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中國遊牧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部落製度探究(1)(2 / 3)

目前,我國建立有民族自治地方154個,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和119個自治縣,占全國國土總麵積的64%。另外,作為自治地方的補充形式,全國還有1200多個民族鄉。民族地區處於我國大地勢的一二級台階,從三麵環抱神州大地,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民族地區又是江河之源,大江大河從這裏奔流東下,哺育出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國眾多的資源,特別是關係國計民生和重要的戰略資源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區。從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的絕對數並不小,已達1億643萬,占全國總人口的8.41%。這充分說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在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位置。

我國西部主要是少數民族分布的地區,少數民族又主要聚居在西部。西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5個是民族自治區,3個是按自治區對待的多民族省(雲南、貴州、青海),四川有3州3縣,甘肅有2州7縣的民族自治地方,重慶有4個自治縣。現在,西部90%以上的麵積、95%以上的縣,以及全國少數民族將近80%的人口都已被納入西部大開發的範圍,或者可以享受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但是,就目前西部大開發的形勢看,講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多,講加快少數民族發展的少。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理論上、學術上進行研究,切實為西部大開發服務。

我國的五大牧區內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和甘、川牧區都處在西部大開發的行列中,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是加快我國畜牧業經濟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我國擁有草原43億畝,為我國耕地麵積的2.8倍,其中可利用的僅為33億畝。因此,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草原,發展草原畜牧業生產是牧區經濟建設的當務之急。

我國西部寒冷濕潤,海拔大都超過3000米,年平均氣溫低於10℃,無霜期少於140天,幹燥度在1~4之間,同時西部地區有機物含量豐富,鈣質含量也較多,從而形成了適合牧草生長的土壤環境。草原生態環境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即草地上的草本植物,牛、羊、馬等動物,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光、水、熱、無機鹽等非生物等。它們是草原生態的共同組成者,在它們之間形成食物鏈,使能量不斷地沿著生產者、食草動物等逐級流動,使物質得以循環,隻有當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與輸出處於相對平穩時生態係統才能達到平衡。因而這些因素之間相互作用,一旦有一個因素出現問題,那麼這個係統就被破壞了,導致的最嚴重後果就是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我們以甘肅牧區為例來進一步闡述這一問題。甘肅省地處祖國西北的黃土高原,是我國五大草原牧區之一,草原生態環境成了影響當地少數民族經濟社會活動的重要因素。

甘肅省共有9個少數民族牧區縣,它們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碌曲、卓尼、迭部、瑪曲縣以及河西三地區的天祝、肅南、肅北、阿克塞4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中卓尼、迭部屬半農半牧區,其餘7個縣是純牧區。9縣共有1億多畝天然草原,大約占全省草原總麵積的65%。在廣大牧區生活著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遊牧民族,農牧民人口達48萬人,占9縣人口的91%左右。其中大部分人以從事草原畜牧業為主,畜牧業收入成了牧區大部分人的主要生活來源,畜牧業產值約占9縣農業總產值的70%。同時,草原牧區又是羊牛毛、羊牛皮、羊牛肉、羊牛奶等畜產品的主要供給地,從而使毛紡織工業、製革工業、肉奶食品等加工工業的發展得到基本的保障。可見草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保護好草原生態環境是甘肅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在甘肅牧區片麵追求經濟利益的作用下,草原破壞嚴重,草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其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草原超載。從甘肅7個純牧區縣的草場情況看,目前首先是載畜量高達760多萬隻羊單位,多出承載量近40%,9縣1億多畝草場,約有1/4出現了明顯退化;其次是鼠害嚴重,草原鼠類雖然個體較小,但數量眾多,對草原的危害相當嚴重。例如高原鼠類體重雖隻有100—200克,但平均每天能吃鮮草733克,56隻成年老鼠一天食盡的牧草就相當於一隻綿羊的日食量。更為嚴重的是,它們啃食牧草的根部,挖洞推土,使草原形成大量土丘,徹底破壞植被;最後是惡劣的自然氣候。由於草原多處於高原區域,枯草季節多在半年以上,牧草枯黃後數量減少3—4成,同時草中含有的粗脂肪、粗蛋白等營養物質耗損一半以上,造成牲畜“夏飽、秋肥、冬瘦、春死”的狀況。所以說,草原出現問題,整個草原生態就受其影響,問題越嚴重,草原生態被破壞的程度就越大,一旦草原生態不平衡時,土地就容易荒漠化,它的負麵影響不僅是草原地帶,它波及的範圍無限寬廣。比如,1993年5月5日,我國西北地區的沙塵暴襲擊了4個省,被大風吹起的沙牆有幾十米高,失蹤、死亡人數共113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億多元;1996年5月29日,一場強沙暴襲擊甘肅省敦煌市,造成5人死亡,5萬多畝棉田、2600座溫室大棚、30公裏長的渠道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達5000萬元。可見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不僅是發展畜牧業經濟的當務之急,也是改善自然環境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