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附錄2(1 / 2)

專家論寧都

寧都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中心,是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的紅軍集結地、指揮部和主戰場之一,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決策地和備戰基地,第三次反“圍剿”的主要戰場之一,第四次反“圍剿”的鞏固後方,第五次反“圍剿”的後方基地、阻擊地和最後放棄的核心根據地之一……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史與寧都密不可分。寧都在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寧都人民為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貢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直接參戰20餘萬人次,加入紅軍5.6萬多人,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1.6萬多人,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和犧牲。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寧都的大量實踐活動,為寧都留下了眾多的革命舊址、舊居、標語、壁畫、文物等遺存。

基於寧都具備的充分史實根據和豐富的曆史遺存,1970年,省、地和中央黨史征集委同意寧都建起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三次反“圍剿”曆史陳列館。七八十年代該館曾被外交部定為外賓考察中國革命曆史的參觀點,接待過國內所有省、市、自治區和國外近二十個國家的參觀者,每年參觀人數達數萬人。得到許多領導、專家和參觀者的認可,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005年8月25日北京“寧都改(擴)建中央蘇區

反“圍剿”戰爭紀念館專家論證會”紀要。石仲泉、肖裕聲、閻景堂、王健英、夏傳鑫、肖甡、黃修榮、劉益濤、陳夥成、徐占權、黃允升、黃少群、薑廷玉、王新生、萬建強、淩步機等專家與會。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曆史進程中,寧都曾作為中央蘇區的重要政治軍事中心、中央蘇區反“圍剿”的重要決策指揮中心之一。

——2008年11月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中國政治學會

會長李慎明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在中共黨史和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積累了正反兩方麵的豐富經驗,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澤東最著名的軍事著作之一《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就是對這些經驗的總結。不論從哲學思想方麵還是從軍事思想方麵來說,這部著作至今仍有指導意義,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2008年11月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

寧都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縣域,是中央蘇區反“圍剿”的決策指揮中心和主戰場之一。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期間,在寧都成立了中共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創建了紅軍第一支無線電通信隊和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誕生了紅五軍團和少共國際師,發生了一係列在中共黨史、軍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曆史事件。我六到寧都“走走黨史”,且第一次踏上贛南中央蘇區的紅土地就是從寧都進入的。

——2008年11月,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石仲泉寧都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中心。

——2013年12月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石仲泉發生於上世紀30年代前半期的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央蘇區軍民,為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暴統治,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中華民族的複興,在力量極端弱小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克服重重困難,戰勝道道難關,導演的一幕可歌可泣、威武雄壯的戰爭話劇。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既波瀾壯闊,又艱難曲折;既留下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又留下了深刻的沉痛教訓。更為重要的是,它對中國革命戰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運動的中心——中央蘇區,成為土地革命戰爭戰略格局的主要支柱,並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探索了國家建設。二是從正反兩方麵進一步驗證了“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一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為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實踐基礎。三是在井岡山紅四軍的基礎上組建發展了紅一方麵軍(中央紅軍),它是紅軍的三大主力之一,也是後來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骨幹之一。四是率先實現了紅軍以遊擊戰為主向運動戰為主的軍事戰略轉變,形成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並創造了適合紅軍特點的全部作戰原則。五是鍛煉和磨礪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統帥,培育造就了彭德懷、林彪、劉伯承、陳毅、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等一大批優秀軍事人才,以及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等多方麵的人才,為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的發展,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建立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