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鄭國(1 / 2)

淺談鄭國

秦國的長公子走了。

迎麵去了塞北,聽說那裏有大風,更為艱苦。我怕他吃不消,因為我知道。生於富貴的人,總是較為柔弱的。

尤其是扶蘇,他就像山上的柳枝,不硬壯,倒是十分的柔韌。

我仰起頭看著贏政,他竟有些虛喘。扶蘇剛剛為他行了稽首大禮,贏政的臉色卻沒有平時那麼好。

他是喜愛這個兒子的,雖然他不像他。與其說扶蘇身上流著的是贏政的血。還不如說他身上實在流淌著的是他的母係鄭國的血脈。聽聞鄭國,其實並不是驚倪所說的那麼簡單。

當時,鄭國最大之敵人已經是新興的韓國。然鄭國仍內亂內鬥不止。鄭哀公為國人所殺,共公、幽公相繼而立。韓國攻鄭,殺幽公。於是國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駘為君,是為鄭繻公。韓非則稱鄭國發生了太宰欣取鄭事件。鄭繻公在位時,與韓國的戰爭互有勝負,而且形勢曾一度好轉。繻公十五年,韓伐鄭,取鄭之雍丘;繻公十六年,敗韓於負黍;繻公二十三年,圍韓陽翟。而後,鄭國滅於韓國。

在韓即將滅鄭之際,鄭國再次內亂。鄭繻公殺其相子陽,而子陽之黨又殺繻公。鄭國這時根本不需要外國來滅也會自己滅亡。子陽之時,鄭國已經一分為三。鄭君乙二年,鄭負黍反,歸韓,十一年,取陽城,二十一年韓滅鄭。

驚倪在韓國欲滅鄭國之時,選擇了自滅。鄭國於是便淪為韓國的腹庸之地。

鄭國的興起不是偶然的,和鄭莊公的個人努力是分不開的,但是鄭莊公英明一世留了個致命的疏漏就是,臣子的權力太大,君權太弱。為鄭國的衰落留下了第一個隱患。

鄭莊公給自己的兒子留了兩個顧命大臣一個叫祭足,祭足這個人,這個時候應該是三朝元老了,鄭莊公剛繼位的時候,他就是大臣了。跟隨鄭莊公一生,鄭國的所有大 事幾乎都有他份,平定鄭國內亂有他,搶周天子的麥子更有他,就是他帶人去搶的。和諸侯打仗有他,和周天子打仗還有他,打傷了周天子後,鄭 莊公還派他去看望周天子,表達歉意。跟隨太子協助齊國打退戎狄的還有他。祭足是個多麵手,上馬可以領兵打仗,下馬可以保境安民發展生產,對外可以代表國家 出訪。有這麼一個人,簡直就是雙刃劍,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鄭國是周天子所封較晚的一個國家,直到周幽王時期才建國,這時候距離平王東遷即所謂的東周已經很近了。這個國家的最初幾位國君比較有作為,春秋初期大國之間事情少,對他們來說天下相對還算穩定些,所以鄭國的戰事也不算多。

自鄭莊公之後,諸公子爭奪君位,鄭國國勢漸弱。由於鄭國處於中原腹地,土地肥沃,自然成為他國豔羨的對象。鄭國無險可守,是所謂的四戰之地,又處於周邊的大國夾縫之中,所以這鄭國就成了霸主之國的演兵場。

由於春秋時期周天子還是所謂的天下共主,一些霸主之國的國君還要顧及他國的幹涉,所以這鄭國雖被他國欺淩蹂躪,還能夠有國。也正因為如此,霸主們對鄭國的用兵,更像是一種顯示實力,因此才說這鄭國是霸主之國的演兵場。

楚國自楚武王時期開始強大,到了楚文王時期用武力統一了長江流域,到了成王時期,楚國開始將目光瞄向北方,鄭國自然就成了首選目標。公元前659年,楚國進攻鄭國,原因是鄭國親近齊國。

第三年秋天,齊桓公在陽榖謀劃伐楚,而這年冬天,楚國第二次出兵伐鄭。公元前657年,齊桓公與夫人蔡姬乘船遊玩。蔡姬熟悉水性,搖晃船隻顛簸桓公。齊桓公讓她停止,蔡姬不停。下船之後,蔡姬被送回蔡國娘家,但沒有斷絕婚姻關係。

蔡侯十分生氣,就把蔡姬另嫁。齊桓公於是興兵伐蔡,並轉而伐楚。蔡國是楚國的盟國,楚國不能不管,但又畏懼於齊國的勢力。齊國也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楚國,再加上勞師襲遠,於是兩國在楚國答應向周王室進貢的條件下達成罷兵協議。

齊桓公伐楚是非常有名的曆史事件,表麵看來,齊桓公是為了伐蔡而伐楚,如果進一步追根溯源,是由於楚國人伐鄭,覬覦中原,這才引起了這場戰爭。

作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也有過伐鄭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