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族是在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共同體。它的形成首先歸結於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部族一詞在我國史書中早就出現,如:“部落日部,氏族日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處,有族而部者,五院六院之類是也,有部而族者,奚王室韋之類是也。”由此可見部族就是部落和氏族的合稱了。關於部族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而且爭論很大。一種認為,部族是民族共同體發展史中的其中一個類型;一種認為,取代部落的是酋邦,而不是部族。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以美國學者恩伯為代表。我們認為,在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政治過程中,應把二者結合起來看,盡管他們在表述形式上不同,但都認為它是高於部落的一種政治組織,都是臨近於國家形成之前出現的民族共同體。因此,綜合二者的觀點,部族應是與酋邦具有相同功能的政治體製,雖然在職能上有差別,但部族卻更能反映出民族發展的過程。因為,部族是在部落聯盟的基礎上隨著私有製的出現而產生的,酋邦則沒有經過部落聯盟這一階段。部族是在聯盟的基礎上形成,而酋邦不是聯盟,卻是由族體構成的不同社區或部落聯合而成。部族聯盟經過演化發展到部族,已形成為一個較為凝固的政治實體。此時的大批財富基礎上都集中到了氏族和部落首領的手中,部落酋長和軍事首領變成了統治者,並在聯盟的基礎上,建立了類似國家政權的具有較嚴格等級製度之上的高層權力人物的管理機構。盡管部族還是一個語言、地域、文化和經濟尚不穩定的共同體,但是,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民族自覺已成為維係部族存在的紐帶。在部族生活中,血緣關係隻是作為一種殘餘和統治者的需要而存在,它的影響已在部族政治、經濟和文化向前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削弱了,代之而起的是階級對抗和人剝削人的社會現象普遍產生,其結果就是新的民族共同體——民族的產生,國家的出現。
)第三節 部落在近、現代社會中所起的作用
部落發展到近、現代社會已開始走向衰落,這與我國當時所處的曆史環境是分不開的。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我國遊牧民族居住的廣大地區如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也先後遭到列強的入侵,加上清政府當時內憂外患,已無暇顧及偏遠牧區,使地方勢力有了發展的環境。在與入侵列強的戰鬥中,部落組織發揮了較大作用。比如1888年初,英國侵略者再次進犯西藏時,駐守在隆吐山以部落為基礎組成的藏族軍隊,雖然勢單力寡,但仍以落後的裝備武器——火炮槍、弓箭、拋石等堅守陣地,長期頑強地抗擊侵略者。
但是,隨著衝突戰爭的不斷發生,部落的人口急劇下降,部落的離散時有發生,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牧區全麵推行保甲製,雖然保長由部落首領擔任,管理部落,但要負擔各種苛捐雜稅,部落的發展空間已被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牧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盡管如此,部落製度仍以其悠久的發展曆史和特殊的形式發揮著作用。下麵我們就結合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地區的部落製度來討論這一問題。
一、部落在近代社會中的作用
甘南藏區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地處我國五大牧區的甘、川牧區。甘南藏族是由吐蕃強盛時期在河隴地區的駐軍、駐牧部落以及當時在此地遊牧的部族混合編製而成的部落演化而來的。因此,部落製度在當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遠離整個藏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藏地區,使這裏的社會發展與政教統治落後於西藏地區,且古老的部落製度殘餘保留得較多,一直保存到1958年民族宗教改革為止。由於所處的理理環境緊靠內地,因此,外界對它的衝擊和影響也很大,特別是周邊先進的封建地主經濟的影響,以及曆代中央政權在這裏的施政和分封世襲土司的影響,使部落製度逐漸發展成為保全本民族特點的一種工具,形成了互不統屬、封閉性的部落集團,並與宗教製度、土司製度相結合,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政教合一的統治,並接受中央政權的分封和直接管轄。加上所處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形成了以高寒畜牧業、半農半牧業(以牧業為主)、農業(兼營牲畜飼養業)三種經濟形態並存的局麵,反映在社會發展中就是極端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