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長安城,李世民有種親切的感覺,因為自己的家人全在裏麵,有父親,還有自己的子女以及眾多的親人,對他們,李世民難舍難分。
當初在太原,如果沒有遇上隋末的農民起義,說不定自己現在正和大哥二弟在酒桌上喝酒,自己的兒子與他們的兒子在庭院互相追逐。而如今,李世民歎了一口氣,難道自己真的要和大哥兵戎相見,驗證那句:權力麵前,永遠沒有同情與可憐,對人性本惡的斷定。
這不是李世民想要的,他太清楚中國的文化,不管怎樣,發生兄弟相殘的事情,永遠逃離不了曆史的審判。
李世民在長安的路上想了很多,為了在自己與大哥之間取得一個最佳解決問題的辦法,李世民決定選擇用真心融化誤解,隻有這樣,他才能換來大哥對自己的信任。
李淵現在居住的長安城,不時受到北方突厥騎兵的騷擾。看見李世民幾兄弟在家裏明爭暗鬥,李淵借著這個借口,有遷都的打算,他認為換一個地方,家裏的現狀也許能夠有所改變,將幾兄弟分散,這樣便能避免家裏內訌。
麵對父親遷都的決定,李世民斷然起來製止,這時的李世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大忌,頂撞父親。
雖然李淵表麵沒有反應,麵對李世民,心裏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滿。
李世民是從整個國家的立場思考遷都的問題,他沒有猜想到父親真實的想法。
李淵這樣做,隻是想化解幾兄弟的矛盾。
李淵遷都的決定沒有得到李世民的支持,李淵不得不懷疑李世民是否有所企圖。他認為聰明的李世民應該明白自己的苦心,他在朝廷上的斷然拒絕,李淵感覺李世民是有意和自己作對,想到這裏,李淵感歎,李世民已經不是當年太原城裏的李世民了。
在李淵內心深處,他很害怕自己的結局如前麵的隋文帝一樣,家裏的兒子互相殘殺,最後都落得不得好死,這並不是他想要的晚年生活。
當一個人在權力爭奪的空間中呆的過久,有時很渴望過平常人的生活,但他們明白,這樣的想法隻是自己的夢想。如果失去權力,他們知道自己什麼也沒有,而且,性命也極有可能被對手掌握,要你死就必須死。
第四節 沒有人能懂他的心
李世民回到長安後極力緩和自己與大哥的關係,李世民明白一個道理,中國的儒家文化注重對人的道德培養,自己身為兄弟,一定不能幹出與大哥相互殘殺的事情。麵對大哥,李世民覺得沒有必要過分的追究之前的事情,畢竟親兄弟情同手足,打斷骨頭連著筋。
麵對李世民的和好,李建成表麵接受了,但在內心,他並沒有放棄對李世民的懷疑和防備。他知道自己的實力,隻要二弟李世民有所動作,自己極有可能做他的刀下鬼。
如果沒有後麵騎馬的事情,李世民與大哥表麵的和睦並不會破裂,這件事的發生,因為參雜了太多皇宮之間的相互猜忌,一件普通的小事,裏麵沁透了皇宮爭權奪利的算計。
事情由於一匹胡馬引起。
為了讓李世民幾兄弟言歸於好,625年秋季,李淵特意準備了一次賽馬比賽,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磨合李世民幾兄弟心中的不愉快,將以前的不愉快融化,扭轉長安城中的壓抑。
但事情的發展很不順,當比賽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李世民突然生氣的離開了賽場。李世民罷賽的做法在李淵眼中,是不給自己麵子。雖然他不知道因為什麼,但在心裏,李淵對李世民的好感頓時消失了大半。
李世民退出比賽,他並沒有想到父親的感受。此時,他十分埋怨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他沒有想到大哥的心胸竟然如此狹窄,至今仍然沒有原諒自己。
在比賽前,李建成牽給自己一匹劣馬,李世民騎馬三次落地,差點丟了自己的小命,這是大哥李建成有意為之,想置李世民於死地。
麵對屬下,李世民不免牢騷大發,李世民道:“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豈能是別人能夠左右的。
李世民的這番牢騷本是自己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並沒有其他的意思,但他沒有意識到周圍人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