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鬆戰役是希波戰爭中的一個戰役。
從公元前553年開始,波斯帝國的開國君主居魯士隻用了3年的時間,便控製了從印度河流域到埃及的廣大地區。到第三代——大流士時,波斯帝國已經成為世界曆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帝國。大流士開始發動對希臘的戰爭。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西端的一些希臘城邦。這些被占領地區的人民不甘忍受侵略者的壓迫,便發動了反波斯起義。希臘的雅典等城邦,曾派出援軍攻打波斯侵略軍,於是引發了希波戰爭。
公元前492年春天,波斯帝國從波斯灣遠征希臘,海軍行至亞陀斯角時,遇到強大風暴,300艘戰艦、2萬名士兵全部葬身魚腹。陸軍由於色雷斯人的騷擾,也被迫折回。
第二年春天,波斯國王派出使者到希臘各城邦索要“土和水”。這是什麼意思呢?古代希臘哲學家認為:土和水是構成世界的兩大重要元素。因為有了土和水,人們才能生存,失去土和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把土和水看成是國家領土和主權的象征,向外國人獻出“土和水”,就意味著屈膝投降。波斯帝國向希臘城邦小國要“土和水”無非是讓他們放棄武裝反抗,對波斯帝國表示臣服。有些城邦懾於波斯帝國的強大,無力抵抗,隻有向他們的來使獻上“土和水”,表示屈服投降,以求他們不要訴諸武力,免遭生靈塗炭。
希臘兩個最大的城邦——雅典和斯巴達則態度堅決。雅典官員對波斯使者說,你不是來要土的嗎,請隨我走,取高山之巔的沃土送給你帶回去。使者認為如此最好,意義深遠重大,回國以後複命,便有大可炫耀一番的材料了。雅典人在高山上把波斯使者拋入了萬丈深淵。斯巴達人則把波斯使者帶到一口井邊,指著井底說:“這裏麵的水甘泉一般,水下的土滋潤肥沃,你們要多少可以拿多少,不過要請使者自己下去拿!”使者見這口井黑呼隆通深不可測,嚇得直往後退,斯巴達人憤怒地把他推向井口,提起兩腿大頭朝下,照直投進井裏。由於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希臘城邦的堅決反抗,波斯國王決定第二次遠征希臘。
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國龐大的艦隊橫渡愛琴海,在雅典城東北60公裏的馬拉鬆平原登陸。
雅典軍民聞訊立即組織起來,在著名的統帥米太亞得的率領下,頑強地進行抗擊。但這是一場眾寡懸殊的激戰。波斯侵略軍有1萬精騎及大批步兵,號稱10萬大軍。而雅典集結的軍隊僅有1.1萬人。戰局十分危急,需要支援。軍中士兵菲迪皮茨自告奮勇,向鄰邦斯巴達求救。這位使者以兩天的時間跑出150公裏的驚人速度到達斯巴達。不料斯巴達國王卻以祖宗規定,月圓之夜不能出兵為由暫時拒絕出兵支援。菲迪皮茨無奈隻好趕回馬拉鬆複命。
消息傳來,雅典軍民並不氣餒,他們抱著視死如歸的精神同仇敵愾。卓越的統帥米太亞得也很懂得哀兵必勝的道理。他看到軍民的士氣如此高漲,對作戰充滿了信心。他命令雅典軍不惜一切代價搶占馬拉鬆山坡高地這個有利地勢。他的指揮果然得當,雅典軍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打退了波斯軍一次又一次的衝鋒。波斯將軍達提斯準備收攏兵力,搶占高地。米太亞得迅速作出反應,他針對敵兵兩翼較弱的特點,調動雅典主力從兩翼進攻敵人,以兩翼合擊波斯中軍之勢,使波斯軍陣勢大亂,最後潰敗逃走。此役共殲滅波斯軍6400餘人,雅典軍陣亡僅192人,其中有執政官卡利烏斯和幾個將軍。
戰鬥勝利後,欣喜若狂的米太亞得急於讓全城人民盡快地與他們分享勝利的喜悅,再次派菲迪皮茨向雅典報捷。
菲迪皮茨作為求援使者已經往返一次斯巴達了。在體力沒有恢複的情況下,立即投入了戰鬥,他作戰勇敢頑強,但是已經負傷。接受了將軍的命令後,沒有多想,就飛跑上路了。他過於興奮,為了讓同胞早點知道勝利的消息,他拚命奔跑,中途又得不到休息,以致於到達雅典中央廣場時,他激動地喊到:“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隨即他撲倒在地,力竭身亡。
為了紀念這次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和傳信兵菲迪皮茨忠勇可嘉的愛國精神,1896年在雅典舉行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時,特地在馬拉鬆修建了一個起跑點,從起跑點出發,經過馬拉鬆平原到達雅典市中心體育場。整個路線、起點、終點都是當年菲迪皮茨報捷時跑過的路程。整個路程為42.195公裏。這就是後來國際上規定的馬拉鬆賽跑的距離。這項超長距離的賽跑,為田徑運動中不設世界紀錄的項目,隻公布最高成績,這也是出於對菲迪皮茨的敬仰。
希波戰爭持續了將近了半個世紀,馬拉鬆戰役是希臘人和波斯人交鋒的第一仗。馬拉鬆戰役的勝利,增強了希臘人抵抗波斯侵略的必勝信心。後來波斯帝國又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入侵,亦遭慘敗。希臘被征服的城邦雖然送去了“土和水”,但是他們的人民是不屈服的,乘機起義。希波戰爭使顯赫一時的波斯帝國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