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中國遊牧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部落製度探究(5)(2 / 3)

千戶製是蒙古部落在統一蒙古高原的過程中逐步確立的。它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加強部落的凝聚力有積極的作用。

同時它也是埋葬部落製的掘墓者。到成吉思汗立國後,全麵實行了千戶製,分封3個萬戶、95個千戶,把全蒙古“編組千戶,讓共同從事建國事業的人們作千戶那顏”,氏族部落組織便被無情地摧毀了。

綜上所述,蒙古部落的興起與發展壯大,都與各個時期出現的部落首領有著直接的關係,再加上與部落管理相適應的各種管理形式,是部落稱雄草原的關鍵。特別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時代,草原絕大部分氏族和部落已邁向階級社會的門檻,各有自己的那顏並以汗為首的部落,都站在要求統一的共同道路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爭霸者必然相互間發生你死我活的鬥爭,最後,蒙古部的汗——成吉思汗終於完成了曆史賦予他的神聖使命,將各個部落統一為一個以蒙古為名的部族,蒙古族從此也就誕生了。

(選自《西北史地》1998年第3期。收錄時有改動)

從成吉思汗的成功看蒙古族的優秀思想文化傳統

馬曼麗 安儉

[內容摘要] 本文論證了成吉思汗的成功,主要是磨難與亂世的實踐培育出了他的天才,提出了其成功三大因素的合力論,認為成吉思汗的功業背後反映出遊牧文化驍勇善戰等傳統與異族先進文化薈萃融合的事實。文章論述成吉思汗的宗教自由、吸收異族文化等政策和治國、治軍、用人等傑出思想為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也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

[關鍵詞] 成吉思汗蒙古族文化傳統中華文化

一、“謎”一般的成功奇跡

關於成吉思汗的成功,過去一般認為是環境造成的,即時勢造英雄,或者認為僅僅是武力取得的勝利。而劄奇斯欽全麵闡述了成吉思汗種種優秀的個人素質後,認為他的超越他人的個人素質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他說:“在那一個時代的遊牧社會中,他的確是一位典型的人物。他敬天至誠,事母至孝,交友至忠,不用權術,信守諾言,恩仇必報,公正嚴明。這些德性就是到了20世紀的今天,也不能說完全變成曆史上的陳跡。”我們認為,這種看法比時勢造英雄論或武力論深刻了許多,挖掘到了成吉思汗成功的內在因素。本文要著重論述的是思想文化因素與成吉思汗成功的關係。眾所周知,亞洲的曆史上形成過不少強盛一時的遊牧民族的國家,其人民生息活動的根據地多在大漠南北的廣闊草原;其首領武力均不可一世,往往是擁有百萬雄師的一代之梟雄。如匈奴單於國、突厥汗國、回紇汗國等等。可它們多半是迅起迅落,充其量是對中國邊疆地區有過直接的影響,而對中原本土則影響不大。有的遊牧民族也曾進入長城內部建立國家,如鮮卑建北魏、契丹建遼國、女真建金朝,但這些古代民族既沒有能統一中國,也談不上對世界有多大影響。他們所建的“滲透王朝”、“征服王朝”,後來都銷聲匿跡了,連同其本族都退出了曆史舞台。惟有成吉思汗卻能使原來誰也不注意的、連固定名稱也沒有的蒙古族突然崛起,震驚世界。蒙古帝國不僅沒有迅起迅落,而且由於成吉思汗賦予了蒙古族以新的文明和生命力,為蒙古的優秀思想文化傳統奠定了基礎,蒙古族才在世界文明史上烙下了痕跡,至今仍是蒙古草原的主人和一個龐大的現代民族,它終於與史長存,而成了世界“征服王朝”中的佼佼者。這也隻能解釋為成吉思汗的成功。

成吉思汗和他的後代竟能將亞洲和歐洲的大片領土收入自己的國土。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汗曾是統轄了亞洲的五分之四和歐洲的大片土地的皇帝。蒙古的征服運動很快席卷了除日本、印度、阿拉伯以外的全部亞洲後,鋒刃便指向歐洲,蒙古騎兵的兵鋒直達亞德利亞海岸。這樣,蒙古帝國的廣大地域從多瑙河口、匈牙利、波蘭、大諾沃格勒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更從北冰洋到亞德利亞海、阿拉伯沙漠、喜馬拉雅山脈及印度山脈到中國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