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首止會盟,為的是安定成周。鄭文公不想參加,有大臣勸他,他不聽。第二年,諸侯就以這個理由討伐鄭國。楚國出兵討伐許國,諸侯移師救許,才解除了鄭國之圍。此後兩年齊桓公彙合魯、宋等國又一次伐鄭,鄭文公隻好和以齊國為首的諸侯簽訂了盟約。
不僅是雄霸一時的齊、楚兩國拿著伐鄭當事情,沒有足夠勢力卻想稱霸的宋襄公也要伐鄭。公元前638年三月,鄭國國君到楚國去,這等於是承認楚國為霸主之國,宋襄公於是在夏季發兵討伐鄭國。秋天,楚國為了解救鄭國而出兵伐宋。
宋襄公要出戰,大臣子魚勸他不聽,十一月,宋、楚兩國在泓水相遇,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戰發生了。戰鬥剛開始的時候,楚國軍隊還沒有完全渡河,公子目夷建議宋襄公,敵眾我寡,可以趁他們渡河的時候攻打楚軍,宋襄公沒有聽取目夷的意見。當楚軍渡河完畢但還沒有列陣的時候,目夷又建議趁楚軍立足未穩,攻打楚軍。
宋襄公卻說:“君子不能攻打未列好陣勢的軍隊,結果宋軍被楚軍打得大敗。
晉文公可以算得上是繼齊桓公以後的中原霸主了吧,他在即位的第七年上和秦穆公一道包圍了鄭國。原因是當年晉文公在逃亡時路過鄭國,鄭文公對他很不禮貌。事情要追溯到七年以前,晉文公離開宋國路過鄭國,鄭文公沒有以禮接待晉文公。鄭文公的弟弟叔詹說:“重耳是賢人,又和咱們同姓,窮困來到您這兒,你不能對他無禮。”鄭文公說:“諸侯中逃亡公子路過此處的多了,我能接待過來嗎?”於是,晉文公要興兵報複。晉、秦兩國興兵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晉楚兩國城濮之戰的時候,鄭國是援助楚國的。實際上,這個原因更關鍵。春秋前半期,楚國時刻想著北上稱霸,“問鼎中原”,而中原各國誰想要成為霸主,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這個國家能不能遏製楚國的這個勢頭。晉文公也正是在城濮打敗了楚國以後,再拿鄭國開刀,進一步削弱楚國的力量。
秦、晉兩國攻打鄭國,鄭國亡國在即,在答應了晉國講和的條件之後,晉國仍然要見到鄭文公,就是想羞辱他。鄭國人很擔心,就派大臣燭之武私下裏接觸秦穆公,說:“打敗了鄭國對晉國有好處,但卻是對秦國有害處。您不如放過鄭國,讓鄭國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後秦國使者來來往往,讓鄭國接待他們,供給食宿。您想,這對於您有什麼害處嗎?”這就是“東道主”一詞的由來。秦穆公於是撤兵,晉國人也同意了鄭國講和。
秦穆公是西戎的霸主,但是他時時刻刻都想入主中原稱霸,因此,他也在打鄭國的主意。公元前627年春天,秦國軍隊向東進發,穿過晉國,目的是偷襲鄭國。當初,晉、秦兩國伐鄭的時候,秦國被燭之武說服,首先和鄭國結盟,並留下了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守。有一個鄭國人向秦國出賣鄭國,說:“我掌管著鄭國的城門,可以幫助秦國。”秦穆公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把握,於是做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決定。當軍隊開到晉國邊城滑邑的時候,讓一個叫做弦高的鄭國商人遇見了,他正準備帶著二十頭牛到周朝都城去出賣。他害怕被秦軍殺掉或者俘虜,就獻上他的牛,說:“聽說貴國要討伐鄭國,鄭國已經做好了戰守準備,還派我帶了二十頭牛來慰勞貴國士兵。”秦國帶兵將領見鄭國已經有了準備,就攻下了晉國。
戰國時期的鄭國,從內政方麵來看很不穩定,哀公、繻公都是被鄭人殺害,君權不穩,政局動蕩。外部來看,三家分晉之後不久,韓國成為鄭國最大的威脅。公元前 423 年鄭幽公剛剛繼位,韓武子就來伐鄭,並殺鄭幽公,韓國對鄭已經虎視眈眈。鄭繻公十五年,韓景侯伐鄭,奪取雍丘,在今河南杞縣。
春秋最先強大起來的鄭國就這樣隨著鄭莊公的離去,也成為曆史。 處於四戰之地的鄭國在齊國和楚國晉國興起之後,特別是晉國和楚國爭霸期間,夾在中間的鄭國幾乎年年都是被攻擊的對象,難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一直到戰國時期被韓國兼並。結束了鄭國四百年的曆史。
所以對一個國家來說,選擇好的繼承人,給繼承人鋪好路是至關重要的,好的地理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否則隻能是曇花一現,沒法持久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