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的時候,突然看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裏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了倉頡麵前。倉頡拾起來一看,上麵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認不出這是什麼野獸的蹄印。這時正好走來一位獵人,倉頡就向他詢問。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它與別的野獸的蹄印不一樣。其他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聽了獵人的話,倉頡很受啟發。他想:“既然一個腳印可以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畫出圖像,大家就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

從此開始,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征,他按照這些東西的特征畫出圖形,造出了許多象形文字來。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描繪的,“月”字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繪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據說,倉頡造字以後,驚動了天地鬼神,天上掉下了許多穀子,鬼魂則驚嚇得在夜裏大聲哭叫起來。這就是“天雨粟,鬼夜哭”的傳說。

可是這些字應該往哪裏寫呢?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依照這個樣子造了“龜”字,又把“龜”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裏。沒想到這隻龜乘人不注意爬進河裏去了。三年以後,這隻背上刻字的龜又被人捉住。人們發現刻在龜背字的字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於是,倉頡就命人找到許多龜殼,將自己造出的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裏,然後用繩子串起來,獻給黃帝。

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的首領,讓倉頡把字傳授給他們。從此以後,中華民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

●黃帝鑄鼎飛上天

公元前2598年,黃帝152歲了,但他仍風塵仆仆離開他的首都,四出巡查。

這一年,黃帝到了橋山(今陝西黃陵),在山下鑄了一個大鼎。鼎是一種巨大的鍋,可能他想用以請各部落酋長大吃一頓。但大鼎鑄成的時候,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黃帝跟他的隨從人員和宮女共七十人一齊跨上了龍背,然後,黃龍冉冉起飛。一些沒有福氣的人趕來得太遲,隻能抓住已經飛離地麵的黃龍的胡須,胡須脫落,他們紛紛掉下來。黃帝白日升天,成仙而去。那些掉下來的人,懊喪而悲痛地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之下,這就是現在位於陝西黃陵的黃帝衣冠塚。

●寧封升天為製陶

神農首創農耕,據說製陶也是他發明的。古籍記載:“神農作陶”,“神農氏耕而陶”。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彩陶。相傳,彩陶是黃帝時發明的。

黃帝時,寧封子為“陶正”,即管理製陶的官員。“有異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列仙傳》)煙為五色,意指所燒的陶器為彩陶。相傳,寧封為燒彩陶,後掉入窯火中,其身影隨煙上下,升天去了。如此說,寧封子是為燒製彩陶而以身殉職的,值得紀念。其實,早在寧封子之前三千多年,即距今八千年前,彩陶已初萌了。到了寧封子時代,即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時候,彩陶藝術異彩紛呈,進入了自身藝術生命的黃金時代。

●顓頊帝“絕地天通”

“絕地天通”是則神秘而古老的傳說:黃帝之孫顓頊稱帝,令大神重伸開雙臂舉天,又令大神黎用力按地,一舉一按,天升地沉,不再相通。故曰“絕地天通”。

戰國時,楚昭王讀到這則神話,頗感疑惑,遂問學識淵博的觀射父:“難道在顓項之先,天地離得很近,老百姓可以隨意上下嗎?”觀射父為之作了解釋。

原來,人之初是渾沌少知的。後來,人類有了足夠的思考力,方才生出種種崇拜來。當時,氏族、部落居處分散,各有各的圖騰、巫師,都可以隨意接神、送神,編造天意神旨。史稱那時的狀況為“民神雜糅”。黃帝入主中原,國家雛形已經孕育。黃帝之孫顓頊時,這種神權的分散和混亂已成為政權統一的障礙,因此,一場宗教革命勢不可免。顓項令其孫重管理天上的事,統一解釋天意神旨;又令其孫黎管理地上的事,統一發布政令帝命。這樣,“民神雜糅”就被禁止了,神權被統一於帝權。顓頊一身二任,既為人間的大首領,又是代表天神的大宗教主。從此,地上老百姓通天的神權被取締,故曰“絕地天通”。

這場神權統一的革命影響中華文化幾千年。有史以來,曆代帝王都壟斷著祭祀天地的權力,隻有帝王才可以到泰山封禪、祭祀天地,隻有帝王之都才設有天壇、地壇。帝王們打著“受命於天”的旗號,自稱為“天之驕子”,以維護其統治地位。這種狀況,一直維護到清朝末年,那神權才與帝製一起為辛亥革命所埋葬。此後,北京的天壇、地壇才辟為老百姓可以出入的公園。

●嫦娥奔月寂寞寒

月亮上有座廣寒宮,廣寒宮裏住著一位名叫嫦娥的仙女,這個傳說在中國可為家喻戶曉。然而,嫦娥原本是什麼人,她究竟為什麼飛到月亮上去,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