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中國遊牧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部落製度探究(2)(2 / 3)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也隨之提高,藏區開始加大對教育的投資,並充分認識到教育是對民族未來的投資,教育是民族發展之本。如1997年,甘肅省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兩級政府就在夏河縣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項目工程,共投資1124萬元,在23所學校安排了修建、改建、維修項目,總麵積達12932平方米。這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對藏區教育事業的重視。由於藏區教育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知識觀念的不斷增強,使大家對文化教育的態度由被動轉為主動,一些成年人開始主動參加掃盲教育,藏區很多人還積極參加各種實用技術培訓,大大促進了藏區的經濟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加速了農牧民傳統觀念的直接轉變,宗教對世俗事務的影響力與以前相比已大大下降,如拉卜楞寺的年輕僧人主動學英語和漢語,省佛學院喇嘛們已使用上電腦等。這足以說明,教育不僅改變著藏區的生活質量,也在以極快的速度改變著藏族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第二,部落的生產經營方式依然存在。甘南藏區的經濟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在長達一千多年的畜牧業生產曆史中,廣大藏族群眾在實踐中積累了一整套的畜牧業生產經驗,並形成了以部落為單位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生產勞動方式。傳統的牧放方式仍然對今天藏區的畜牧業生產有著很大的影響,現代科學的畜牧技術在這裏應用甚少。由於人力、財力的不足,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牧民們對畜種改良、人工草場等新技術還沒有充分重視起來,生產主要依靠天然牧場,經營相對粗放。這一現象製約著畜牧業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影響了藏區畜牧業走向現代化。

當前在甘南藏區畜牧業經濟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草場超載。畜種原始

由於高原地區的自然條件所限,草場一般都具有麵積廣大,但單位產草量普遍有限的特點,傳統的牧放方式造成了草場利用的不合理,以及草畜矛盾突出,草場超載現象較為普遍,再加上人工草場、草籽改良等現代畜牧技術沒有得到廣泛推廣,因而畜產品產量不高。就目前藏區的主要牧畜牛、馬、羊等畜種看還比較原始,產毛、產肉量低,經濟效益不理想。這主要是廣大牧民在生產中仍然按照部落時期的傳統牧放方式牧養和增殖牲畜,畜牧產品多數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隻有少數畜牧產品轉化成商品,影響了牧區的經濟發展。

2.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暢

甘南藏區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地勢起伏,交通較為不便,商品流通不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多年來,藏區的公路交通建設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縣、鄉兩級都通了公路,初步建立了公路交通網,但還是跟不上經濟迅速發展的步伐,原有公路老化問題嚴重,新建、改造和擴建公路又存在資金問題,遇上惡劣天氣,如多雨多雪季節,交通運輸幾乎陷入癱瘓。在這種交通狀況下,藏區的畜產品運輸困難重重,嚴重影響了商品流通,商品經濟發展緩慢,抑製了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因此,藏區交通條件的改善就成為藏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3.落後貧困。素質偏低

由於上述多種原因,甘南藏區目前還有許多貧困地區,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為此,國家和地方財政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資金對貧困落後地區進行補助,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當然,僅靠政府的補助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從挖掘自身資源人手,因此,甘南藏區的扶貧任務還很艱巨,還要投入一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另外,藏區群眾基本上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思想較為保守,教育落後,文化素質普遍比較低,普遍有“天命觀”的思想,容易安於現狀,商品經濟意識樹立不起來,甚至以參與商業活動為恥。由於受這些傳統觀念的影響,藏區商品經濟不發達,商品交換不活躍,嚴重阻礙了藏區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遊牧經濟現代化發展的新形勢下,結合甘南藏區的畜牧業經濟發展緩慢的現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落後的部落製殘餘是製約甘南藏區畜牧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當然,在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基礎上,應吸收部落中保留其本民族特點的合理成分,消除不利於民族發展的消極因素,使其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從根本上更新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增加人們的經濟意識和商品意識,利用藏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企業、冷凍貯藏型企業和以畜產品為原料的生物技術型企業等,大力開發藏區的市場資源,加強藏區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係,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把現代化生產真正落實到實處。就部落在現代化經濟中的前景來看,它可以作為一項有較高經濟價值、亟待開發的旅遊資源。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專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