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羅多德對曆史事件和社會現象的記敘分析有可取之處。關於希波戰爭,他譴責波斯遠征希臘,說波斯“不應當再貪求任何其他土地,不應當再奴役那些絲毫沒有招惹它的人們。”認為波斯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的軍隊成份太複雜,外加外線作戰的困難。雅典之所以獲勝,是因為它實行民主政治,每個人都“盡心竭力”為自由而戰。
希羅多德推崇希臘,稱頌雅典,向往奴隸主民主政治,但並沒有對波斯一概否定。他反對的隻不過是波斯人入侵希臘的不義之舉,反對它的君主製度。因此有時他甚至把波斯描繪成英雄的國度,並對它的文化作了選擇和歌頌。
《曆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曆史》記載,約公元前522年,波斯國內集中商議選擇政治形式時,有三派分別主張采用民主政治、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三種意見,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激烈的爭論中,一個名叫歐塔涅斯的波斯人說:“人民的統治的優點首先就在於它的最美好的名聲,那就是,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
希羅多德比較重視古代東方的文明和它對希臘的影響。《曆史》中記載埃及的太陽曆比希臘的曆法準確;希臘字母是從腓尼基人那裏學來的;希臘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倫人發明的,等等。《曆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它常常被認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希羅多德采用了一種在東方文學中常見的結構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環環相扣,變化無窮,具有迷人的魅力。他還很善於刻畫人物,他筆下的國王、大臣、政治家、學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如第一卷,描繪希臘政治家梭倫和呂底亞王克洛斯相見的對話,鼠目寸光的呂底亞王和聰穎賢達的梭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得惟妙惟肖。
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希羅多德的《曆史》還帶有天命論和宿命論色彩,並且其中也夾雜了許多不足為據的神話傳說和無稽之談,但是,他首創了曆史著作的體裁,並為後世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其中有些已被近代考古學、人類學和曆史學的研究或成果所證實。希羅多德無愧於“曆史之父”的光榮稱號。《曆史》從16世紀正式出版以來,就被譯成多種文字的譯本。1959年,漢語的全部譯文在中國出版,很受讀者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