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彌勒聽過佛祖的講說後,從座而起,長跪佛祖麵前說:”我願作未來世中的那位彌勒世尊。”

佛祖說:”正如你的祈願,你當生於未來之世,成為彌勒如來。如像上麵所講,弘揚佛法,教化眾生,全由你來繼承。”

當時,會中有一位比丘僧,名叫阿侍多,亦從座起,長跪佛祖麵前說:”我願做彌勒世中的那位轉輪聖王。”

佛祖說:”你白天黑夜,隻願享樂,貪生怕死,是不能轉生為轉輪聖王的。”

在會聽法的一切比丘大眾,看到佛祖為彌勒授記,將來必定成佛,佛名即叫彌勒。個個疑惑不解,想知道此事的本末由來。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啟問佛祖:”世尊,彌勒比丘,未來成佛,其佛名亦叫彌勒。我們不明白為何要叫這個名字?請為我們講此因緣。”

佛祖對阿難說:”你們認真聽,仔細想,我給你們講解。在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中,在此人間,有一個大國,國王名叫曇摩留支。統領人間八萬四千個小國,六萬江河山川,八十億個部落。有兩萬個夫人宮女,一萬個大臣。在他統領的國家中,有一個小國家,物產豐富,國泰民安,國王名叫波塞奇。當時之世,弗沙佛(22)剛剛出世,在這個小國家中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波塞奇王敬信佛法,和國中大臣專心供養佛陀和眾僧,沒有時間去朝見大王,貢物的信息也斷絕了。此時,大王感到奇怪:這個小國為何斷絕朝拜貢獻?就派遣了一位使臣,前往小國責問原因。使臣到達後,便宣布大王之命:幾年以來,你國人信貢物全部斷絕。你身為大王臣下,為何違犯國法之規、君臣之禮?是否懷有異心,將欲造反叛逆?

“波塞奇王聽了大王的責令,自知違犯國法之規,君臣之禮,心慌意亂,不知所措。立即前往佛陀居處,便把此事全部告訴佛陀,希望得到佛陀的救助。

“佛陀對波塞奇王說:’你不必憂愁害怕。你請使臣回去,以誠轉告大王:佛在我國,朝夕侍奉,所以沒時間前去朝拜大王。國內的財物,也因供養佛與眾僧,再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以向大王貢獻。’

“波塞奇王得到弗沙佛的教導後,回到王官,就遵照佛的教導之言,對大國使臣說了。使臣回國見到大王後,把小國之王的話全部向大王陳述一遍。大王聽後,氣憤無比,立即召集群臣,共同商議,如何解決此事。諸位大臣,一同言道:’此國小王,傲慢無禮,橫引道理,蔑視大王,不來獻貢,應當集合各國軍隊,前往討伐。’

“大王同意大臣們的意見,集合軍隊,親自統軍,前往征伐。當大國之軍接近小國時,消息便傳到了小國。波塞奇王知道後,心中恐懼驚慌,急忙來到佛的居處,向佛告訴此事。

“弗沙佛對波塞奇王說:’你不要這樣憂慮害怕,隻希望你親自去拜見大王,把上次我教你的那些話對大王宣說一遍。’

“波塞奇王遵照佛的教導,立即帶領群臣,來到國界,拜見大王。施禮問安完畢,站立一邊。

“大王責問:’你憑什麼能耐,這樣傲慢無禮,違犯常規,不來朝拜覲見?’

“波塞奇王說:’佛世難遇,見佛更難。現今佛陀來到我國,講說聖法,教化眾生。小王朝夕侍奉,所以沒有時間前往朝見大王。’

“大王又責問說:’就算是這樣,那為何斷絕獻貢?’

“波塞奇王說:’佛有眾徒,名叫眾僧,持戒嚴格,德行清淨。為了給世上眾生,廣種福田,我把全國所有財物,都用來供養佛和眾僧。所以再沒有多餘的財物,向大王獻貢了。’

“曇摩留支王聽過此話後。對波塞奇王說:’你先住在這裏,我去見佛。見佛回來,再向你問罪。’

“大王即帶領群臣,前往佛的居處。當時,弗沙佛被弟子和大眾圍繞,各自靜坐無語,悄然人定。有一比丘僧,已進入慈定三昧之中,頂放金光,猶如一團聚火。大王從遠處看到佛陀,身相高大,金光閃耀,光芒逾日,大眾圍繞,猶如群星中的明月。此時,大王立即向前,向佛致禮,尊法問訊。但見那位比丘,頂上光芒,更加耀眼。即便啟問佛陀:’這位比丘,修何禪定?怎麼頂光這樣明亮閃耀?’

“佛對大王說:’這位比丘已進入慈定之中,所以光芒明亮閃耀。’

“大王聽說此話後,心裏更加欽仰。感歎自言:’這慈定真是高妙極了,我也應當修煉這種慈定,進入三昧(23)之境。’大王發此心願後,誌慕慈定,性情就變得慈祥溫和,更無傷害之心。立即邀請佛與眾僧屈神勞駕,前往大國,接受供養。弗沙佛即便答應邀請,第二天準備前往大國。

“波塞奇王聽說佛與眾僧要前往大國,心中十分眷戀。但愁苦無奈,心裏自念:’如果我是大國之王,我就請佛與眾僧常住我國。因為我是小國之王,這事便由不得我了。’波塞奇王對此,心裏常懷不平,就前往佛處,啟問佛陀:’諸王之中,何王最大?’

“弗沙佛回答:’轉輪聖王最大。’

“波塞奇王聽後,自立誓言:’願我一生,供養佛與眾生,以此功德,祈願將來之世,世世常做轉輪聖王。”‘

佛祖講到此處,對阿難說:”那時的大王曇摩留支,就是現今的彌勒比丘。從那一世中開始,他即發各種慈善之心,從此以後,常被稱名彌勒。那位波塞奇王,就是現今的祗陀太子。從那一世開始,就做轉輪聖王。從此以後,世世常做轉輪聖王,直到今天,功德不盡。所以今日還祈願做轉輪聖王。”

當時,穿珠師聽過佛祖的講解,立即發無上真正道意。其餘聽會大眾,聞聽佛法後,有的獲得初果;有的獲得二果,有的獲得阿羅漢果位;有的發無上真正道意;有的得遷往不退地者(24)。個個敬戴世尊,歡喜奉行。

‘(注釋]

①靈鷲山:地名,佛教聖地。梵文音譯為”耆闍崛山”,漢文意譯為”靈鷲山”。在古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北部。因山頂似鷲,山中多有鷲鷹故稱此名。相傳釋迦牟尼在此居住說法多年。

②三十二相:佛教術語。亦稱”三十二人相”、”三十二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等。是說佛陀生來不同凡俗,具有神異相貌,有三十二個顯著特征與八十種細微特征。常譯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合譯為”相好”。其實是把人的各種健美的特征,附會在佛陀身上。如三十二相中有:雙手過膝相,兩耳垂肩相,眉間白毫相,頭頂卷髻相,舌頭廣長相,眼睛牛睫相等等。

③彌勒:人名,是梵文的音譯,漢文意譯為”慈氏”。是佛教中的著名菩薩。傳說釋迦牟尼給他授記,在未來世中繼承釋迦牟尼的位置。所以又稱”未來佛”。在未成佛前,居住兜率天宮修行,是一身補處菩薩(即佛的接班人)。又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中說:他原出於婆羅門家中,後來成為佛的弟子,先佛入滅,上生兜率天內院,經四千歲,當下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④第一四天:佛教術語,是四禪天中的初禪天。四禪天是修行四禪者死後所生之處。在初禪天中者,已不食人間煙火,故無鼻舌二識。但有眼、耳、身、意四識而生起的喜、樂二受,具有思維能力和超人神通。

⑤牢度差:人名,佛教傳說中的六師外道之徒,具有神通幻術,常與佛門弟子鬥法。最著名的是佛傳故事或《賢愚經·須達起精舍品》弗舍利與牢度差鬥法的故事。

⑥三明六通:佛教術語,三明是指佛和羅漢果位的修行者所具有的三種神通,因能以這三種神通破除愚暗,故名”三明”亦稱”三達”。這三種神通是:(1)宿命通:能知一切眾生在過去世中的苦樂之事。(2)天眼通:能知一切眾生在未來世中的生死情況。(3)漏盡通:已斷除一切煩惱愚昧,得到了佛陀具有的智慧。六通是指佛陀、菩薩、羅漢所修行達到的六種神通,除上述三通外,再加三通:(1)神足通:能飛天入地,出入三界,變化自由。(2)天耳通:能聽到六道眾生的苦樂憂喜語言和世界上的一切聲音。(3)他心通:能知道六道眾生心中所想所念之事。上述六種神通合稱為”六通”。

⑦十力無畏:佛教術語,是佛陀所具有的十種智力。這十種智力注釋很長,較難懂。現隻簡述名稱:深心力、增上力、六便力、智慧力、願力、行力、乘力、神變力、菩提力、轉法輪力。十力無畏。即具有十種智力,對一切無所畏懼。

⑧十八不共:佛教術語。亦稱”十八不共法”,是隻限於佛陀具有的十八種功德法。限於佛而不共同於二乘(大乘和小乘)菩薩的功德法,所以稱為十八不共法。這十八種功德法,注釋很長,亦較難懂,普通讀者難理解,此處不作詳注。

⑨鬱毗羅王:人名,古印度摩竭陀國王,崇信佛教。

⑩陰藏相:佛教術語,是佛陀具有的三十二人相中的一相,陰部(生殖器)如馬。

⑾阿那含:佛教術語。梵文音譯,漢文譯為”不還”。是斷盡欲界煩惱的聖者。此聖者未來當生於色界和無色界。不再生於欲界,所以叫不還。阿那含果是小乘佛教中的第三果位。

⑿優陀耶:人名,亦譯為”優波離”、”優婆利”、”優波夷”等。漢文意譯為”近執”。佛傳故事中說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人,屬於首陀羅種姓(農夫)後為釋迦王宮理發師,是釋迦牟尼青少年時的朋友。釋迦牟尼成佛還國時,跟隨佛陀出家,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修持戒律謹嚴,稱”持律第一”,傳說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背誦出律藏。

⒀尼拘盧僧伽藍:地名,尼拘盧是一種樹,”杆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方有枝葉,其子微小,如柳花子。”我國無此樹。有人似譯為榕樹。僧伽藍,是佛教僧人居住的地方,就是中國叫的寺院。全名可漢譯為榕樹寺院。

⒁摩訶波閣波提:人名,梵文音譯,漢文意譯為”大愛道”或”大生主”。是釋迦牟尼母親摩耶夫人的親妹,父王淨飯王的繼妻。佛傳故事中說,釋迦牟尼生下七天後,母親便去世,由姨母撫養成人。釋迦牟尼成佛,回國時,波闍波提隨佛出家,成為佛門弟子中的第一個女比丘。從此後,佛門才開始接受婦女加入佛教僧團。

⒂嬌曇彌:人名,釋迦牟尼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的另一名字。釋迦族女性的稱呼。

⒃嬌陳如:人名,佛教著名五比丘中的第一人。原為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子弟。佛傳故事中說:釋迦牟尼出家後,淨飯王勸阻無效,派遣嬌陳如等五位親族子弟,隨侍太子。後來釋迦牟尼成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收這五人做弟子,佛教始有僧團。

⒄七寶:雜名,佛教常說的七寶是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等珍寶。有時七寶中名稱略不同。如有的加換珍珠、玫瑰。

⒅阿那律:人名,全稱”阿那律陀”,梵文音譯,漢文意譯為”無貪”。是釋迦牟尼叔父甘露飯王之子,釋迦牟尼的堂弟。釋迦牟尼成佛後,回國省親時,跟隨出家,成為佛的十大弟子。佛經故事中說,他因在釋迦牟尼麵前坐睡,受到斥責,立誓不眠。後得天眼,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的苦樂。故在十大弟子中稱”天眼第一”。

⒆毗婆屍佛:佛教過去七佛之一。

⒇辟支佛:全稱辟支迦佛陀。梵文音譯。漢文意譯為”緣覺”、”獨覺”。是指身處無佛之世,性好靜修,嚴守戒律,無師友之教,自我獨悟,得佛道者。

(21)三事順利:佛教術語。三事即三事戒,是身、口、意三事之戒。三事順利,是身心言行,一切順利。

(22)弗沙佛:佛教過去佛。佛經上說,此佛是釋迦牟尼師傅。釋迦和彌勒是此佛的脅侍弟子。此佛給釋迦牟尼先授記為現在佛,給彌勒後授記為未來佛。

(23)三昧:佛教術語,亦譯三摩。漢文意為”正定”。是佛教僧人坐禪修行的一種境界。即心定一處而不動。用現代漢語講就是聚精會神,息慮凝心。

(24)遷往不退地者:佛教術語,”不退”是說所修功德善根,逾來逾增,進而不退失,不退轉。佛教中有”三不退”、”四不退”、”五不退”之說。遷往不退地者,是常指”四不退”中的地位不退。就是遷升初得菩薩的地位不退失。[附記]

一、此故事依據《賢愚經》第12卷《波婆離品》譯寫。原文見《大正藏》第4冊,第430頁。

二、莫高窟此故事畫繪於如下洞窟:

第98窟北壁屏風畫中 五代繪

第108窟北壁屏風畫中 五代繪

第146窟北壁屏風畫中 五代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