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化攻勢”被中國人民誌願軍粉碎了。
6.硝煙散盡:讓美國人不得不坐上談判桌
“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失敗的消息傳到華盛頓,美國反戰情緒沸騰了。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本想利用上甘嶺戰役撈取政治資本,卻事與願違,讓上甘嶺戰役敲響了他政治生涯的喪鍾。“聯合國軍”總司令哀歎:鐵三角的猛烈戰鬥,在競選總統高潮時變成了頭條新聞,它使朝鮮戰爭變成了美國曆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戰爭。上甘嶺成了“聯合國軍”名副其實的“傷心嶺”,上甘嶺之戰,成為美軍“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正式就任美國總統。這位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赫赫有名的五星上將,很快便清醒地認識到:朝鮮戰爭是一場無法打贏的戰爭,這和美國“歐洲第一位”的全球戰略是一個無法調和的矛盾,必須設法盡快脫身。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在長期陷於停戰談判的戰俘遣返問題上,開始有了鬆動跡象。
這一年冬天,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麵,提議在停戰前交換病傷戰俘,試圖恢複由他們單方麵宣布中斷了6個月零18天的停戰談判。毛澤東在認真分析了各方麵情況,並與蘇聯、朝鮮和誌願軍司令部等多方研究、商議後發表聲明,建議:“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的戰俘移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
4月26日,以朝中方麵的建議為基礎的停戰談判,在板門店恢複舉行。
然而,毛澤東並沒有因停戰談判的恢複而放鬆警惕。他始終抓住而又巧妙靈活地使用“談與打、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這兩手,雙管齊下,相互配合,指導著這場複雜曲折、變幻莫測的停戰談判工作。
早在4月中旬談判恢複前,毛澤東便指示誌願軍代司令員鄧華:“軍隊方麵隻管打,不管談。”果然,恢複後的談判並不順利,““聯合國軍””代表並不甘心就這樣全部接受朝中方麵的建議,堅持反對“將不直接遣返的戰俘移交中立國”。
經毛澤東指示並批準,從5月13日開始,中國人民誌願軍隨著彭德懷的一聲令下,提前發起了攻勢凶猛的夏季反擊作戰。但戰鬥僅僅進行了10餘天,美國便被迫宣布:接受朝中方麵“將不直接遣返的戰俘移交中立國”的提案。然而,美國的態度卻遭到了韓國方麵的強烈反對。為了贏得更多談判桌上的勝利,毛澤東決定再次“以打促談”。
經過這樣談談打打、打打談談、反複多次的較量,美國和韓國方麵終於招架不住,李承晚於6月8日表示,接受“關於遣返戰俘”問題的提案。這樣,6月15日,停戰談判的各項議程便全部達成了協議。可就在這一天,李承晚出爾反爾,他複函美國政府,再次提出拒絕接受停戰協議。
毛澤東當機立斷,果斷指示“再殲滅偽軍萬餘人,極為必要”。根據這一決策,中朝軍隊於7月13日21時,發起了規模空前的金城戰役,集中打擊韓國軍隊,並再次殲滅韓軍7.8萬餘人,收複失地167平方千米。
7月19日,美方發表聲明,保證實施停戰,並向韓國施壓。之後,韓國政府不得不發表聲明,接受停戰協議。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彭德懷在簽完字後,也留下了一句令舉世華人為之一振的名言:“帝國主義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曆史一去不複返了!”
7.戰典回響
震懾美國人的心
美國著名軍事院校西點軍校在選擇中國軍隊課題時,把上甘嶺戰役作為兩項重要內容之一進行研究:上甘嶺防線,為什麼突不破?事實上確實是這樣,也許麥克阿瑟和克拉克都不明白,為什麼裝備精良、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美軍在朝鮮戰場的上甘嶺之戰中,直至彈盡糧絕都無法攻克兩座高地。
在上甘嶺戰役的緊張階段,美國正值大選,廣大選民十分厭惡這場戰爭。尤其是上甘嶺戰役使美軍越陷越深,仆從國欲退不能,美國國內對當時的杜魯門政府怨聲四起。當然,也有人在上甘嶺戰役中占了便宜,這個人便是艾森豪威爾。艾氏在發表競選演說時宣布,如果他能當選總統,他的政府將優先結束朝鮮戰爭,並說:隻有如此,我才能最好地學會如何在和平的事業中為美國人民服務,我將前往朝鮮。這一番娓娓動聽的許諾,立即博得美國人民喝彩,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的呼聲頓時上漲。從一定意義上說,上甘嶺戰役幫助了艾森豪威爾,給了他一個射門的機會,使他關鍵的時候猛踢一腳,進了漂亮的一球。
8.沙場點兵
人物:秦基偉
秦基偉1914年出生於湖北黃安(今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曆任紅四方麵軍營長、團長、師長,後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秦賴支隊司令員,晉冀豫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一二九師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太行軍區,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軍長。建國後,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十五軍軍長,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兼雲南省委書記處書記,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司令員等職。
在上甘嶺戰役中,秦基偉率領誌願軍第十五軍,出色地完成了上甘嶺陣地的堅守任務,鞏固了誌願軍的防線,同時也為後方停戰談判拿下了關鍵的一分。秦基偉感慨地說:“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這位曾經太行山區的司令員一直忘不了第十五軍的戰友,忘不了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英雄。
武器:凝固汽油彈
一種內裝凝固汽油、爆炸時能噴出高溫火焰的燃燒炸彈。凝固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稠化劑調製而成的。用環烷酸和脂肪酸鋁鹽的混合物與汽油膠凝而得,是凝固汽油彈的基本裝料。這種炸彈爆炸時能發出向四周濺射的高溫火焰,爆炸時,火焰溫度達一千攝氏度左右,並能附在其他物體上長時間燃燒。
凝固汽油彈通常用飛機進行投擲,用於摧毀敵方的表麵陣地和有生力量。凝固汽油彈是一種極其殘忍的殺人武器。在朝鮮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彈對中朝軍民進行攻擊,犯下累累罪行。針對美軍猛烈的炮火和凝固汽油彈這樣的武器,誌願軍通過坑道作戰和頑強的意誌,在包括上甘嶺戰役在內的多次戰役中成功挫敗了美軍的企圖。
戰術:坑道作戰
誌願軍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及所進行的坑道作戰,使防禦的穩定性大為增強。坑道工事有利於保存有生力量,有利於在一點或數點上與敵人反複爭奪,從而大量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不僅解決了防禦作戰中守住陣地的問題,而且有利於實施陣地進攻作戰。
誌願軍在依托坑道進行堅守防禦作戰的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形成了坑道作戰的一套戰法。其內容主要是:
利用坑道隱蔽人員,囤聚物資,防止敵人火力襲擊。表麵陣地上少布兵,坑道內多屯兵。當敵人進行火力襲擊時,隻留少數人員觀察戰場情況,其餘人員進入坑道隱蔽,避免陣地上人員密集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以坑道為依托,利用表麵陣地野戰工事阻擊和殺傷敵人。當敵人發起衝擊時,誌願軍防守分隊抓住敵人炮火延伸的瞬間,躍出坑道,占領野戰工事,進行阻擊或主動出擊,將衝擊之敵大量消滅於陣前。當敵人突入陣地時,趁其立足未穩,以相鄰陣地的兵力或隱蔽在坑道內的預備隊進行反衝擊予以擊退。
表麵陣地被敵人占領後,為保存有生力量和準備配合二線部隊實施反擊,退守坑道堅持戰鬥。退守坑道的部隊,以火力控製或小分隊出擊的戰法,集中力量保護坑道口,堅決阻敵進入坑道。當堅守時間較長,坑道內出現斷糧、斷水、空氣汙濁、彈藥不足等情況,或敵人采取熏燒、爆破、封鎖、施毒、襲擊等手段對坑道進行圍攻時,退守坑道的部隊抓緊調整和健全組織,開展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並抓住有利時機,從坑道出擊襲擾敵人,取回彈藥、食品和飲水,以利於堅持坑道鬥爭。
坑道內部隊與縱深部隊相配合實施反擊,恢複表麵陣地。反擊前,上級指揮員將反擊開始時間、指揮關係、協同動作及有關信號規定,通知坑道內部隊。條件允許時,從縱深部隊派出小分隊潛入坑道,加強防守兵力。反擊時,坑道內部隊從側後配合縱深反擊部隊實施多路攻擊,圍殲敵人,恢複表麵陣地。
步兵、炮兵密切協同,堅守陣地。當敵人進攻時,防守部隊的炮兵組成多道火網,集中襲擊集結、衝擊、增援之敵,並壓製其縱深炮兵;當步兵退守坑道作戰時,炮兵以火力襲擊占領表麵陣地之敵,保護坑道口,阻敵對坑道的破壞,支援步兵守住坑道;當步兵進行反擊時,炮兵以火力壓製占領表麵陣地之敵,支援步兵奪回表麵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