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曆史文獻編纂形式(1)(1 / 3)

一、文書

古代盟約、公文、契約、書劄、案牘以及文字圖籍等,如《侯馬盟

?41?書》、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徽州文書等。

《侯馬盟書》,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前497—前489)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在發掘山西侯馬晉城遺址時發現。盟書又稱”載書”。《周禮?司盟》:”掌盟載之法。”注:”載,盟誓也,盟者書其辭於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於上麵埋之,謂之載書。”當時諸侯和卿大夫不時舉行盟誓活動,盟書皆有數本,一本埋在盟所或沉於河,以取信鬼神,與盟者各持一本歸,藏於祖廟或司盟之府。出土的《侯馬盟書》計5000餘件,字跡比較清楚的有656件,每件最少10餘字,最多達200餘字,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跡一般為朱紅色,少數為黑色,字體近於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侯馬盟書》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書、古代盟誓製度、古文字以及晉國曆史都有重大意義。

吐魯番文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古墓葬區出土的東晉到元代(公元4一14世紀)這一曆史時期的紙質寫本文書。主要是漢文,也有古粟特、突厥、回鶻、吐蕃文等。19世紀末,在敦煌文書被劫掠的同時,吐魯番文書也先後遭到來自俄、英、德、日等國人的掠奪。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國外陸續發表了一些中國吐魯番文書的考釋材料,頗引人深思和重視。20世紀中葉,我國考古學者黃文弼兩度赴該地考察發掘的研究成果,至1954.年始發表於中國科學院出版的《吐魯番考古記》中;自1959年起,我國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墓葬區進行十餘次大規模發掘和清理,寫成的發掘報告和文書簡介,在70年代後期分別以普及本和圖版本陸續出版,吐魯番文書就其性質可分為以下4類:一是公府文書,有朝廷詔敕、律文、籍賬以及各級軍政機構的文牒;二是私人文書,包括世俗及寺觀年有的衣物疏、功德疏和其他各類疏,以及契券、遺囑、辭、啟、信牘等;三是古籍,有儒家經典、史書、詩文、啟蒙讀物等;(4)佛教經論、道教符錄、醮辭經文以及其分宗教的文書和典籍。吐魯番文書早於敦煌文書,其中以唐代公私文書數量最多,是研究這一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諸方麵的原始文獻資料。

敦煌文書,甘肅省敦煌縣莫高窟出5一11世紀的多種文字古寫本。1900年道土王圓籙發現於莫高窟17窟藏經洞。1944、1965年又續有發現。遺書總數超過4萬件,其中漢文寫本在3萬件以上,另有少量刻印本。遺書多為卷軸式,寫本題款有記年者近千件,年代最早者為西涼建初元年(405年),最晚者為宋鹹平五年(1002年),漢文寫本的百分之七八十寫於中唐至宋初。敦煌漢文寫本中佛典占95%,包括經、律、論、疏釋、讚文、發願文、懺悔文等;非佛典文獻占5%,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其中曾發現一些很有價值的佚書。敦煌文獻中最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是官私文書。官文書有符、牒、狀、帖、榜文、判辭、過所、公驗、度牒、告身籍賬等。其中租佃契、典地契、借貸契、買賣契、雇傭契等,都是研究唐五代至宋初社會經濟史的第一手文獻資料。截止目前,敦煌文書研究已成為敦煌學這一國際顯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徽州文書,明代安徽徽州地區的文書,包括官府文告和私人契約等。明代徽商勢力雄厚,徽州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文書契約存留至今的比較多。現在安徽、北京、南京、天津一些圖書館和科研單位多有收藏。其中官府文書有府頒發的文告、編發的戶帖、清冊供單、魚鱗圖冊、催征稅糧條鞭長單、審圖小票、審定戶由、歸戶冊等;私人文書契約多屬程、汪、胡、王等大戶的文件,如收租底賬、分家合同等等。這些文書對於研究明代徽州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關係、租佃製度、商業資本的發展以及封建宗法製度的狀況,都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二、檔案

具有查考、使用價值,經過立卷歸檔集中保管起來的各種文件材料,稱為檔案。古代檔案,先後以甲骨、簡牘、金石、縑帛為載體,造紙術發明以後,檔案又以紙為書寫材料。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現代一些具有保存和查考價值的照片、影片、錄音帶也可存作檔案。我國檔案起源很早,清末河南安陽土的甲骨卜辭,”屬於王室的文書記錄,是殷代的王家檔案”(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46頁)。存世和出土的西周銅器銘文,所記有冊命、賞賜、誌功、征伐、訴訟等各個方麵的大事活動,史學家把這些銘文看作”《周書》之逸篇”(敦沫若《周代彝銘進化觀》),也正因為具有檔案性質。1975年底在湖北雲夢睡虎的秦墓中出土的1000多枚秦簡,其中大部分是秦代律法的原文和解釋,是一批非常珍貴的律法檔案。上述這些都是現存古代檔案的實物。我國現存的檔案實物,除上述甲骨檔案、金文檔案、簡牘檔案以外,以明、清檔案所存為最多,大約有1000多萬件(冊),主要保存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包括明清兩朝中央機關和少數地方機關、少數個人的檔案,共計74人全宗。其中明朝檔案很少,隻有3000多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時期的兵部檔案,也有少數其他各朝檔案。清朝檔案在所藏明清檔案中占絕大多數,從時間上看包括入關前天命九年(1624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以溥儀退位後於1912至1940年形成的檔案,從所屬全宗看,有中央國家機關的檔案,有管理皇族和宮廷事務機關的檔案,有軍事機構的檔案,有地方機關的檔案,也有個人全宗的檔案。從檔案的種類和名稱來看有上行文書、下行文書、平行文書、特定用途的文書。帛、詔、誥、敕、題、奏、表、箋、谘、移、劄、片、稟、呈、照、單、函、電、圖、冊等不下百種之多。從文字上看,絕大部分是漢文檔案,一小部分是滿文或滿漢合璧檔案,也有少量的外文檔案和少數民族文字的檔案。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從1925年起,編輯出版的各種檔案史料彙編、目錄、圖集、論述文集等共有50餘種。370餘冊,其中如《文獻叢編》、《掌故叢編》、《清代文字獄檔》、《籌辦夷務始末》等,為當時的史學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新中國建立至1985年的35年中,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先後編輯版的史料有21種,74冊,約2472萬字。其中《中法戰爭》、《辛亥革命》、《義和團檔案史料》、《戊戌變法檔案史料》、《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等,都是非常有影響的檔案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