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奏:不可沽名學霸王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政治、軍事、經濟方麵都瀕臨崩潰。到了1948年年末的時候,國民黨眼見自己敗局已定,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政府開始頻出新招。當時政局情勢萬變,極其詭秘微妙,美國政府已經公開支持桂係李宗仁上台,由他負責和中國共產黨談判。
桂係軍閥白崇禧趁機先向中國共產黨示好,表明願意和談,讓蔣介石處於極其尷尬的位置,此刻他要是再硬著頭皮死拚到底,免不了是下台的命運。這時候他的壓力不僅來自之前的潰敗,還有美國和桂係的窺伺。無奈之下,蔣介石在1949年元旦終於向中國共產黨表明求和的意圖。
但是他的聲明卻頗值得玩味,盡管說是求和,條件中卻還要求保留偽憲法,要求保留軍隊,這其實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權。毛澤東看穿了蔣介石的把戲,在新年獻詞裏毫不客氣地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所有陰謀,號召全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
按照共產黨的勢頭,武裝解決國民黨也並非不可,但是共產黨的目的畢竟是為了人民,如果能夠盡快結束戰爭,早日讓百姓安寧,結束長期的痛苦,那麼共產黨是歡迎真誠的和談的。更何況當時長江南部、上遊和西北還屯集大量國民黨軍隊,死戰下去隻會增加解放軍的傷亡。所以毛澤東也表示,要和談可以,但必須同意共產黨的八大條件。
此時蔣介石的和談聲明被揭穿以後,再也沒有了什麼立場,隻能被迫引退,讓位給李宗仁,但是狡猾的蔣介石怎麼可能甘心就此下台,早在這之前,他已經安插好自己所有的親信嫡係,分布在黨政軍中任要職,同時搜刮民脂民膏,為自己逃跑作準備。同時還隱藏在幕後,指揮國民黨的行動。
李宗仁出麵以後,看起來十分客氣禮貌,當場表示和談沒問題,如果能與共產黨劃江而治是最好不過,這樣井水不犯河水,從此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共產黨自然是不答應,經過反複協商,雙方各有退讓,總算達成了一致。好不容易要簽字了,國民黨又反悔了,他們拒絕簽字。
當時兩次和談都是由國民黨提出,都是假和談真內戰,完全辜負了共產黨的誠意,國民黨這種行為無異於跳梁小醜最後一演,在人民群眾麵前尋求自殺,所以當時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同誌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同誌決定,1949年4月20日晚發起渡江戰役。
2.鐵索橫江:桂係的負隅頑抗
長江源遠流長,潤澤千裏,是中國第一大江,煙波浩渺,從古到今都是軍事上所說的天塹。國民黨占據的長江地段江麵寬廣,最寬處達十餘千米,每到四五月江南陰雨綿綿,汛期一至,水位就會猛漲數丈,風疾浪大,極難通過。而因為濕度適宜,沿著長江兩側區域都被開辟為密密的稻田地,圍繞著淙淙小溪,團團湖泊。雖然景致宜人,但是非常不利於大隊人馬集結行動。
國民黨軍隊在三大戰役以後,餘下71個軍共約115萬人,加上零零散散的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加起來也不過200萬人左右。而其中真正能投入戰鬥的,隻有150萬人左右。士兵大多是在戰鬥後重新組織,軍隊也是被殲之後重新建立,十分分散,已經沒辦法迅速有效地集結防禦。蔣介石此前一係列行動,假和談之類的虛晃一槍,都是為了爭取時間,能夠依托長江天險重新集結部隊,盡量在長江以南積累一部分中堅力量,以備反擊解放軍。所以他假稱隱退的同時,暗中仍然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大包大攬,決定著各項軍政事務,大肆擴充軍隊,積極備戰。
在長江下遊設防的湯恩伯,被蔣介石任命為新擴充的京滬杭警備司令部總司令,負責全麵指揮江蘇到安徽一帶和江西省以東的軍事行動,這次長江一役他將連同上遊白崇禧部隊一起進行防禦。
湯恩伯集團此刻除了抽撥出一小股力量把持著江心洲和江北若幹據點當做警戒陣地,其他18個軍、54個師共30餘萬人沿著長江南岸密密布防,把軍事重心放在了南京東部地區,他的打算是如果解放軍渡江部隊一衝上來,那麼憑借防禦工事,配合海空軍的聯合絞殺,阻擋解放軍的推進。
萬一解放軍還是突破了江防呢?湯恩伯也有對抗的方法,隻要將這些部署迅速撤往上海和杭州、株洲沿線,那麼就可以組織起一輪新的防禦。所以沿著鐵路線,湯恩伯細細劃分了每一個路段所要分配的兵力,第八兵團指揮著第五十五、第六十八、第九十六軍防守湖口到銅陵段;而銅陵至馬鞍山段,則由第七“綏靖”區指揮第二十、第六十六、第八十八軍進行防守,第六兵團和首都衛戍總司令部所率領的第二十八、第四十五、第九十九軍重點負責南京及其東西方向地區,第一“綏靖”區手下的第四、第二十一、第五十一、第一二三軍則分配到了鎮江至江陰段,蘇州至上海安插了淞滬警備司令部的第三十七、第五十二、第七十五軍進行防守,同時還少補了預備軍,第十七兵團放在涇縣、寧國、太平地區為預備隊,第三十四軍放在丹陽、武進地區為第二支預備隊。
第二線的防禦工作也是被湯伯恩詳細規定好。密密麻麻的士兵在江西省湖口到上海大約有800多千米的地段上形成了一道人牆封鎖線。而湖口到宜昌的地段,則由白崇禧的25萬人牢牢把守。
與此同時,蔣介石安排了海軍第二艦隊連同江防艦隊開往江麵,共計有26艘艦艇和56艘炮艇,分布在每個關口。江防艦隊還有餘力,將其他大約40餘艘主力艦艇駐守在了宜昌、漢口和九江等地點,軍艦日夜不停地沿江巡視,空軍駕駛300餘架飛機在武漢、南京、上海的領空密切監察,時刻準備支援地麵部隊作戰。
英美列強也不失時機地前來湊熱鬧,各自的軍艦都開到了上海外灘,不懷好意地威脅著準備渡江的人民解放軍。
3.集結北岸:和時間賽跑
自從中共中央決定發動渡江戰役以來,向長江以南進攻的方案就隨之出爐。負責這次攻擊的隊伍主要由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以及中原、華東兩個軍區的部隊組成,總兵力約為一百萬人。指揮員包括第二野戰軍司令劉伯承,第三野戰軍司令陳毅、副司令粟裕。考慮到天氣情況,人民解放軍必須趕在五月份汛期來臨之前,從安慶、蕪湖、南京和江陰一線發起全麵的渡江戰役,一舉消滅湯恩伯勢力,將國民黨政治經濟中心所在地南京和上海以及江浙、安徽地區解放出來。至於美英帝國主義的幹涉,解放軍同樣不能放鬆警惕。為了輔助和策應渡江戰役,第四野戰軍率領第四十軍、第四十三軍12萬兵力先行南下,從北平往武漢趕去,受第二野戰軍統一指揮,先將信陽攻下,接著緊逼武漢,牽製住白崇禧軍團。
指揮部根據上述部署方針,立刻結合戰場的地理特點,製定了具體的作戰綱要,即1949年3月31日出台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內容包括由東、中、西三個方向的突擊集團實行寬正麵、有重點的多路進行突擊的作戰方法,把在江蘇靖江到安徽望江這一段的渡江作戰時間定在了同年的4月15日。
綱要強調,當務之急是要消滅國民黨沿江安排的防禦兵力,把這道防線瓦解之後兵向南行,挨個吞下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最終實現江浙、安徽全境解放的目的。
東部突擊團由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率領指揮,下屬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三十四、第三十五軍,連同第十兵團統率的第二十三、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軍並同蘇北3支獨立旅,約計35萬人組成。這部分兵力的指揮官由粟裕和第三野戰軍的參謀長張震擔任。
東突擊兵團裏的第三十四、三十五軍位處江北,應趁機攻占瓜洲、浦口等地,從而牽製住南京城內和鎮江市區的國民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