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沙漠風暴——海灣戰爭的決勝之刀(1 / 3)

1.前奏:薩達姆攻占科威特城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以後爆發的一場現代化的局部戰爭。信息化軍隊、空地一體戰戰術、精確製導武器、反彈道導彈……各類新戰術和新武器在這場戰爭中紛紛亮相。戰爭的過程和結局都讓全世界大吃一驚,可以說,海灣戰爭拉開了又一次戰爭形態大轉變的序幕。通過海灣戰爭,美國也確立了其在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地位,深刻地改變了此後的國際形勢。

1.前奏:薩達姆攻占科威特城

誰也不曾想到,科威特,這個國土麵積僅有一萬七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小國竟會成為自二戰以來規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牽動麵最廣的一場戰爭的戰場。

科威特位於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波斯灣西北岸,西部、北部地區與伊拉克為鄰,南部與沙特阿拉伯交界,東瀕波斯灣。整條海岸線長213千米。科威特全境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幹燥,年降水量25~170毫米。全境為波狀起伏的荒漠。

北部有山地,西部是萊亞哈丘陵,東北部狹小的地區為衝積平原,其餘都是沙漠平原,一些丘陵穿插其間。科威特的地勢西高東低,在整片國土上沒有一處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雖然地下水資源豐富,但淡水極少,飲水主要依靠科威特本國通過巨資投入發展起來的淡化海水,成本極高。然而就是這樣一塊鳥都不願意多待的地區竟然異常富有。在首都科威特城,每一位市民都能蓋起三層別墅式宅第,都能修建美麗的花園和大理石遊泳池。同時,科威特的市民還享受著世界上最優厚的福利:在科威特,根本不存在看病難的問題。無論是本國公民還是旅居科威特的外籍人,一律免費看病。住院的食宿費都由政府支付,本國公民如果患上了國內無法治愈的病,還可以公費到外國就醫。

生活在科威特的孩子有足夠的理由讓其他國家的孩子羨慕甚至嫉妒。科威特政府負擔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一切費用,每月還發給學生一定數量的零花錢。大學畢業後,隻要考試合格,就可以出國留學,所需費用均由政府負擔。

在科威特,企業和個人都不用向國家納稅。因為國家根本不缺那點錢。夠羨慕了吧?先別忙,還有一項。科威特政府還製定了各種條例,規定政府要發給公民各種各樣的補貼。結了婚,國家給補貼。沒結婚,國家一樣發給你未婚補貼。生了孩子,國家還給你補貼。

拿現在的話來說,這個國家好像有錢沒處花一樣,每天都想著怎樣把錢花出去。

為什麼?因為上帝是公平的。在這塊看起來寸草不生的地下湧動著一種黑色液體,它叫石油。科威特石油儲量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138億噸(2004年),居世界前列。石油是科威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國民經濟的支柱,財政收入90%以上來自石油。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占出口創彙的95%,是世界主要產油國之一。石油,成就了科威特人的富國之夢,真是應了那句話:富得流油。

科威特人高興了,但是有人不高興。中東地區盛產石油。按理說伊拉克也是產油大國,但是伊拉克太窮了,而且兩年之前才結束了和伊朗長達8年的戰爭,國內矛盾很多。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是個狂熱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他認為既然阿拉伯國家占有世界石油的一半以上,就理應聯合起來,控製石油價格,這樣才能增加自己的話語權,從而享有對世界事務的話語權。伊拉克認為,科威特以往沒有遵守石油輸出國組織分配的采油限額,大量超產,造成世界油價猛跌。伊拉克聲稱僅1990年上半年就損失140億美元。而且根據某些地質學家分析,科威特地下有特大型含油構造層,這些油層延伸到鄰國,形成盆狀結構,而科威特處於盆底,伊拉克處於盆壁上。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周圍的石油會自動向盆底湧流。這樣薩達姆就受不了了,憑什麼科威特的石油儲量不減少?兩國還存在著領土問題的矛盾和債務方麵的矛盾。

領土問題由來已久,薩達姆一直認為科威特自古以來就是伊拉克的地盤,是由於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才使得科威特從伊拉克分裂出去,現在到了該收回的時候了。更何況伊拉克提出屬於科威特的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應為伊拉克所有,卻遭到了科威特的拒絕。伊拉克隻有50千米長的海岸線,出海很困難。它的兩個出海港口法奧、烏姆卡斯為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所扼。而且這兩個島又是海上油田的重點開發區,伊拉克對此垂涎已久。7月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揚言“經濟原因”可能引發戰爭。

第二天,巴格達公布了伊拉克7月16日致阿拉伯國家聯盟的一封信,指責科威特自1980年起開采伊南部魯邁拉油田的油層。魯邁拉油田位於兩國邊境地區,經兩國商定,應由兩國共同開采,收入對半平分。但伊拉克認為科威特趁伊拉克忙於兩伊戰爭的時候偷采油田,這無異於蠶食伊拉克的領土,要求科威特賠償偷油款24億美元,並把科威特的行動稱為“軍事入侵伊拉克”。平心而論,這個說法很無賴,因為1990年的伊拉克軍事力量號稱全球第四。伊拉克軍隊總人數有120多萬人,其中陸軍115萬,編成70多個師,擁有作戰坦克5600輛,其中蘇製T-72型坦克有700多輛,還有8000多輛裝甲車,各種火炮5600門。

伊拉克空軍擁有700多架作戰飛機。而相比之下,科威特的軍事力量卻弱小得可憐,軍隊總人數隻有2萬人。這樣一個軍事小國,怎麼敢去惹伊拉克這個龐然大物?所以,伊拉克所做的一切就是為發動戰爭找個借口而已。雖然科威特軍事力量弱小,但是弱小的國家未必沒有尊嚴,和往常一樣,科威特嚴厲拒絕了伊拉克的無理要求。

7月24日起,伊拉克境內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調動,伊拉克軍隊在科伊邊境大量集結。科威特方麵立即照會阿盟秘書長卡利比,一方麵由埃米爾賈比爾向阿拉伯各國派出特使,尋求支持。科威特外交大臣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通報兩國糾紛,指出伊拉克蓄意挑起事端。兩國關係急劇惡化。與此同時,為了解決糾紛,埃及、沙特、約旦、敘利亞等國領導人進行了頻繁的會晤和磋商,商討解決辦法。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穿梭訪問了巴格達、科威特和利雅得。在穆巴拉克的斡旋下,兩國的緊張態勢看似得到了緩解,伊拉克於7月26日將邊境上的10萬駐軍後撤。1990年7月31日至8月1日上午,伊科兩國在吉達舉行談判,雖然這次談判不歡而散,但是兩國宣布改日在巴格達和科威特城繼續會談。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這場仗看來是打不起來了。

當大部分人還認為海灣局勢不至於那麼糟糕的時候,以色列駐約旦的秘密情報機構卻得到了伊拉克即將入侵科威特的情報,並根據和美國簽署的交換情報協議,迅速通報了美國中央情報局。而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在7月30日摸清了伊拉克在伊科邊境上的兵力,華盛頓卻始終保持沉默。美國乃至全世界都認為伊拉克不會入侵科威特。然而,伊拉克卻涮了世界一把。

美國時間1990年8月1日晚上7時多,正當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斯考克羅夫特和中東事務主任理查德哈斯向總統布什通報伊拉克最新情況時,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國務院三號人物羅伯特吉米特打來電話報告說:國務院收到了尚未證實的消息,伊拉克已經向科威特進軍了!

而事實上,在科威特時間8月2日淩晨1時30分,科威特王儲薩阿德就接到了國防部長努瓦夫的緊急電話:伊拉克軍隊越過了邊境。而此後,數以百計的伊拉克坦克部隊和滿載伊軍士兵的軍車正朝著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進發。淩晨5時,伊軍完成了對科威特城的占領。

而在一天之內,伊軍完成了對科威特全境的占領。科威特王室逃亡巴林和沙特。當然,王室成員裏也有硬漢。被科威特人稱為“八王爺”的亞奧理事會主席法赫德親王直到淩晨4時30分才在睡夢中被槍聲驚醒,得知王宮被伊拉克軍隊圍困的消息後,他帶著兩個兒子驅車前往王宮同王室衛隊共同抵抗入侵者,最後父子三人英勇犧牲。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將科威特變成自己的領土。8月28日,伊拉克宣布科威特為其第十九個省,科威特城改名為卡齊馬市,並作為省府。全省共分為3個行政縣,取代原科威特的4個省,科威特北部7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包括魯邁拉油田,以及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劃歸巴士拉省管轄。

薩達姆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在他看來,科威特從此成為了伊拉克的領土。他卻沒想到,他的狂妄已經讓世界憤怒,而入侵科威特也隻是整個海灣戰爭的開始。

2.沙漠盾牌:阻擊伊拉克軍隊

伊拉克軍隊攻占科威特已成既定事實,那麼接下來的事情自然不會有太多的新奇。無非就是阿拉伯國家開始走馬燈似的斡旋。薩達姆似乎很買阿拉伯國家的賬,薩達姆還發表了個聲明,宣布伊拉克軍隊將自8月5日開始從科威特撤軍,但科威特王室成員不能再回來掌權。阿拉伯國家又鬆了口氣,領導人們都笑了,他們向世界證明了阿拉伯國家是有能力處理好危機的。薩達姆也笑了,因為他像幾天前一樣,用一次短暫的讓步瞞過了阿拉伯國家。他的下一步計劃已經在緊張的準備之中……

然而,有一個國家沒笑。那就是美國。

8月2日午夜到8月3日淩晨,美國總統布什緊急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研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所造成的局勢,並立即決定全麵製裁伊拉克,責成總統安全顧問斯考克羅夫特牽頭,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將軍和國防部長切尼等人參加,研究采取軍事行動的具體方案。8月3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在國防部美國三軍指揮中心發布采取緊急軍事行動的命令:

停泊在巴林麥納麥港的美國軍艦立即進入戒備狀態。

正在印度洋海域擔任值班任務的“獨立”號航空母艦盡快駛向阿曼灣。

駐紮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的美國空軍基地迅速進入高度備戰狀態,該基地上的電子間諜中心集中全力搜集伊拉克以及整個中東地區的軍事情報。

8月4日,布什在戴維營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別會議。會上,斯考克羅夫特和鮑威爾向布什彙報了他們研究的軍事行動計劃,定名為“沙漠盾牌”。這項軍事行動計劃得到了布什的認可。

“沙漠盾牌”行動名義上是防止入侵科威特之後再進一步侵犯沙特阿拉伯,並且用大兵壓境的形式逼薩達姆撤兵。當然,這隻是名義上的,另一個意圖是直接針對薩達姆。為了統一協調指揮,美國成立了“沙漠盾牌”行動作戰指揮中心,由進行沙漠地區作戰經驗豐富的美軍中央司令部司施瓦茨科普夫上將出任中東地區美軍總指揮。

8月7日,美國總統布什正式簽署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此計劃明確規定了美國陸海空三軍的行動部署。陸軍:首先派遣第八十二空降師飛赴沙特阿拉伯,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衛美國在沙特阿拉伯的基地。另外,如果伊拉克對沙特發動進攻,第八十二空降師立即進行阻擊,起到“絆網”作用。另外,派遣多支特別行動隊執行營救人質的特殊使命,同時保衛沙特王室和油田。調遣的美軍地麵部隊集中開赴沙特阿拉伯,兵員總數為12.5萬人,必要時可增加至30萬人。空軍:在3天之內向沙特派遣96架F-16和F-15戰鬥機,72架反坦克轟炸機和100架支援飛機。另外,擁有72架戰鬥機的空中聯隊在西班牙待命。一星期內,3艘航空母艦上的180架戰鬥機投入此項計劃。此外,14架F-111戰鬥轟炸機和50架B-52戰略轟炸機,分別在土耳其和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的美軍基地待命。計劃完成時,美國在海灣地區的飛機將達到600架。海軍:計劃在海灣出口的阿曼灣,以及紅海水域派遣3艘航空母艦。另外派出一部分戰艦,直接進入海灣水域執行戰鬥任務。

而與此同時,遠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也在緊張忙碌著。

8月1日晚上,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共同商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軍事行動。會議一直開到淩晨才結束。會議通過了第660號決議,譴責伊拉克的軍事入侵,要求它無條件撤軍,並呼籲伊科兩個鄰國立刻舉行談判,解決爭端。

8月6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對伊拉克實行全麵經濟製裁的第661號決議。全世界立即關閉通向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大門,終止與它們的全部商貿活動。

8月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662號決議,宣布伊拉克吞並科威特無效。

8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了第664號決議,呼籲伊拉克立即釋放所有扣押的外國公民。

8月25日,15個安理會常駐聯合國代表通過表決,通過了第665號決議。

經濟製裁立馬給伊拉克帶來了苦果。伊拉克國內因為商品供應的減少導致物價飛漲,一小杯甜紅茶的價格已經漲到了250費爾,是以前價格的3倍。自由市場上白糖的價格已經是平價供應的10倍。由於禁運,伊拉克的許多工業企業由於得不到零部件和原輔材料而被迫關閉。部分煉油廠停工。到1990年底工業品供應量已經下降了10%~30%。海灣石油界消息人士估計,在對伊拉克實行禁運的最初半個月裏,伊拉克每天損失約7000萬美元。由於聯合國對伊拉克的大禁運是封鎖了海灣、地中海和紅海,切斷了伊拉克油輪的所有海上通道,所以伊拉克生產的原油根本賣不出去。伊拉克整個國家已經被聯軍部隊完全封鎖。

3.劍拔弩張:為決戰爭取時間

在“沙漠盾牌”計劃出台之後,8月7日淩晨2時,美軍高級將領雲集五角大樓,清晨6時國防部長主持召開軍事部署會議。

7時30分,美軍第八十二空降師的先頭部隊共2300多人登上運輸機直飛沙特阿拉伯。八十二空降師調動行動之迅速,讓人驚歎。在八十二空降師開赴沙特阿拉伯的同時,美軍空軍2個中隊共48架戰鬥機也作為首批戰機被派往沙特阿拉伯。

在布什正式宣布“沙漠盾牌”行動之後的半個月內,10萬美軍官兵,300多架作戰飛機,以及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30艘艦隻開進了海灣地區,擺開了陣勢。在那些日子裏,沙特的夜空一片繁忙,據統計,從美國飛向沙特的飛機,每天為50架。除了空運之外,美軍主要的作戰物資是依靠海運送往沙特的。在采取行動的頭半個月,美國海運到沙特的武器與裝備比沙特本國軍隊所擁有的武器裝備還要多。

在被稱為“發狂的頭幾個星期”裏,美軍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運送了那麼多的軍需品,其速度可謂驚人。有時,在24小時裏,就有124架軍用運輸機在中東各地機場降落,為“沙漠盾牌”行動運送物資。

到1991年1月15日,即聯合國決議要求伊拉克撤離科威特的期限為止,多國部隊進駐海灣的部隊人數已經達到70萬人,坦克3700輛,裝甲車5600輛,軍用飛機3260架,戰艦247艘,航空母艦9艘。

在向海灣部署軍事力量的同時,美國國務卿貝克與伊拉克總理阿齊茲在日內瓦進行談判,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卻被阿齊茲拒絕。此後,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專程飛到巴格達同薩達姆和阿齊茲會談,最後仍然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