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獎懲機製有效運轉下,經過成吉思汗建軍治軍思想的熏陶和實際的訓練,可以說,成吉思汗統帥的軍隊是一支有寧死不屈的古典英雄主義思想的軍隊,是一支用“忠君”思想教育和熏陶出來的軍隊,是一支有嚴格紀律的堅韌不拔的軍隊。其將士們對成吉思汗無論率領他們統一蒙古本土或對外作戰,指向哪裏便戰向哪裏,毫不猶豫。他們作戰不光是指望俸祿、分戰利品和晉級,還處於內心對高官厚祿等獎勵的感恩圖報,爭相為蒙古及其君主效忠,故凶猛如虎,勇敢如鷹。一旦詔令和指令不分晝夜地下達時,就能在任何時刻出征,因此成吉思汗的軍隊才成了戰必勝、攻必克的軍隊。采用了其他先進軍事技術和成吉思汗的天才戰略戰術,也是另一方麵的重要條件。在當時的確可稱是舉世無敵的軍隊。
從上述成吉思汗軍事上的成功可以看出,成功得利於組成的人才核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吉思汗善於重用與愛惜人才,並通過他們吸收外族優秀文化,從而在他周圍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局麵。他的這種開放式的思想和對異文化的吸收和移植,正是他與其他遊牧民族一代梟雄的不同之處。成功也在於蒙古族部落製度基礎牢靠,各項指令都能暢通無阻,及時下達,貫徹執行。
)第二節 藏族與蒙古族部落製度比較研究
藏族和蒙古族是我國分布區域較廣、人口較多,且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從藏族和蒙古族部落製度的特點中我們不難看出,部落製度是民族形成的重要過程。雖然藏族和蒙古族一個地處蒙古高原,一個地處青藏高原,但由於這兩個民族共同從事的是遊牧經濟,部落製度又在這兩個民族中長期存在,從而使這兩個民族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有相同的性格特點,也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從表麵上看,這兩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畜牧業經濟,似乎差別不大,但是,除了他們共同擁有勇猛慓悍、善於騎射、粗獷豪放、勤勞樸實、熱情好客、崇尚禮儀、亦牧亦兵等共同性格外,還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如藏族的特點是全民信教,又被蒙上了一層宗教的神秘麵紗,思想保守,傳統觀念較強,給人以神秘感;而蒙古族與之相比,雖然也接受了藏傳佛教,但宗教觀念與藏族相比相對淡薄,再加上長期受部落征服戰爭的影響,他們尚武精神強,思想相對開放,吸收外來文化能力強,使人們更容易接近。綜觀部落製度的發展,將這兩個民族部落製度的特點、異同作一簡要比較,對於我們研究遊牧民族部落製度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麵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自然環境比較
藏族和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五大牧區中的青藏高原牧區和蒙古高原牧區,是我國畜牧業生產的中堅力量。他們居住的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相對惡劣,且都在我國的邊疆地區,使他們在我國的國防事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藏族地處“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人口超過480萬,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其餘分布於青海省的玉樹、海南、黃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州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甘孜、阿壩藏族自治州及木裏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等。這裏地勢高峻,地貌複雜,草原寬廣,溝壑縱橫,海拔在3000—5000米左右,一係列巨大的山係是由高原寬穀及湖河構成的組合體。在這片廣袤的高原上,山脈綿延,雪峰高聳,自然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氣候高寒陰濕,日照時間長,風力剝蝕顯著。這一自然環境使其與外界聯係較少,封閉守舊,加上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思想保守,宗教觀念很強,生產力水平相對不高,經濟發展較為緩慢,長期處在貧困落後的境地。由於長期受這一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強大的宗教勢力,使這一地區古老的部落製度得以長期地保留下來,並且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中,約定俗成的部落習慣法已滲透到藏區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約束人們日常行為的行動準則。
蒙古族地處蒙古高原,現有人口480餘萬,除340多萬人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外,其餘140多萬人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蒙古族居住的地區地域遼闊,東西跨度很大,有高山、丘陵、湖泊、戈壁、沙漠、森林、草原等,這裏除了豐美的草場、肥沃的耕地之外,還有茂密的森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在山巒和漫漫的沙漠下還埋藏著70多種礦產資源;這裏氣候寒冷,沙漠化程度較高,自然環境與內地相比較為惡劣。由於蒙古族是由蒙古部落發展壯大而來的,在長期的部落戰爭中形成了亦兵亦牧的部落管理體製,再加上長年的西征,使其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逐漸增強,同時又離漢族生活居住的地區較近,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在建立全國統治政權以後,經濟發展向前邁了一大步。雖然蒙古族與藏族一樣同處高原地區,但自然生態環境與藏族相比要比藏族好很多,交通便利,海拔又較低,且鄰近漢族地區,接受外來思想文化的機會多,因而經濟比藏族發達,思想相對開放,吸收先進技術、優秀文化的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