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上甘嶺戰役——血染的決戰(1 / 3)

1.前奏:談判桌上的籌碼

在朝鮮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後,一方麵雙方的停戰談判時談時停,另一方麵雙方為了爭取談判中的有利地位,在戰場上反複搏殺。1952年10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了“金化攻勢”,妄圖奪取朝鮮中部的金化郡五聖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中國人民誌願軍為了粉碎“聯合國軍”的企圖,以頑強不屈的意誌堅守陣地,上甘嶺成為雙方爭奪的中心。憑借手中簡陋的武器,誌願軍與敵人展開曠日持久的艱苦戰鬥。美軍的強大裝備在這支頑強的軍隊麵前最終敗下陣來,上甘嶺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英雄的鮮血。

1.前奏:談判桌上的籌碼

新中國成立後,帝國主義一直采取孤立、封鎖、敵視的態度。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人民誌願軍高唱英雄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勇敢承擔起保家衛國、支援友邦的曆史使命。

在朝鮮戰爭爆發一年之後,“聯合國軍”同中朝聯軍進入了相持階段。經曆了前五次大大小小的戰役之後,雙方意識到在朝鮮戰場上不再是誰去消滅誰的問題,之前有幾次其中一方提出停戰被另一方拒絕的,因為拒絕的一方認為打下去有利可圖。而現在不同,打下去對誰都沒好處。於是1951年6月蘇聯駐聯合國代表率先提出了雙方停戰的建議,幾天後中美雙方同時作出了正麵回應,表示願意“參加朝鮮半島的和平談判”。

人們常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而在朝鮮停戰談判中恰恰相反,成為政治是戰爭的繼續。戰場上打得好,在談判桌前口氣就硬;反之,仗打得窩囊,就無法在談判桌前揮灑自如。1951年夏天,雙方第一次停戰談判以停火分界線存在分歧無法解決而宣告失敗。

為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聯合國軍”和韓軍於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分別進攻朝中方麵的西線和東線防線。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聯合國軍”占領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進約2千米。但是“聯合國軍”方麵清楚地意識到: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麼全麵勝利。於是,停戰談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複,地點改在了板門店。

談判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原則上的分歧,充滿了敵意。在中國和朝鮮的提案中,以三八線為基準建立軍事分界線、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是最重要的內容,而在美方的九項議程草案中,沒有包括這兩項內容。雙方的分歧太大,談判陷入僵局。美國首席談判代表、遠東海軍司令喬埃一言不發,時而雙手托腮,時而用右手玩弄著鉛筆。中朝代表也一言不發,南日將軍叼著他的象牙煙鬥,眼睛盯著喬埃。這種高度緊張的精神戰,使雙方的意誌、毅力、忍耐力、克製力都遭受嚴峻的考驗,需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鬥智鬥勇。中方聯絡員悄悄溜出會場向場外負責人作了場內僵持情況的彙報。不久聯絡員帶回談判現場的隻有一張寫了三個字的紙條:“坐下去。”

當這種“靜坐”僵持了132分鍾時,喬埃終於開口說話了:“我建議今天休會,明天上午10點繼續開會。”第二天的談判由朝鮮主持。首席代表南日將軍宣布會議開始,雙方代表落座。一言未發,南日將軍馬上宣布休會,全程用時25秒。在多次交鋒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後,美國人提出“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但最後事實卻證明這些大炮和機關槍,也沒有占到便宜。

由於雙方的談判提案分歧太大,停戰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在這兩年中,在雙方的防禦線上,密集地部署著200多萬人的大軍,構築了世界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最複雜的、最堅固的防禦工事。“聯合國軍”的防線由部署嚴密的火炮陣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組成,數層陣地使其縱深達幾百千米,每一層防線都構築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塹壕,每一層防線都製定了周密的空軍支援預案,形成了一個火力強大的立體防禦網絡,這條防線被稱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淵”。中國軍隊的防線上,數十萬官兵開始建設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禦工程,其土石方總量能開鑿數條蘇伊士運河,沿著對峙線自西向東,數百千米的防線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網般四通八達,前沿的數十萬中國官兵設施齊全地生活在地下,他們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進攻的敵人立即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國官兵被稱為“閉居洞中的龍”。

2.金化攻勢:美軍猝然發難

1952年9月,“聯合國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裏特為了取得停戰談判上的優勢,決定在戰場上有所動作,提出了代號“攤牌”行動的“金化攻勢”,攻擊三角形山和狙擊兵嶺兩個高地(即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方案。1952年10月14日淩晨5時許,“聯合國軍”向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十五軍兩個連防守的上甘嶺兩個陣地發起了猛攻。這一天,總麵積不足4平方千米的兩個高地上落下了30萬發炮彈,火力最密集時達每秒落彈6發。這是朝鮮戰爭中單位麵積火力密度的最高紀錄。誌願軍陣地成了一片焦土,山頭的岩石被削去整整兩米高。陣地表麵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山頭的岩石被炸成半米多深的粉末。上甘嶺的上空,昏天黑地,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這一天,硝煙遮住了太陽。那個原本晴空萬裏的日子,成了很多上甘嶺老兵記憶裏最為陰霾的一天。

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誌願軍守備部隊覺得像是乘坐著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誌願軍表麵工事基本全部被摧毀。

麵對突然襲擊,位於上甘嶺以北20多千米的十五軍軍部隻知道敵軍向四十五師正麵五聖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二十九師和四十四師正麵的391高地、芝村南山和上佳山西北無名高地、419高地都發動了攻擊,其他具體情況一無所知。萬分焦急情況之下,誌願軍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隻好命令五聖山側翼的觀察所每半小時報告一次情況,同時請求左右鄰的三十八軍和十二軍通報各自正麵的情況。秦基偉認為當麵敵軍隻有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共兩個師的兵力,單以這兩個師的兵力是不可能同時攻擊幾個方向的,其中必然隻有一個是主攻方向,其他則是牽製性的佯攻,但要立即判斷出哪個是主攻,現在根本無法做到,隻有走一步看一步。

敵軍經過一小時炮火準備後,火力開始延伸以壓製縱深目標。美第七師在坦克的掩護下,以四個營又四個連的兵力,分六路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發起了瘋狂進攻。誌願軍拚死抵抗,先後擊退敵人從排到營的30餘次衝擊。 美第七師久攻不下,進攻兵力由兩個營增加到兩個團。麵對15倍於己的敵人,誌願軍守衛連隊頑強抵抗,寧死不屈。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駐守兩個高地的兩個連又一個排在兵力、火力對比極端懸殊,後勤補給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以傷亡550人的代價,打退了敵軍數十次的進攻。最後,兩個高地的彈藥用盡,戰士們才退回坑道內,繼續開展坑道戰鬥。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失守。

3.從容應戰:以血還血的盾牌

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戰場上硝煙彌漫,第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得知在白天戰鬥中失去了一半的表麵陣地,立即命令第一三五團團長張信元連夜組織反擊,奪回陣地。並讓二線的第一三四團團長劉占華即刻趕到師部,熟悉情況,準備參戰。“聯合國軍”占領陣地後,官兵都疲憊不堪,無暇構築工事,剛要鬆口氣,一三五團的四個連在坑道守備部隊的配合下發起了反攻,夜間戰鬥中,一三五團指揮所不斷向軍部告急,要求增援兩個高地上的連隊。然而軍長秦基偉認為,敵人攻勢正猛,炮火密集,此時增援隻能增大傷亡。他要求兩個高地上的連隊再堅持一下,把敵人的銳氣挫掉後,再增援。直到傍晚,秦基偉才答應一三五團的請求,向兩個高地派增援部隊。經過3個多小時的強攻,敵人終於招架不住,兩個高地失而複得。這一天,第四十五師第一三五團殲敵1900餘人,擊毀坦克3輛、繳獲坦克1輛,傷亡500餘人。

15日拂曉,“聯合國軍”發起連續不斷的波浪式進攻,又是一整天的殘酷惡戰,日落時分,美第七師終於拿下了597.9高地西北山梁上的6號、5號、4號、0號陣地和主峰,韓軍2個團又2個營也占領了537.7高地的大部分陣地。兩個高地表麵陣地再次丟失。直到此時,上甘嶺的戰鬥已持續了兩天,而誌願軍還沒有判明敵軍的作戰企圖。

陣地又一次丟失,第四十五師的師、團領導沉不住氣了,要與敵人硬拚。秦基偉說:“急什麼?丟了,再想辦法拿回來!”他考慮道:太陽是美國人的,月亮是誌願軍的。前兩天,我軍都是白天丟了陣地,夜間再奪回來。敵人掌握了這一規律,夜間防備嚴密,不斷發射照明彈,兩個高地被照得和白天一樣,我軍的夜戰特長難以發揮。於是,秦基偉決定改為白天進攻,並加強了火炮的攻勢。這一招果然奏效,兩個陣地很快被誌願軍奪回。

16日後,雙方都在增兵。“聯合國軍”將第一八七空降團、韓軍一個團、哥倫比亞營、埃塞俄比亞營先後投入戰鬥;誌願軍第十五軍將第四十五師第一三三團、第一三四團全部投入戰鬥。爭奪到20日,終因敵強我弱,彈藥供應不上,除597.9高地的0號、4號、5號、6號陣地外,其餘表麵陣地又被敵人占領,我軍再次轉入坑道,堅持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