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硫黃島之戰——最慘烈的海島爭奪戰(1 / 3)

1.前奏:拿下硫黃島,才能進攻日本本土

1944年的太平洋戰場,美軍已經牢牢掌握了主動,往日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隊在美軍步步緊逼下逐步丟失太平洋上的各個戰略要地。為了進一步鞏固太平洋上的製海權和製空權,並更有效地把日本本土納入打擊範圍,美軍把硫黃島作為一個必須爭奪的戰略支撐點。而對日本來說,丟失硫黃島則意味著失去本土最後的一道防線。一場事關整個太平洋戰局的空前慘烈的島嶼爭奪戰就此展開。瘋狂的日軍在這裏苦苦維係著最後的幻夢。

1.前奏:拿下硫黃島,才能進攻日本本土

1944年的2月,海風呼嘯,天空一片陰霾。美軍已經占領了馬紹爾群島,全麵著手建立航空基地,勢不可當地壓向日本占據的一個小島——硫黃島。隔著滔天的海浪,兩軍對峙,氣氛凝重。硫黃島之所以成為雙方交戰的利益中心,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硫黃島,是小笠原諸島西南部的島群,北距東京600餘千米,南距塞班島500餘千米,東南則各離馬裏亞納群島200餘千米。全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上寬下窄,因為島的南部有一座終年彌漫著硫黃煙霧的死火山而得名。雖然全島麵積僅僅為了31.2平方千米,人煙稀少,但是由於正處在東京與塞班島之間,猶如一隻肥碩的火腿吸引著美軍的注意。因為受到航程的限製,美軍的B-29轟炸機無法攜帶足夠炸彈前往日本本土,急需硫黃島這個中轉站。更何況島上日軍對美軍阻礙也非常大,一旦美軍有所動作,在島日軍就可以提前向東京報告,並且派出飛機攔截,甚至可能對美軍機場進行轟炸。隻有突破這道防守,美軍才能一舉衝入日本本土,獲得最終的勝利。

硫黃島是卡在美軍喉嚨的一塊骨頭,必須除之而後快。隻要硫黃島攻克成功,不僅轟炸機的攜彈量可以增加一倍,而且還可以添加戰鬥機全程護航,甚至其他威力稍弱的轟炸機因為航程的縮短,也可以一起加入戰鬥。

1944年4月17日,美軍參謀部一致通過攻占硫黃島的計劃,太平洋戰區開始為這個行動進行準備,指揮部由珍珠港轉移到了關島。

10月初全盤計劃落定,詳細的硫黃島攻占方案出台,第五兩棲軍為地麵作戰部隊主力,包括了海軍陸戰隊第三、第四、第五師共6萬人。這支力量的主帥是史密斯中將。而特納中將則率領著登陸與支援編隊。同時還增派了掩護部隊,米切爾中將手下的第五十八特混編隊將提供密集完善的保衛,500艘登陸戰艦、400艘軍艦、2000架飛機的強大陣容,對付這個小島綽綽有餘。

負責統籌這一切的是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上將。

萬事俱備,隻欠時機。因為當時安排的參戰部隊一時還沒能召集回來,大部分還在支援呂宋島登陸戰,所以對硫黃島的計劃還需要耐心等待。偏偏呂宋島戰役開展得十分艱難,對硫黃島的進攻也一拖再拖。

2.戰爭陰雲:硫黃島上磨刀霍霍的敢死隊

硫黃島煙氣彌漫,在霧蒙蒙中美軍大軍壓境,風雨欲來,駐守硫黃島的日軍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在1944年以前,硫黃島還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島,僅僅是日軍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航空中繼基地。但是在此刻,硫黃島的存在變得舉足輕重,維係著日本本土的安全,日軍不得不增派大量人員前來支援。之前小島的守衛僅僅由千餘人與20架飛機維持著,自從馬裏亞納群島失守以後,士兵人數激增到23000人,整編為第一○九師,由經驗豐富,冷靜善戰的栗林中道擔任師團長。在硬件方麵,增援也是相當強硬,13門火炮,200挺輕重機槍,4552支步槍,12架高射炮,30挺25mm口徑二聯高射機槍,還有120mm口徑火炮的配置,將這個小小的島嶼圍了個密不透風,織成一張密密的火力網,重重把守,嚴陣以待。

盡管如此,日軍的防守還是有著致命的漏洞。由於在菲律賓戰役中,日軍的海空軍主力已經受到了毀滅性打擊,現在硫黃島的抗登陸作戰幾乎隻能在陸地進行。

栗林是名出色的職業軍人,曾經擔任過天皇警衛部隊的指揮官,他上任以後,緊急分析戰況,發現要在缺乏海空軍的情況下抵擋美軍的攻勢,簡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是這個堅毅頑固的日本人偏偏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他仔細剖析了硫黃島上折缽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利地形,將島上兩個機場作為主要防禦地帶,狡猾地避開地麵戰爭,選擇了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岩洞有機結合的縱深防禦工事。

栗林考慮到,盡管島上的士兵增加了,但是比起龐大的美國軍隊,還是無異於以卵擊石,硬碰硬絕對會一敗塗地。要想把硫黃島防守下來,就必須放棄日軍在戰爭初期慣用的死拚戰術,必須更加靈活,以最少的犧牲換得最大的破壞力。

他強硬地作了一係列規定,所有攻擊必須改為近距離射擊,士兵必須分散開進行機動的防禦,以誘伏為主,等美軍上鉤了再進行打擊!

這些規定的推出,雖然犧牲了射界,但都是為了盡量減少日軍的損失,提高在猛烈攻擊之下的生存能力,而且日軍的火炮與通信網絡都被防護得妥妥當當,整座折缽山幾乎被掏空,成了一個空殼。外部看起來並無異常的山體,裏麵卻曲折地布滿九層築道!而海灘縱深也是陷阱重重,不僅有大量地雷,還埋藏了大量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所有武器都經過精確的設置,一炸一個準,絕對不浪費一顆子彈,美軍一旦登陸,立刻全麵開花。日軍這種根據地勢進行的機動防禦,讓美軍仿佛麵對一個沒有縫的蛋,完全摸不到頭,攻也無處下手。

等到一切部署妥當,栗林環顧下荷槍實彈的士兵們,臉色分外凝重,他下令:“你們切不可自殺衝鋒,每個人的犧牲必須換來至少十條美軍的性命!”一命換十命!慘烈的宣言讓在島的所有士兵鴉雀無聲,他們知道這次防禦戰不光是用槍炮,還必須用他們的血肉來鑄成最後一道防線!一片死寂!山中的每一條戰壕似乎都已經凝結,但是栗林卻看到每個士兵的眼睛中,都狠狠地透露出舍命的決心!

兩軍隔著滔天海浪死死對峙,死亡就像天空中密布的陰雲,重重壓在兩軍每一個士兵心頭。頑固不化的駐島日軍,在栗林的帶領下拚命死守,給美軍造成了極大困難,也使硫黃島戰役成為太平洋戰場最為嚴酷和殘忍、艱巨的登陸戰役。

3.轟炸威懾:恐懼正在發生

先掀起的是一場空中轟炸。1944年8月10日,塞班島美軍航空兵拉低戰機,蜂鳴著轟炸了小笠原群島,空中轟炸通常優先選擇戰略措施,這次美軍也沒有例外,目標鎖定了硫黃島的機場以及中轉港口,意圖切斷硫黃島的物資供給。兩個月間美軍隔三差五就這樣轟炸一回,但是消耗了約4000噸子彈以後,也沒看到多大效果。

11月24日,美軍首次出動了塞班島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大範圍轟炸,炮彈轟然落地,火焰衝天而起,在日軍陣營製造了極大的恐慌。三天後日軍即作出反應,在硫黃島駐守的日軍於27日發動兩架飛機直飛塞班島B-29航空基地進行空襲,當場擊毀B-29超級轟炸機一架,連帶擊傷其餘11架飛機。隨後的幾天,硫黃島日軍的空襲戰略並未停止,航空基地一日不得安寧,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為了反擊硫黃島日軍的空襲,美軍在1944年12月8日組織起規模龐大的海空協同突擊,192架飛機高低盤旋,62架B-29轟炸機夾雜其中。但是猛烈的炮火與轟炸卻未能取得預想的效果,日軍的防禦措施固若金湯,美軍數次集中火力進攻,僅僅傷了硫黃島的皮毛而已。

此後美軍連續組織類似規模的海空聯合突擊四次,但也隻是略微壓製了日軍的火力,戰鬥僵局根本無法突破。

美國人這次拿出了空前的耐心,從12月9日開始,隻要天氣允許飛行,黑爾少將必定會指揮B-24轟炸機對硫黃島進行一番炮彈的“致意”。B-29作為轟炸機中的老大哥,也不在塞班島閑著,時不時就一起投擲炸彈。頻繁的美軍轟炸機到2月初的時候已經出動了近3000架次,近萬噸的炮彈和不計其數的榴彈傾瀉到硫黃島的地麵上。空中殘餘著嫋嫋青煙,但是日軍陣地依舊一片死寂,沒有反抗的動靜,更沒有受挫後的反應。美軍這樣的行動甚至都沒能徹底毀掉日軍機場,因為日軍總是會在空襲一過,立刻衝出去修補。

1945年1月26日,美軍終於等來了呂宋島戰役的結束,第三艦隊大批返回,重組成為斯普魯恩斯帥旗下的第五艦隊。斯普魯恩斯最近一直在查閱硫黃島空中偵察的照片,對這個小島的心情由一開始不屑一顧到慢慢變成了凝重,圖像顯示出小島看似平常,但是暗藏玄機,底下很可能埋藏著極為可怕的防禦係統。斯普魯恩斯放棄了原先輕鬆攻下的打算,鄭重向手下將領宣布這會是他們遇到的最難攻克的島嶼,並且作好了至少犧牲2萬士兵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