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親情的誘惑比不過權利的欲望(1)(2 / 3)

失敗的事,朱煥很聰明,他不會冒這樣的風險,再三思考,朱煥來到仁智宮將李建成的計劃告訴了李淵。

朱煥前腳剛走,寧州(甘肅省寧縣)人杜鳳舉也趕來證明此事,當麵控告李建成將要造反。如果沒有杜鳳舉再一次證明,李淵絕不會將這件家醜公開出來。

原本想大事化小的李淵不得不做出樣子給周圍的人看,即使是太子無理,自己也照樣教訓。

李建成不知道自己的行蹤已經泄密,接到自己前往仁壽宮的命令,走在半路途中的他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父親一定知道了自己的行動計劃。至於是誰告密,李建成已經沒有心思仔細去想。

李建成折轉身,拿著父親的詔書回到長安城中的太子府,周圍的幕僚看見事情已經敗露,誰也不敢輕言相勸,這一回李建成很可能全軍覆沒。

李淵正在仁智宮等著李建成的人到來。

李建成不知道自己的結局,周圍沉悶的環境,這時被太子舍人(太子事務管理官)徐師謨的人打破。

看見手足無措的李建成,徐師謨對他說道:“現在已經走出這步棋,現在不反,等著皇上治罪嗎,太子殿下,我們造反吧。”

李建成沒有回答,雙眼望著周圍的幕僚。此時他多麼希望有人能站出來幫一下自己。詹事薄(太子秘書官)趙弘智站出來說道:“太子殿下,現在我們隻有一條出路,主動向皇上請示錯誤,皇上念在你太子身份,一定會饒了你。”

李建成道:萬一皇上殺了我呢。”

趙弘智道::“你下手的對象是秦王李世民,皇上知道你對他並沒有惡意。”

李建成站起身,這時的他很後悔當初的決定,事到如今,李建成認為這個辦法最為理想。與父親繼續對持下去,隻有一個結果,自己毀掉自己。

聽從趙弘智的建議,李建成立刻前往仁智宮對父親認罪。

為了顯示自己的真誠,李建成隻帶著十餘人來到仁智宮。

父子相見,李建成的腿軟了下去,自己的生死現在掌握在李淵手中。他要自己死,自己便沒有存活的希望。

看見李建成搗蒜般的對自己叩頭,李淵原本憤怒的情緒一下消失了很多。剛開始的憤怒,李淵是想做給周圍的人看,他想給周圍的一個心理上的暗示,我不會輸。如果李建成真的起事,李淵要讓周圍人知道自己有能力製服他。

如今,李建成跪在了自己的麵前,現在的李淵在思考一個問題。

太子李建成之所以這樣做,看來自己事前的擔心並沒有錯,他與李世民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苦心周旋而消失,反而增加了李建成的憂慮。

想到這裏,李淵對自己的這個大兒子有一點恨鐵不成鋼的無奈,看來他並沒有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李淵難過的低下了頭。

周圍的人看見的隻是李淵的憤怒,對於他內心的感受,沒有人能夠體會,李建成也許是因為內心的恐懼,幾次昏死過去。

看見兒子這般難受,作為父親的李淵也有說不出的痛苦,責罵一番,李淵離開了,在回去的路上,李淵命人將太子押到自己的房間外等候。

現在的麻煩並不是李建成,如果自己的猜測沒有錯,慶州都督楊文幹得知消息一定會起兵造反。

事情後麵的發展真如李淵的意料,楊文幹真的反了。仁智宮的李淵得知這個消息,不得不緊張起來。

他並不怕楊文幹的造反,李淵現在最害怕的是自己隊伍中的渾水摸魚之輩,借機折騰,那樣一來,事情的發展就很可能就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仁智宮位於山穀之中,守衛兵力有限,這時如果有人突然發難,李淵知道自己就成了一隻甕中之鱉,永遠回不了長安。

他也意識到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消滅楊文幹的造反,麵對突然冒出的這個對手,李淵在選擇將領的時候很頭疼,自己的決定,很有可能改變事情後麵的發展。

第三節 楊文幹引發的思考

平息楊文幹的反叛,在選拔將領的時候,李淵本想從身邊的親信之中挑選,認真思考後,他認識到這樣的做法並不妥當,此種做法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如果派出親信,楊文幹的叛亂在外界眼中就是自己與大兒子之間的鬥爭,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李淵想要的。李建成其他的黨羽為了生存,一定會立即響應,那樣,局勢便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楊文幹的叛亂現在處於萌芽狀態,一定要盡快平息,不能讓他們發展壯大。究竟派誰,李淵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公元624年6月26日,李淵仔細思考一番,找來了李世民,在綜合各方麵的信息後,李淵決定派出李世民前去剿滅楊文幹,這樣做,是李淵經過幾番權衡利弊後的決定。

李世民帶兵出征,外界便會認為這是李世民與李建成兄弟之間的爭鬥,自己作為皇上,影響甚微,各地隔岸觀火者便不會輕易出動。自己便能穩定局勢,也能保持自己地位的穩定。

但李淵心裏還是有一點擔心,李世民會接受自己的這個決定嗎,如果他拒絕,自己的安排便會夭折,那樣,自己就隻能派親信前去平叛。他擔心這樣的決定會引起李建成手下的不安,影響長安,甚至整個國家局勢的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