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35歲那年的2月8日夜間,當一顆明亮的星星從東方升起的時候,他突然想通了這個道理,創立了佛教。這棵菩提樹的遺跡,現在印度的比哈爾省。從此,人們尊稱他為佛祖,因為他是釋迦族人,又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走遍了印度半島的許多地方,傳授著佛教的教義,據說還一直跑到錫蘭和麵甸。佛教的教義是,反對把人分成等級,反對不平等的現象,同情不幸的人們。同時,宣傳因果報應,認為這世做了善事,後世就有好報;這世做了壞事,後世就有惡報。釋迦牟尼的這些主張,逃避嚴酷的現實,有消極的一麵。他還主張用自我解脫的辦法來消除煩惱,否定鬥爭。這種主張對奴隸主和封建統治者當然是有利的,所以曆代統治階級往往都利用它。
摩揭陀國的國王把一片竹園送給釋迦牟尼。並且為釋伽牟尼建立起了殿堂,讓他和門徒們住在裏麵,進行修行和講道。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座佛教寺院。
釋迦牟尼的遺體火化以後,骨灰結成若幹顆粒,佛教把這種顆粒叫做“舍利”。後來,八個國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來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對釋迦牟尼的景仰。這種塔用金、銀、瑪瑙、珍珠等七種寶物裝飾,人稱“寶塔”。
公元1世紀時,佛教傳播到中國漢族地區,以後,再從中國傳播到朝鮮和日本。然而,在公元8世紀以後,印度的婆羅門教重新得勢,改名為印度教。所以,現在印度國內很少有信仰佛教的人了。但是,發源於印度半島的佛教,依然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中國現今還保存了不少有名的佛教寺院。
公元前485年,釋迦牟尼快要80歲了。他又老又病,但還在到處傳教。2月15日那天,他來到一條河邊,病情加劇,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到河裏洗了個澡。弟子們在幾棵娑羅樹之間架起了一張繩床,釋迦牟尼側身而臥,枕著右手,諄諄地教導弟子們,不要因為失去導師而自暴自棄,而要以佛法為指導,努力前進。說完,他就逝世了。以後,人們為了懷念他對弟子的苦心教導,就在寺廟裏塑造了釋迦牟尼臥像。並把釋迦牟尼誕生的那天(4月8日)稱做“浴佛節”,把他修道的那天(12月8日)稱為“臘八節”。公元前485年2月15日,80歲的釋伽牟尼在跋提河去世。由於他的佛法是以口頭形式傳授的,沒有寫成文字,在摩揭陀國王的主持下,他的弟子將他的說教整理好文字,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佛經。