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帝國論規模,曆史上沒有出現過能與它媲美的國家,它遠遠超過了亞曆山大大帝馬其頓的鐵蹄、羅馬軍隊的劍、拿破侖軍隊的大炮所到的地域;論對帝國的後繼人的培養,成吉思汗也比另一位與他可媲美的天才的勝利者——亞曆山大馬其頓更為成功。馬其頓曾以密集隊形等飛速的軍事行動侵入東方諸國,在這裏使希臘文明廣為發展。可是這位征服者死後的曆史卻難以與成吉思汗相比了。亞曆山大大帝一死,他的高官都奢望帝王寶座而相互鬥爭,分裂帝國,這位大帝的兒子不得不落到了逃亡的處境。而成吉思汗一貫是通過各種戰爭實踐鍛煉他的子孫,這些由他親自培養過的子孫,真可謂是一個比一個精幹的文武全能之人。後來隻由於後代們自身間的相互爭鬥,才使帝國滅亡,但他們也較長時期統治過半個世界。這些已足以反映成吉思汗蘊藏著許多超越同類遊牧帝國和眾多世界征服者的成功因素。
事實證明,並不是所有具有軍事實力的人都能達到成吉思汗這種成功的。史實證明他在內政、外交、治國、用人等不少方麵也有突出的功業,即使現在看來,也是很不平凡的。總之,成吉思汗和他的帝國,的確是恰如魔術一般使諸多史學家迷惑不解。這也正是至今吸引人們孜孜不倦地去研究成吉思汗的重要原因。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能使成吉思汗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功呢?筆者認為,成吉思汗的軍事天才、治國思想、用人之道,無不是思想文化因素的結晶和體現,而這些又因為成吉思汗的成功而成為蒙古族優秀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方麵。
二、成吉思汗成功的三大因素
1.苦難的磨煉與亂世的實踐造就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幼年喪父以後,一個汗室家族破落到隻剩孤兒寡母,落到食不充饑、被人追殺的境地。多次九死一生的磨難和母親訶額侖要求他成為成大業的英雄後代的諄諄教誨,終於使成吉思汗形成了傑出的個人素質。加之,成吉思汗崛起時,正值金、宋、西遼、西夏分裂對峙之際,而廣大蒙古地區生活著蒙古、塔塔兒、克烈、汪古、乃蠻、篾兒乞、弘吉刺、斡亦刺等大小眾多部落。據《元朝秘史》及波斯拉施特《史集》所著錄的統計,差不多有近一百個部落。這些部落不僅強弱大小不一,而且語言、宗教、民族、文化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各部落極端分散,“各有君長,不受一共主約束”。12世紀後,蒙古地區已普遍出現“孛斡勒”(奴隸),後因畜牧業發展迅速,新興“那顏”階級因剝削的貪欲各部落互相殘殺,無休止的戰爭發展到“列國相攻,星天旋回”。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成吉思汗為恢複父、祖基業,參加爭鬥之實踐,並取得了不少戰役的勝利,才使成吉思汗有了勇氣與動力,立誌統一蒙古,抵抗金朝。那個時代與實踐決定了他的政治抱負和政治動力的內容,提供了統一蒙古的機遇。這種亂世的實踐也造就了出類拔萃的成吉思汗,終於使他完成了建立統一的蒙古的曆史使命。
統一的成功使他走上覬覦中原的第二步。而這時中原也正處在四分五裂的形勢下。南北相峙的宋朝與金朝劃淮河為界;河西是西夏的勢力;西域地區有西遼;西南則有大理;吐蕃地區則小邦林立。而且金朝在處理與西夏和南宋的關係時,也恰恰是失敗的。成吉思汗要南下伐金,金卻不知團結西夏,反而與西夏爭鬥不休,因而“兩國俱弊”。而且金朝南方又開釁於宋,使成吉思汗得以施展其約宋攻金、各個擊破等戰略戰術。正是這些實踐使成吉思汗的軍事思想步步升華,也使知己知彼的成吉思汗認定可以亂世稱雄,於是他雄心勃勃,揮戈南下。
而在遙遠的西部邊疆,由於乃蠻王子屈出律篡奪了西遼政權,又因以佛教壓製伊斯蘭教而民憤極大。善於洞察敵情的成吉思汗,便在派兵追擊屈出律時宣布宗教自由政策,得到了畏兀兒、西遼等廣大地區的自動歸降,從而也為成吉思汗開創的蒙古族一貫的宗教自由政策和這類開放性文化傳統奠定了基礎。同時,有了畏兀兒、西遼這些地區作為後方和跳板,成吉思汗又依靠這種時勢,遠征歐亞,有了與中亞花刺子模一決勝負的可能,也成為他進入世界性人物的機遇,也是他傑出的軍事思想、宗教思想產生的土壤。
可以說,上述苦難與實踐、時勢與機遇為成吉思汗的成功提供了動力,沒有那種時勢下的實踐,就不一定能造就出成吉思汗這種世界性曆史巨人,他本人也不一定有追求統一蒙古、統一中國、追求征服世界的動力與能力。
2.成吉思汗吸收多種文化形成了先進思想觀念。培養了本身的才能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