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遊擊戰的再認識
對毛澤東在洛川會議提出的山地遊擊戰,不僅彭德懷“認識是模糊的”,對“‘運動戰’和‘遊擊戰’這兩個概念主次是模糊的”,“時而提‘運動遊擊戰’,又時而提‘遊擊運動戰’”,很多八路軍將領也是如此。
但“認識模糊”並不影響打勝仗。平型關大捷、火燒陽明堡機場,正大路沿線連續的設伏,勝利一個接著一個。雖然毛澤東幾乎在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後的每一封電報中都要談一談“山地遊擊戰”的問題,但當時抗戰的形勢還不容八路軍一上陣就鑽山溝。華中、華北兩個戰場上,國民黨軍正拉開架勢要同日軍進行決戰,主戰場是國民黨軍的正麵戰場。毛澤東在一封電報中也曾指出:在條件確實有利的情況下,可以配合閻錫山打幾仗。
所以,不管是認識清楚的還是認識模糊的,在這種情況下已沒時間進行理論上的爭論。襲擊、伏擊不斷湧現,這時需要的是打鬼子的招木。遊擊戰、運動戰、遊擊運動戰的爭論不得不暫時擱置。
在太原失陷後,情況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毛澤東及時指出:“太原失陷後,華北正規戰爭階段基本結束,遊擊戰爭階段開始。這一階段遊擊戰爭將以八路軍為主體,其他則附於八路軍,這是華北總的形勢。”原來對山地遊擊戰想不通的將領,原來認為國共兩軍幾個勝仗就可以將太原建成華北抗戰的堡壘的將領,對日軍的侵略本性及戰爭準備認識不足的將領,在形勢愈來愈按照毛澤東的預想發展時,不得不佩服毛澤東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
為此,毛澤東在連續三封電報內對新的作戰任務進行了說明。
11月8日的電報中說:“129師全部在晉東南,120師在晉西北,準備堅持長期的遊擊戰爭,非至有被截斷歸路的危險時,其主力不應退出山西,具體部署由朱彭行之。”11月9日電報中,認為林、賀、劉三個師及創建晉察冀的聶榮臻部“須重新部署”。“部署綱領:以控製一部為襲擊隊,大部盡量散於各要地,組織民眾武裝為第一義。”11月13日,電報進一步指出了“紅軍任務”:“在於發揮進一步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華北遊擊戰爭。同日寇力爭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化為遊擊根據地”,“多打小勝仗”,“實現全麵抗戰之新局麵”。在同一封電報中還指示:“劉師應以師部及陳賡旅位於大行山脈地區,多打幾個小勝仗”。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央及毛澤東的指示將三十師部署於4點,形成了支撐華北敵後抗戰的4個戰略支點。115師聶榮臻部開創晉察冀根據地;115師主力轉向汾河流域和晉西;120師仍留太原附近,相機向晉西發展;129師主力深入晉東南,開創太行山區根據地。
129師實行戰略轉變的重要標誌是“石拐會議”。石拐是和順縣的一個鎮,在石拐鎮召開的這次129師黨員、幹部會議,是129師進入太行山開辟根據地的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會議。
會上,劉伯承傳達了毛澤東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部署了129師今後的行動方向與任務。
當劉伯承宣布“129師化整為零,分散到各地活動”後,129師與八路軍其他部隊一樣,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真正進入了適合自己的生存發展方式,並在敵後創造了讓日軍害怕、痛恨而又無可奈何的抗日根據地。
劉伯承發布的命令規定得很具體:每個團的各個營都抽出一個連,組成工作隊或遊擊支隊,到指定地點同中共地方組織、遊擊隊一起工作。
此後,129師派出的一支支遊擊支隊和工作隊像種子一樣遍布在晉東南廣闊區域內。
師政治部主任宋任窮、組織部長王新亭等率領工作團和步兵分隊,到了晉東南沁具、長治兩個中心區,這兩個地區有犧盟會的組織,抗日救亡運動開展普遍,群眾基礎較好。
桂幹生、張貽祥率領一遊擊支隊到平和公路以東、正太路以南、平漢路石家莊至內邱段以西地區活動。
張賢約、張南生率領一個先遣支隊,到遼縣以南、平漢路邢台至磁縣段以西及漳河以北地區活動。
秦基偉、賴際發率領的幾支遊擊隊與工人遊擊隊彙合,組成晉冀豫抗日義勇軍第一縱隊,又稱秦賴支隊。
……
向下派遣遊擊支隊並不像派部隊出去打個埋伏那樣順當,大家雖然知道撒出去是“種子”,但更願意留下來當“拳頭”。
當劉伯承將769團副團長汪乃貴找來,準備派他出去成立汪乃貴支隊,到正太路以南、平漢路以西活動時,汪乃貴說:“叫我帶兵打仗還湊合,讓我去拉隊伍擴地盤非砸鍋不可。我大字不識幾個,記個指示看個文件都成問題,怎麼挑得了這副擔子呢?”一向幽默的劉伯承這次嚴肅起來:“一不是叫你當山大王,二不是叫你考前清秀才。鬧革命,打日本,你是專家,宣傳群眾,武裝群眾也是我們的老傳統。不會記筆記,你就‘結繩記事’。這個司令你要堅決去當,還要想辦法當好。你還有意見嗎?”“沒有意見了,我服從分配。”汪乃貴愉快地答道。
從戰略轉變後到1938年4月粉碎日軍對太行山區九路圍攻止,129師將64個連隊中的41個連隊,占總數的2/3,分遣到各地開展遊擊戰爭。新建立的遊擊支隊多如雨後春筍,有的有幾十人,十幾爭槍,有的隻有十幾人,幾條槍。
在129師成立軍區,建立軍分區時,幾支較大的遊擊支隊便順理成章的成為軍分區的主力部隊。以後,撒下去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八路軍的武裝力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太行山區各縣都建立了遊擊隊,各支隊的人數,有幾十人的,也有幾百人的,甚至多到上幹人的。開始時先發展成了補充團、獨立團和騎兵團。為了進一步正規化,也為了突破國民黨對八路軍力量的限製,以後又逐漸整編為教導旅、新編旅、暫編旅。
“化整為零”是太原失陷後八路軍戰略調整的主要特點,零散的小部隊能夠生存、能夠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也正是日本侵略者必將失敗的決定性因素,即八路軍擁有人民的支持。與此相反,日軍從下敢“化整為零”,八路軍在敵後創建的遊擊區和根據地使周圍的日軍有了一種“敵後”的感覺,他們不敢分散活動,更不敢單獨行動。
其實,當日軍以侵略者的身份進入中國後,他們確實已經在戰略上將自己置幹了“敵後”,已經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他們終究逃脫下了處處挨打,到處遭襲的命運,猶如一匹野牛來到了它不該來的地方。
點、線、麵
點、線、麵首先是物理學的概念,而後才是地理學上的概念。而到劉伯承用點、線、麵來描述抗日戰爭敵後戰場的態勢時,又賦予了這三十概念以新的含義。
在劉伯承的辭典中,“點”已經不是抽象的概念了,點指被日軍占領的重要城鎮,線指與各個城鎮、據點相連的公路、鐵路等重要交通線,麵則指點與線貫穿其中的廣大區域。這時的點、線、麵已經是一個戰略概念,已經被賦予了重要的軍事意義。日軍的企圖是奪點、造線、進而控麵;八路軍則反其道而行之,先將自己滲透到麵之中,然後切斷線,最後孤立點。
八路軍與日軍圍繞著點、線、麵進行了長期而複雜的鬥爭。
日軍占點時尚信心十足,日軍參謀本部在戰爭之初叫嚷要在三個月至多在半年內占領整個中國,表明了日軍對占點確有十足的自信。當時中國以國民黨中央軍為主的軍隊雖然在數量上占據著優勢,並且國民黨中央軍的一個精銳師隻比日軍一個師團的人數和裝備稍遜一些,但是戰鬥中能夠得到的上級對本級的重火器支援和空軍支援的數量的區別,使雙方的作戰能力的比較失去了意義。再加上國民黨軍特別是雜牌軍協調、組織等方麵的問題,日軍攻城奪寨雖不能說輕而易舉,但也是十拿九穩。日軍從北向南,奪平津,占石家莊,攻太原;逆長江而上,打上海,下南京,一直攻到武漢,最後被大山擋在了四川盆地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