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達哥拉斯出身於古希臘一個富豪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貴族教育。年輕時前往東方幾大文明古國求學,巴比倫的古老文化、印度的佛教、埃及的幾何學,都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惑之年時,他回到祖國希臘,創建了畢達哥拉斯學派。
與愛奧尼亞學派的物質哲學不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是形式哲學。認為世界上一切都可以從宇宙間數的和諧性和簡單性中尋找到答案。這種使科學數學化的哲學啟迪著後人對宇宙的認識。無論是文藝複興之後,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還是近代和現代科學的原子序數說、量子理論、萬有引力是局部時空的特殊表現說等,都可以從中看到畢達哥拉斯學派哲學的影響。
畢達哥拉斯受印度佛教玄奧精神的影響,對數格外崇拜。認為世界的本原既不是巴比倫人和埃及人說的水、空氣和土;也不是愛奧尼亞學派的阿那克西曼德在此三元素基礎上又加上火而形成的四大元素,而是數。數支配著世界,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和規律都是由數決定的,必須服從數的和諧。他在對數的研究中發現,將1、2、3、4相加,恰恰等於10,便認定“10”是最完美的數字。
他在研究弦長和音律的關係時又發現,用3條弦發出某1個樂音以及它的第5度音、第8度音時,這3條弦的長度之比為6:4:3.總之,隻要符合簡單的整數比的弦長,就能發出和諧動聽的樂音來。這一發現使他對宇宙間數的和諧深信不移。於是,他將這完美的“10”和使音調和諧的整數比運用於對天體的思考:天上運動的發光體必然是10個;這10個天體與宇宙間所有的天體一樣都圍繞著宇宙中心火運行,它們與宇宙中心火之間的距離也是符合音樂要求比例的,就像一曲“天體音樂”,和諧、永恒。盡管畢達哥拉斯是從唯心觀點出發,誇大了抽象的“數”的作用,但是他把數學與天體運動、物理現象等聯係起來,從數及其關係中第一個真正揭示了宇宙的規律,這就是宇宙的和諧。
畢達哥拉斯學說對後人有深遠影響的學說還包括宇宙係說。該說認為,球形在一切幾何立體中最完善,所以地球、天體和整個宇宙都是圓球形的。其中,證明地球為球形可以說是畢達哥拉斯對天文學的一大貢獻。
畢達哥拉斯學派還認為圓是最完善的幾何圖形,所以,宇宙中各種物理都作均勻的圓周運動。這個假設統治了西方天文學界長達2000多年長之久,甚至連哥白尼也未能擺脫它的束縛。直到1609年這個“完美的圓形天體運行軌道”才被德國人開普勒砸碎,以“橢圓形軌道”取而代之。
畢達哥拉斯去世後,他的門徒們繼續致力世界本原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學者是阿那克薩哥拉(公元前500—428年)。
大約在公元前460年阿那克薩哥拉遊學到當時希臘的文化中心——雅典,作了近30年的雅典知識界領袖。但他卻是個不受雅典執政者歡迎的人,生活窮困潦倒,還險些丟了性命。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當時的雅典還是一個崇拜神靈的城市,而阿那克薩哥拉卻告訴雅典人說,日月五星與地球一樣,都是土和石頭做的。太陽是一塊燒得又紅又熱的巨石,體積比希臘大不了多少。這種說法現在看來雖然可笑,但它卻大膽地否認了任何神靈的存在。正因為他褻瀆了神明,被雅典執政者判了死罪。若不是一位著名學者相救,他險些成了迷信與科學鬥爭的犧牲品。
阿那克薩哥拉還有一些大膽的設想,認為太陽、月亮和星辰都是原始地球在急劇旋轉中拋射出來的,盡管不對,但與2100年後德國人康德和法國人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說”的思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還提出月亮上也有高山和深穀,地球自形成以後曾經曆了好幾次大火和洪水的洗劫。
阿那克薩哥拉用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解釋世界,認為天地萬物之所以運動,是因為宇宙間存在著一種“靈智”,為靈智所驅動的萬物是不滅的。無數極細微的物質在“靈智”的催動下,由自身內部的力量相互結合起來,便形成我們眼前這個真實的客觀世界。難怪有人稱阿那克薩哥拉的理論是現代原子論的古代先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