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民主不是完美的——在柏林牆邊的演說(1 / 1)

〔美國〕約翰·肯尼迪

演說者肯尼迪(1917~1963年)是美國政治家。生於波士頓名門望族,畢業於哈佛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海軍上尉,1946~1960年間曆任眾議員和參議員。著有《美國為何酣睡》,風靡一時。在總統任內,他推行稱霸全球戰略,發動侵越戰爭,製造入侵古巴事件和加勒比海危機。於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

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訪問原西德,並與原西德總理阿登納一起遊覽柏林。

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1963年6月26日,一百萬柏林人聚集在柏林牆邊,聆聽肯尼迪總統的這篇演說。

“精彩演說辭”

兩千年以前,最自豪的誇耀是Civitas Romanus sum,今天,自由世界最自豪的誇耀是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一個柏林人)。

世界上有許多人確實不懂,或者說他們不明白什麼是自由世界和共產主義世界的根本分歧。讓他們來柏林吧。有些人說,共產主義是未來的潮流。讓他們來柏林吧。有些人說,我們能在歐洲或其他地方與共產黨人合作。讓他們來柏林吧。甚至有那麼幾個人說,共產主義確是一種邪惡的製度,但它可以使我們取得經濟發展。“Lasst sie nach Berlin kommen”。

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裏麵,不準他們離開我們。我願意我的同胞們——他們與你們遠隔千裏住在大西洋彼岸——說,他們為能在遠方與你們共有過去十八年的經曆感到莫大的驕傲。我不知道還有哪一個城鎮或都市被圍困十八年仍保有西柏林的這種生機、力量、希望和決心。全世界都看到,柏林牆最生動最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失敗。但我們對此並不感到稱心如意,因為柏林牆既是對曆史也是對人性的冒犯,它拆散家庭,造成妻離子散骨肉分離,把希冀統一的一個民族分成兩半。

這個城市的事實也用於整個德國——隻要四個德國人中有一個被剝奪了自由人的基本權利,即自由選擇的權利,那麼歐洲真正持久的和平便絕無可能實現。經過保持和平與善意的十八年,這一代德國人終於贏得自由的權利,包括在持久和平中善待所有的人民,實現家庭團聚和民族統一的權利。你們住在受到保護的一座自由之島上,但你們的生活是大海的一部分。因此讓我在結束講話時請求你們抬起目光,超越今天的危險看到明天的希望,超越這道牆看到正義的和平來臨的一天,超越你們自己和我們自己看到全人類。自由是不可分割的,隻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當所有的人都自由了,那時我們便能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在和平與希望的光輝中這座城市獲得統一,這個國家獲得統一,歐洲大陸獲得統一。當這一天最終來臨——它必將來臨時,西柏林人民將能對這一點感到欣慰幾乎二十年時間裏他們站在第一線。

一切自由人,不論他們住在何方,皆是柏林市民,所以作為一個自由人,我為“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一個柏林人)這句話感到自豪。

“演說辭欣賞”

肯尼迪的這篇演說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全篇緊緊圍繞自由和民主這個主題來展開宏論。演說者的言辭簡潔有力,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質。盡管屬於不同的意識形態立場,但是演說者在自己的意識形態範圍內和立場上層開論述,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演說者在開篇針對“世界上有許多人確實不懂”,連用一個“讓他們來柏林吧,”形成排比,意在說明柏林牆的存在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以及這一強大的實事屬於什麼樣的性質。接著,肯尼迪說:“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裏麵,不準他們離開我們。”這是一種先聲奪人的技巧,表明演說者對自己所奉行的自由和民主的極大自信,進而說明“柏林牆既是對曆史也是對人性的冒犯,它拆散家庭,造成妻離子散骨肉分離,把希冀統一的一個民族分成兩半”。演說者在對這樣的事實做出判斷後,麵對這樣的事實,又表明:“隻要有四個德國人中有一個人被剝奪了自由人的基本權利,即自由選擇的權利,那麼歐洲真正持久的和平便絕無可能實現。”演說者在這裏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