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秘史》所記的傳說,與漢文史籍記載有相當出入。蒙古之名最初見於唐代漢文史籍,稱蒙古族的祖先“蒙兀室韋”為室韋諸部之一,居望建河,即額爾古納河下遊南岸,是室韋部落聯盟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是說唐代蒙古部落已是蒙兀室韋諸部之一,而蒙兀室韋一般認為是部落聯盟。二是居望建河,即額爾古納河下遊南岸。我們認為,《唐書·室韋傳》中說的是室韋各部的情況,我們不能根據它是蒙兀室韋諸部之一,便認為它的發展程度與室韋諸部相同。據《唐書·室韋傳》,室韋人唐代時已學會馴養動物。“畜宜犬豕,豢養而啖之”,且已知經營原始型農業,“剡木為犁”,“田獲甚褊”。而蒙古人則無法相比。據胡嶠《陷虜記》記載,“契丹東北至榱劫子(按指蒙古人)。其人髦首,披布為衣,不鞍而騎,大弓長箭,尤善射,遇人輒殺而生食其肉”。雖然,食人肉或有誇張,但看來,蒙古部落的生產水平還在狩獵為主,食物還不足,是由此得到了反映的。
關於此時蒙古部落活動的地域,我們認為漢文記載在額爾古納河流域較為可信,且有契丹在東北、又遇到蒙古人等史實。而且多是在河之南岸山野森林中從事狩獵為多。我們同意即使到孛兒帖赤那時開始離開蒙古發祥地,“恐怕最多隻能徘徊於額爾古納河上遊一帶”。然後經過漫長逐漸的遷徙,才能逐漸到達三河之源。因為10世紀以前,蒙古人處於室韋各部包圍之中,大漠南北又處於突厥係各族控製之中。10世紀初,契丹擊潰了室韋、靺鞨等族,此時蒙古人有可能乘機向外流動。據《元史譯文證補》載,到成吉思汗11世祖朵奔蔑兒幹時,“朵奔巴延,居斡難,克魯倫、土拉三河發源之地不兒罕哈勒敦山”。這“三河源頭,祖宗實興”之地,就有一定可能性了。也有學者認為其西支是在11世紀後期海都時代才到達三河源頭的。從此,按血緣關係組成的兩大支尼倫蒙古部落和迭兒列斤(勒)蒙古部成了名符其實的草原遊牧部落了。但他們並沒有拋棄狩獵活動,因為狩獵不但可以補食物來源之不足,而且可以充作戰鬥鍛煉。
尼倫蒙古意思是“出身純潔”的蒙古人,正說明受“神光”而孕的阿闌豁阿地位很高。如前所述,是母係氏族時期的反映,尼倫部是由朵奔蔑兒幹妻阿闌豁阿的三個兒子不忽合塔吉、不合禿撒勒隻和孛端察兒的後代及成吉思汗三世祖合不勒汗兄弟各氏族組成。它包括合塔斤、撒勒隻兀惕、泰亦赤兀惕等諸多氏族和部落。尼倫蒙古一般是出部落首領的。在蒙古人中地位較高。而迭兒列斤蒙古意謂“一般蒙古人”。是指源自曾遁入額爾古納河山林的捏古思和乞牙惕兩部落殘餘。
蒙古人在海都祖母莫孥倫時期與劄剌兒人的鬥爭,是他們第一次參與對外的部落戰爭。最後以蒙古人失敗告終,莫孥倫本人及諸子均被殺,繈褓中的長孫海都幸存,長大後他報仇取勝,把劄刺兒人變成“部落奴隸”。
蒙古部落到海都時代,應該認為完成了父權製部落徹底代替母權製部落的革命,而且發展成了打破血緣氏族部落而進入地域性部落聯盟階段。其依據是:(1)較牢固地確立了按父係“授姓”製度;(2)俘虜了劄刺兒等整個的其他非血緣部落,並與之雜居,海都成為“八剌忽怯穀諸民”和“四傍部落”的共同之君主。與此同時,駐居在蒙古高原從事遊牧和狩獵的劄刺亦兒、蔑兒乞、克烈、乃蠻、汪古、乞兒吉思以及斡亦刺惕等各部落也在不同程度地發展壯大起來,與蒙古部落一起,形成大小部落多至百餘的局麵。各部落之間處於極其分散、閉塞的狀態中,“其俗行國,逐水草遊牧,與古匈奴、鮮卑、突厥同。其部各有君長,不受一共主約束”。到12世紀,各部落分布在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達陰山,北抵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彼此聯係薄弱。
在蒙古高原,人們按生活方式分為草原部落和森林部落。這些分布於蒙古高原的草原部落和森林部落,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牧場和狩獵地段,彼此間經常互相攻戰。在成吉思汗時代,為數眾多的部落分別集結於幾個大部落的周圍,形成了蒙古部、克烈部、乃蠻部、塔塔兒部、劄答蘭部等相互對峙的幾大集團,並湧現出各自的領袖人物。像蒙古部的鐵木真、克烈部的王罕、乃蠻部的太陽罕、塔塔兒部的兀刺黑·兀都兒以及劄答蘭部的劄木合等,他們已不再是某個部落的汗,而是一些部落共同的汗。這幾大集團對峙的結果使蒙古高原戰爭接連不斷,陷入了混戰的困境。再加上當時金朝為了鞏固邊防,加強對南宋的戰爭,也經常出兵征伐不服其統治的蒙古各部或使他們互相征伐,如以汪古部禦蒙古部,以塔塔兒部、弘吉剌部、哈答斤部互相牽製等,這更加加劇了高原各部落的混戰局麵。當然深受其害的則是廣大牧民。他們被迫卷入戰爭,無法從事生產,生活更加貧困。他們往往不得不投靠強大的部落以求庇護,以便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生活。因此,廣大牧民迫切要求統一。而相互對峙的幾大部落,總是想稱雄草原,希望以削弱或最後消滅其他部落來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把它們最終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這樣各部那顏集團也需要統一。蒙古部的鐵木真就是在這一曆史條件下,肩負起了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