等;傣族的關門節、開門節、彩蛋節;僅族的砍牛尾巴節、拉木鼓節等;位佬族的吃蟲節、衣飯節等;傈傈族的刀竿卞;毛南族的分尤節;京族的哈節等等,令人眼花臻亂。
在信仰風俗上,他們或盛行自然崇拜,或保存了圖騰崇拜,或流行祖先崇拜,或兼而有之。於是,祭把之風濃鬱,如蒙古族的祭“鄂博”,他佬族的“絕弧”祭,者族的“瞧明”祭,傣族的祭“丟拉曼”,哈尼族的祭“龍巴門”,苗族的“鼓社”祭,基諾族的“驅火鬼”,赫哲族的“捉雀”祭,鄂倫春族的火神祭,僅族的“叫房魂”,瑤族的“做盤王”,京族的海神祭,鄂溫克族的祭“白那查”,德昂族的祭蛇神,普米族的“吃蟲頭”祭,景頗族的“獻穀堆”祭,水族的“懷雨”祭,高dJ族的插秧祭,黎族的稻公稻婆祭,布依族的母神祭,阿昌族的祭“榜”(財神),苗族的“吃牛”祭等等,無奇不有。
橫觀縱覽,中國風俗既有漢族風俗的源遠流長,又有少數民族風俗的豐富多彩,兩者交相輝映,相互融彙,堪稱民俗學一座五彩絞紛的大花園。
本書僅從這個大花園中采摘了其中的一束,奉獻給讀者。若讀者從中了解了中國風俗的概貌,領略了中國風俗的神韻,從而加深了對偉大祖國的愛,那我們就不勝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