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加快我國畜牧業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曆史和政治的高度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審時度勢,麵向新世紀做出的重大決策。這是全麵落實鄧小平同誌“兩個大局”、“共同富裕”理論和“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大步驟,是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促進民族團結,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開發西部,不僅事關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而且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振興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終成功,事關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事關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早在1999年6月17日,在西安舉行的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誌就指出,現在,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應該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提出,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抓緊研究西部地區大開發。之後江澤民同誌行程數千公裏,進行實地考察,從黃河中遊的壺口開始,經三門峽,過洛陽,到鄭州,下開封,赴濟南,最後抵達山東東營的黃河人海口。考察中,江澤民同誌十分關心西北地區水土流失的治理情況。他說,改善生態環境,是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必須首先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通過幾十年乃至整個下世紀的艱苦努力,“建設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1999年10月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同誌,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閉幕會上講話時也指出,黨中央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這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曆史機遇。對此,我們要有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緊迫感,同時又要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從現在起,就要抓緊研究和製定規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有步驟、分階段地達到目標。
朱鎔基同誌指出,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麵。一是繼續增加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加快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建設,著力搞好水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進一步加強能源和通信建設。二是充分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大力發展各縣特色的民族地區經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特別要培育和發展能夠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支柱產業。三是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與生態環境建設。這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一項重大步驟,也是全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四是要進一步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攻堅力度。五是認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同誌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關係全國發展的大局,關係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的絕大多數主要分布在祖國的西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的開發,不僅是全麵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貫徹落實“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步驟,而且也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課題。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對發展我國的畜牧業經濟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我國雖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但畜牧業作為農業的輔助經濟,對農業的互補作用十分突出,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牧區經濟現代化建設步伐,是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積極投入到西部大開發熱朝中去的重要步驟。
從我國的自然環境看,我國地域遼闊,有960萬平方公裏土地,東西跨度達5200公裏,南北伸延約3700公裏,地形複雜,有高原、山地、河穀、平原、沙漠、草原和森林。氣候多樣,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給各族人民提供了不同的生態環境,也造就了不同的生產方式。有從事畜牧經濟的,有從事農業經濟的。而處在西部開發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主要從事較為粗放的畜牧業和半農半牧經濟。就目前情況看,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自然環境相對惡劣。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西部地區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但與東部地區相比,發展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東、西部的發展差距,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差距。這種差距必然導致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的加劇,進而影響國家的穩定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所以,西部大開發就是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縮小東、西部的發展差距,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重大舉措。因此,在西部大開發中,我們要貫徹中央精神,結合西部的實際情況,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增強我們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使命感和曆史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