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跨過泥濘:百萬雄師馳騁江南
一接到追擊命令,負責此次作戰的各部隊精神煥發,腥風血雨的渡江戰役帶來的疲累一掃而空,雖然補給、重炮等繁重物品還未到達,但是各部隊輕裝簡行,還是迅速出發。適逢雨季,江南煙雨蒙蒙,陰寒入骨,滿地稀泥更是濕滑難行,道路分辨不清,無論士兵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此刻都團結一心,根本不把這點困難放在眼裏。
迅疾的行軍使我軍在國民黨成功潰逃之前堵住了他們的去路,國民黨往南,南方有追兵,往北,北部沒退路,四麵受敵,解放軍多路夾擊,這支國民黨殘部已經是走投無路,隻能改變既定方案,企圖從宜興突圍,趕往杭州。他們哪知杭州早已經被第三十五軍攻占,即使衝過去,迎接的也是人民解放軍的子彈大炮。不過我們的解放軍並不願意看他們跑得太遠,早早就將兩股力量合圍,把國民黨軍裝在了“口袋”裏。
圍殲戰開始了,兩天之內反動派負隅頑抗,遭受了人民解放軍無情的打擊。8萬多國民黨軍命喪當場,其餘幾支分路逃走的散兵遊勇也擺脫不了被人民解放軍繼續追擊的命運。
國民黨軍剩下的還有桂派兩支勢力,悍匪白崇禧的部隊已經在第四野戰軍的眼皮底下,第四野戰軍的先鋒部隊先後攻克了孝感等地,直逼武漢。而湯恩伯集團在長江沿岸受挫,主力8個軍20餘萬人退到了上海,改由蔣介石親自坐鎮指揮,湯恩伯則帶著其他殘部一路往福建逃去。此時白崇禧的主力也準備撤向湘中和湘西地區進行最後防守,力圖保住湖南、四川等地。
總指揮部分析了一下當前的戰況,決定除了一部分兵力繼續戒備和肅清以外,由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為主攻部隊,一路解放浙江;第二野戰軍一方麵休整,一方麵配合第三野戰軍的行動,同時負責保護,隨時防禦外來打擊。
另外還分調了部分兵力前往福建,將南昌列為奪取目標。而第四野戰軍也可以暫時離開武漢,擇近橫渡長江,前往江南。
目前的焦點就是上海,作為中國當時最大的城市,上海經濟發達,繁榮一時,為了避免對這個經濟重地造成破壞,第三野戰軍決定避開市區,分頭從浦東、浦西進軍,目標對準吳淞,使得敵軍無法從海麵離開,強迫對方投降。如果國民黨實在冥頑不靈,一心要爭個魚死網破,到時候不可避免地是攻擊市區,滿足國民黨求死的欲望。
5月12日,針對上海的這項計劃正式開始了,20餘萬湯恩伯原有主力一退再退,已經壓到了蘇州河以北的區域。此時人民解放軍再度加強兵力,蔣介石帶領守軍拒不投降,兩線兵團隻能於23日向上海發起總攻,這次作戰要領是快、準、狠,盡量避免使用重型武器,以減輕對市區的破壞。27日,國民黨守軍15萬人戰死,剩下5萬敗軍尋機登艦逃跑,上海得以解放。
到此為止,渡江戰役已經塵埃落定,在上海戰役期間,第三野戰軍的第7兵團已經解放了寧波、奉化等地區;而第二野戰軍也是捷報頻傳,江西省境內大部,福建多數城鎮全部解放,成功占領南昌;第四野戰軍遵照指示渡江成功之後往江南開去,一路上國民黨軍要麼望風而逃,要麼自動起義歸順,17日順利解放武漢。
6月2日,崇明島解放,標誌著渡江戰役掃尾工作已經完成,戰役全麵結束。
這場曆時42天、僅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國名黨軍的宏大戰役,采用了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的模式,主要利用合圍戰術分割殲滅敵軍,整場戰役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國民黨軍則戰死40多萬,南京、上海、武漢等政治、經濟極為重要的大城市全部解放,江南一帶和江西一帶也解放大半,渡江戰役以後,共產黨解放華東和華南、西南都有了足夠的基礎。
6.戰典回響
快速勇猛的雷霆之勢
渡江戰役西起九江,東至江陰,在這縱橫一千多裏的戰場上,展示出來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勢不可當的勇猛與迅雷不及掩耳的迅捷。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在短短一個多月橫渡長江,迅速解放南京,一舉推翻了統治中國二十二年的蔣家王朝。長江北岸,百萬雄師氣勢如虹,千裏江防,一夕間灰飛煙滅,這樣的氣勢使得國民黨軍肝膽俱裂,再也沒有了作戰的勇氣。
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
渡江戰役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第一個戰略追擊的重大戰役,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一戰吹響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全國的號角。
在本次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較少的犧牲換來了國民黨軍巨大的損失,從而有效中傷了國民黨軍的中堅力量,而且還一舉解放江西、福建、武漢等廣大區域,擴大了人民解放軍的勢力範圍,在更廣的區域裏得到更多有效的支持,為以後打向華南、西南地區奠定了基礎。
7.沙場點兵
人物:劉伯承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出生於1892年。少年劉伯承毅然放棄學業投身軍隊,希望以血與火的洗禮來鍛煉自己,報效危難之中的祖國。
1911年劉伯承已經開始了他的軍隊生涯,他參加了辛亥革命帶動下的學生軍,次年又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隨即參軍討伐袁世凱,緊接著又加入了中華革命黨。
頻繁的戰鬥生涯磨煉了他的意誌,也增長了他的能力,劉伯承一路擔任連長、旅長和團長,在1916年因戰中彈,右眼失明。但是他馳騁沙場的心願不改,依舊以勇猛無雙的身姿激勵戰友,被稱為“川中名將”。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同年就發動了瀘順起義,次年又積極參與南昌起義,擔任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
中蘇友好時期,劉伯承留學蘇聯掌握了眾多實用戰術,回國即擔任了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反“圍剿”作戰。
在渡江戰役的全過程中,劉伯承作為總前委委員、西集團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既參加了戰役全局的籌劃,又承擔具體的組織指揮,還擔任了軍事接管南京的重任,為這場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充分體現了其革命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的卓越才華。
劉伯承同誌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劉伯承同誌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兢兢業業,奮進不息,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他的曆史功績和優秀品德將永遠彪炳史冊。
武器:木帆船
渡江戰役中大量使用的木帆船結構簡單,通常由民用漁船改製而成,在木製船體上裝有括帆桅杆和索具等器材。
桅杆主要起支撐船帆的作用,在熟練水兵的操控下,起風時張帆借助風力前進,無風時落帆利用木槳滑行,因為船體小,目標較小,所以在炮火之中損傷不大,行動敏捷迅速,適用於江麵作戰。
戰術:戰役合圍
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在整體戰役布局上采用多種手段,偽裝造勢,配合地形,動靜結合,攻防皆備,最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合圍戰術。
人民解放軍最常用的有左右齊頭並進,在兩翼分頭最終合圍這種戰術。通常由主力軍兵分兩路,包攏敵軍,形成鉗製之勢,最後抄底合圍,猶如鐵鉗緊咬,粉碎敵軍。
隨後兩股力量相向並進,使包圍圈中的敵方被分割然後殲滅。在渡江戰役追擊國民黨逃軍中,多次利用這種戰術圍殲敵軍。
而從渡江戰役總計劃可以看出,此次戰役大體就是一次合圍殲敵戰,堪稱解放戰爭中的大手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